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茶道,器亦當體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愛品茗,好茶道,也極重茶器,無意或有意中體現和完成了茶器道與實用并重之目的。知茶香者,蓋碗泡茶也。
清代茶托花樣繁多,有圓形、荷葉形、元寶形等。現如今,大家在很多電視劇中可以了解到,在清代的宮廷皇室、大家貴族以及高雅的茶館,都重視喝蓋碗茶。這也是茶在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體現。
從唐代開始,飲茶的專用茶盞逐漸普及,隨之又發明了盞托。宋元沿襲,明清以來配以盞蓋,于是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蓋碗。用茶盞、盞蓋和茶盞托(托住茶盞的小碟)這三位一體的蓋碗作飲具有四大好處:
一是茶盞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讓茶葉沉淀于底;添水時茶葉上下翻滾,易于泡出茶汁。
二是茶蓋隆起,而蓋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還可用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
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可防止從茶盅溢出的水打濕衣服,因而在客來敬茶的禮儀上,以蓋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四是用蓋碗作茶具,保溫性更好。關于盞托的發明有一則小故事: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一姓崔的官員,愛好飲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聰穎異常。因茶盞注入茶湯后,飲茶時很燙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墊托在盞下。但剛要喝時,杯子卻滑動傾倒;遂又想一法,用臘在碟中做成一個同茶盞底大小一致的圓環,用以固定茶盞,這樣飲茶時,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致于燙手。后來演化成漆制品,稱為“盞托”。此種一盞一托式的茶盞,既實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流傳至今。
宋代盞托的使用已相當普及,多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盞上加蓋,既增加了茶盞的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還可防止塵埃的侵入。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還可用茶蓋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茶碗上大下小,蓋入碗內喝茶時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燙到手。左手端起茶船,重心平穩,不必揭蓋,半張半合,就可以從茶碗與茶蓋縫隙間細吮茶水,還可用杯蓋遮擋茶葉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騰出來的右手,可以拿茶蓋在水面刮動,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蓋碗泡茶法是一種最為節省時間的喝茶法,沒有很多講究。它是單次、短時間、個人用的最簡便的品茗茶具。
它優于紫砂壺的第一大好處就是:蓋碗泡茶泡得多、時間短。另外,蓋碗宜于保溫。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蓋碗泡茶需要注意的是,蓋碗泡茶不能像用壺那樣一次七八泡,一般蓋碗只泡一兩次,茶葉就老了。有條件的茶友最好還是配著公道杯來泡,雖然麻煩一點,但不會浪費茶。
蓋碗可以控制蓋口的大小,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把茶湯瀝盡,葉底一目了然,它不添加什么,也不隱去什 么。紫砂壺用對了確實可以出神入化,但必須要熟知每把壺的壺性。一把壺只能泡一種茶,甚至一款茶,局限比較大。便宜的蓋碗幾塊錢就可以買一個,但是好的蓋碗并不比紫砂壺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