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劉彥斌火了,各大媒體紛紛請他談股票,講理財。把理財觀念帶給了原本對理財不太熟悉的老百姓,很多人對理財的認識就是從他的講座開始的。
去學校接孩子,別的家長在門口等,而他則有在傳達室坐著喝水的待遇,只因傳達室老大爺也要借機問問什么股票好;發高燒去醫院抽血化驗,護士一針下去,不看針管而是盯著他問:“您說現在還能買基金嗎?”
素有“平民理財大師”稱號的劉彥斌,絕對可以說是2007年中國最紅的投資理財規劃師。
瘦高的個子,精干的平頭,睿智的眼神,犀利幽默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態度,對理財和生活的分析總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他的名字遠比他冗長的職務更廣為人知,和“理財”一起火遍了這個“全民理財”的時代,這位“理財代言人”成了紅得發紫的明星。
那么,這位平民理財大師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股票起步,歷經生死考驗
劉彥斌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畢業后,他從事了13年的投行及證券投資工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現在頭頂諸多光環,可已到不惑之年的劉彥斌也曾經歷過市場的大風大浪,可謂九死一生。
1993年,劉彥斌開始做股票,到現在已經有15年了。他說:“我在股市中死過兩回。”
第一回經歷生死考驗是給公司做股票。“一入市就遇到了大熊市,公司給了我500萬元,我做了3年之后賬面虧損了375萬元。”他說。雖然頂著巨大的壓力,不知道以后是否會虧得更多,但劉彥斌始終沒敢把股票賣出去,因為他知道,不賣的話就是賬面虧損,還有回本的機會,一旦賣了,錢真的就沒了。就這樣,他一直死扛著。到了1996年,終于等到了牛市,虧損的錢終于又賺回來了,這一年他把公司的錢還給公司后開始自己做股票。
“趕上牛市連狗都能賺錢。”從1996年開始,劉彥斌的股票做得順風順水,“當時覺得自己了不起。”他說。
因為賺錢了,他越來越自信,膽子也大了起來。2000年開始,他開始融資做股票,也就是做私募。自己又賺了不少錢,“基本上掙夠了下半輩子花的錢。”他說。
2001年中國股市一度漲到2245點,在這火熱的行情中,劉彥斌聽消息,把賭注押在了一只股票上。他心想,這一把要是做對了,將來兒子讀書、生活的錢也都有了。因為他投入的不僅有自己的錢,還有融資來的錢,他承諾:“要賠先賠自己的。”沒想到,熊市來得如此之快,2001年底,他賠光了自己所有的錢,那一年他36歲。
峰回路轉,理財師成轉折點
2002年,劉彥斌開始做職業教育,正是這個機遇改變了他的命運。
2002年7月,很偶然的機會,他去買保險,從平安保險公司的業務員那了解到他正在培訓一個新職業,平安保險公司在國內,在北京培訓上萬名業務員從中選出50人,叫個人理財規劃師。當時,他對這個“新鮮”的名詞一無所知,業務員介紹說,這是從美國引進的一個新興的職業,是給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他馬上意識到,這將是一個前景不可限量的職業。回到公司,他把一份關于理財規劃師職業資格的申請交到勞動部,勞動部也表示支持。11月,勞動部正式頒布職業標準。
經過漫長的等待,2004年,勞動部正式成立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劉彥斌被委任為國家理財規劃師秘書長。雖然“這是一個冗長的、虛的職務”,但卻幫了劉彥斌的大忙。2004年7月,劉彥斌結識了東方華爾的現任總裁,兩個人不謀而合,決定一起做理財規劃師的培訓。
然而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東方華爾公司在2005年3月才正式成立。在成立前的半年時間,劉彥斌一直在家呆著,甚至動搖了,想出去找工作了。妹夫的一句話讓他堅定了信心:“能撈著這么一件事,一輩子就這一次機會了,再忍半年,不行再出去找工作。”
2005年3月,理財規劃師被列入國家統考,這意味著職業被社會廣泛認可。劉彥斌辦了兩期培訓班,200萬元的培訓費救了東方華爾。
吃盡了苦頭之后,后面的路越走越順。2006年3月,勞動部批了東方華爾學校。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劉彥斌心里最清楚,這個“餡餅”是自己用命掙來的。公司終于開始招生了,這意味著公司可以生存了,劉彥斌也開始四處去演講,能賺些錢了。
2006年7月,中央電視臺來采訪東方華爾的一位理財師,正巧那個理財師不在。中央電視臺先采訪了劉彥斌,本來7分鐘的節目,劉彥斌就理財師的現狀連續說了20分鐘,編導沒喊停。拍完后編導對他說了一句話:“像你這樣的采訪對象是萬里挑一的。”此后,隨著“理財教室”、“理財的五個一工程”等欄目的播出,一炮而紅。
理財有道,理財之道
到底是理財熱成就了劉彥斌,還是劉彥斌攪動了理財風,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他的理財言論被整理成語錄并奉為經典,他的理財課程視頻被無數次轉載,這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彥斌改變了一件事情:理財不再是高貴的、深奧的,也不是只屬于成功人士的玩意兒,在劉彥斌這里,理財變成了連街道老大媽都聽得懂的財富道理,適用于每一個人。他不說大話,不說套話,用妙趣橫生甚至家長里短的語言告訴大眾,什么是理財,如何理財。
很多老百姓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兒,手里沒錢,怎么理財。“某種程度上講是對的,對于年輕人,你手里現在沒錢,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應該先從攢錢開始,收入像河流,財富像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只要剩下的才是你的財,如果你都是月月光,那你有什么財可理,所以年輕人一定從攢錢開始。”劉彥斌說。
劉彥斌說過,理財并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也不要因為錢太少或工作太忙,就不需要理財。它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避免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理財是一種個性化的東西,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以為會理財就能一夜暴富。“理財要自主,不能隨大流”正是這個道理。
劉彥斌的新書《理財有道》同樣深受讀者歡迎,理財“五個一”工程、“水庫”理論、“八字方針”……他將自己數十年的人生心得及經驗得失化為了通俗的語言。
他自創的“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理論:即以管錢為中心,以攢錢為起點,以生錢為重點,以護錢為保障。并將人生三個時期的理財重點分為,青年時期:著重攢錢,嘗試投資;中年時期:繼續攢錢,大力投資;老年時期:保管好錢,少量投資。這些理財之道,應該是理財者不可多得的財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