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年僅10歲的小女孩,已經頗有經濟頭腦——成人世界里常見的金融理財方式如基金定投和儲蓄等,她已非常熟悉,清晰地知道其中的差別并且參與實踐。一番打理后,她通過妥善經營自己的零花錢和壓歲錢,實現了資產增值,同時通過較長時間自己支配金錢的經歷,逐漸改變了從前只愛名牌物品的消費習慣,小小年紀懂得開源節流的必要。這個還在僑誼小學上三年級的小姑娘名叫許嘉靈,她的故事讓許多身邊熟悉她的親友為之贊許和驚嘆。 “我的投資主要分三塊” “家里的人情開銷,學校的捐款,都是她自己負責,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孩子就給外公外婆買了補品和水果做禮物,花的都是自己的零花錢。”媽媽許女士自豪地介紹,2007年開始,孩子當起家里的小管家,主動打點起家里的財務。這個學期開學,學雜費三千多元,孩子自己主動繳納了1000多元,都是銀行利息收入和零花錢。“她堅持自己的學費能出多少出多少,參與家里的主要開支。” 小嘉靈經常過問自己委托媽媽購買的定投基金“嘉實300”的漲跌情況,對自己的投資眼光頗有信心。“我的投資主要分三塊:人壽保險、基金定投和銀行存款。”小嘉靈說起每一種投資方式都是頭頭是道。家里來了親戚朋友,小嘉靈會適時介紹她的理財心得:比如儲蓄,她覺得從利率上計算,目前對自己家庭來說更劃算的是教育儲蓄;考慮自己沒有很多時間盯著行情看,買基金傾向于選擇定投基金;買保險,最大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保障意外,也可以獲得定期分紅,分紅金額往往超過銀行定期利率。 “合理花錢才能錢生錢” “上小學開始媽媽每個月給我100元零花錢,基本上都不用,全都存起來了。和同班同學相比,媽媽給的零花錢算是平均水平。”小嘉靈對于理財的興趣和鍛煉的機會,均來自于媽媽的零花錢政策——5歲那年,小嘉靈每天能獲得2元零花錢,所有的硬幣都被存放在儲蓄罐里,等儲蓄罐裝不下了,就央求媽媽幫忙給單獨開戶,帳戶里同時存進當年的壓歲錢。 在嘉靈小時候,媽媽開過嬰幼用品店,她很早就對品牌熟悉,買服裝就喜歡買米奇、阿迪等名牌,對一些仿制產品也堅決抵制。不過現在,她的消費習慣全變了,對穿著和用品是否是大品牌、出自大商場全不在乎,主動要求買儉樸和實用的物品。“合理花錢,才能錢生錢。”對長輩硬塞的零花錢,如果推脫不下,她就讓媽媽存在銀行,每一筆開支,她都在自己的小賬本上記得清清楚楚。 “我要攢錢去日本留學” “我覺得理財是實現自己人生規劃很重要的方面。”許嘉靈認為自己的投資喜好屬于“穩健型”。目前,小有盈利的部分盤活壯大了自己的零花錢。“我要攢錢去日本留學”,她現在開始利用周末學習日語,一開始沒有找到針對小孩的培訓班,單獨請家教成本又太大,于是她就“動員了一些同學和親友家的小孩一起學,可以分攤掉學費成本”,生活中的許多環節,在孩子眼里,都是鍛煉理財能力的機會。 媽媽說,這個“小管家”挺稱職。小嘉靈一直了解家庭的收支狀況,通過買菜記賬等知道了家長的不容易,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兩年明顯增強了。在親友們眼中,她是個生活上不需要大人操心的孩子,“和別的同齡小毛孩很不一樣,特別懂事”。“我喜歡這個小管家的工作,合理規劃開支后,一切都井井有條。”她很認真地說。 媽媽平時經常要做些和財務有關的業務,為照顧孩子方便,周末經常帶著她一起上專業理財課堂,她的理財知識不少都來自于行業專家。一連聽了幾年,從沒有刻意培養灌輸孩子理財知識,但孩子聽得多了,課堂上,成人之間的業務交流內容,就都刻到她的腦海里了。“一開始擔心孩子沒趣,要求她上課時去外面玩,沒想到孩子聽得可認真了”,記者問起一些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識,比如開辦公司、避稅技巧、夫妻財產分割等,許嘉靈均對答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