太姥山前地名石
奇石異洞太姥山
奇石異洞太姥山
白茶
太姥銀針
紅網寧德3月25日訊(記者 徐濤)秀山出茗茶,3月24日上午,全國網絡媒體記者行來到了聲名在外的福建太姥山,也是全國白茶的出產地。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挺立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相傳堯時老母種蘭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漢武帝命東方朔校天下名山,改'母'為'姥'。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唐代,林嵩曾在此建草堂,讀書其中,故又名草堂山。
便是這峰嶺層疊,怪石嵯峨的太姥山,出產了世界皆有名氣的福建白茶。
白茶,古稱綠雪芽,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載:'白毫銀針,產太姥山鴻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藥.太姥山還有一株具有170多年樹齡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名曰'綠雪芽'.生長在太姥山的“綠雪芽”古茶樹,歷經數百年,是福鼎大白茶的始祖。相傳“綠雪芽”古茶樹是茶祖太姥娘娘手植的古茶樹。1957年在福鼎太姥山發現綠雪芽古茶樹,樹高6.2米,樹幅5米,主干直徑18厘米,最低分支離地3米,目前仍然每年發芽抽枝。
白茶是六大茶類中最自然的一種。通俗地說,傳統的白茶就是把采下來的茶曬干或陰干,收藏而矣。說白了,白茶才是真正本真的'茶',無論是炒還是蒸,無論是先發酵還是后發酵,無論是揉碾還是擠壓,其他茶都經過了復雜的加工,都從自然的茶本身蛻變成了一種新的東西。
'一年是茶,三年是藥,七年是寶',太姥山一帶老百姓家家都保留些老白茶以作藥用。太姥山白茶為白茶正宗,也是最為傳統的白茶生產地。陳年老白茶經過十幾年自然發酵外形起到巨大的變化;變黑,變碎,茶形粗獷,茶色古樸,盡顯自然本色,其保健功效尤為獨到,陳年老白茶非常之耐泡,泡了兩泡后湯色就不再是黃亮而是湯藥色紅褐色的茶湯顯得很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