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摘編2
21、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并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33頁
22、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盡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35頁
23、在培養學生學習和取得更大成績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的、生氣勃勃的“情調”,具有重大的意義。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0頁
24、課堂教學應當引起良好的情緒感覺,即從學習中得到的滿足感、從掌握新知識的緊張勞動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勞感。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1頁
25、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重要的動因。……培養學習愿望,有助于鞏固學生集體,加強集體主義情感,促進互相幫助的志趣。每一個教師集體的任務,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培養這種情感,并把它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質量,提高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障正在于此。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1--162頁
26、要使小學生的智力生活豐富多彩,就必須保持思考和記憶的和寫。……首先要使兒童善于思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3頁
27、當兒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個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釋許多新的現象。但是,兒童理解了的東西越多,也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理解的東西,于是他就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對知識的追求就更加迫切。……一個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真理,他也就會以巨大的積極性和強烈的興趣去感知和識記。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4頁
28、只有在書籍成為學齡初期兒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會有學習的愿望,這種愿望才能確立起來。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6頁
29、閱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贊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7頁
30、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8頁
31、創作是獨立思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兒童認識到自己思考的歡樂,體驗到一個創作者的精神上的滿足。讓每一個學生都做到這一點是多么重要表現啊!沒有智育就不可設想會有完滿的教學,而智育正在于使兒童用語言的手段進行創作時,感到自己是一個作者,為把生活、自然界、人與人的關系的美變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悅。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9頁
32、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9頁
33、追求知識的愿望,是靠兒童的雖不輕松然而快樂的、誘人的、出于自愿勞動所創造的千萬條根須日以繼夜、不知疲勞的工作來滋養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兒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時候,他的勞動才能成為快樂的、誘人的、自愿的勞動。必須使兒童感到自己是一個勞動者,使他為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勞動成果而感到自豪。培養自豪也就會意味著在兒童心靈中樹立一種要成為思考者的愿望。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9頁
34、小學的任務就是逐漸地使兒童養成不僅在體力勞動中而且在腦力勞動中克服困難的習慣。應當使兒童懂得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本質,那就是:要努力地開動腦筋,要深入地鉆到事物、事實、現象的各種各樣的復雜而微妙的關系、細節和矛盾中去。無論如何不要讓學生感到一切都輕而易舉,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難。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要同時培養腦力勞動的素養和自我紀律。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73頁
35、體力勞動對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地豐富的思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么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體力勞動的過程中,形成著學生的極重要的智慧品質:好奇心、鉆研精神、思考的靈活性、鮮明的想象力等。學校的極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運用知識。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78頁
36、用記憶來代替思考,同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至最終喪失了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病。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87頁
37、兒童能夠非常敏銳地感知那些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和聲音的形象,并把它們很深地保持在記憶里。小孩子常常會使大人吃驚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圍世界的形象的過程中,在他的意識里產生的使人最為意想不到的問題。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88頁
38、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應當停留在具體思維上。形象思維是向概念思維過渡的必不可少的階段。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5頁
39、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03頁
40、學校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好鉆研的、創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維的人。我認為童年正是培養思維的時期,而教師是悉心地造就學生的集體和精神世界的人。關心兒童大腦的發育和強壯,使大腦這一面反映世界的鏡子經常保持清晰和易感,——這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