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覺察與覺知
覺知,在修行的初級階段其實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對情緒、感受和念頭來臨的覺察(用覺察,就是說你察覺到就行),第二步是對實相的覺知。
第一步是需要我們訓練的,是為第二步做好準備,陽明先生所謂“致知”;第二步是先驗的,自動的,陽明先生所謂“誠意”。
02 覺察訓練
先舉一個例子,我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她正處于對大小便自理的培養階段,我們父母經常會用語言對她提示。當我們開車回老家,高速路上每到一個服務站之前,我們都會問她“要不要拉尿尿啊?”,幫助她提起一個注意力在上面(抱歉,例子有些粗鄙啊~),這就是對第一步覺察的訓練,顯然很有效。
雖然我們是成人,但在對內心情緒、感受和念頭的覺察上還是一個嬰兒,并不敏感,通常情況是:感覺開心刺激就想延續和重復這種感受;感覺不舒服,情緒就來了,不發出來就更難受,不敢發就強行忍住,也是一個難受;一個念頭來了就隨著它轉,轉來轉去最后變成了放不下的欲望和情緒。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需要時常有個提醒,在這個“當下”喊“暫停!”而這個提醒又只能是“自己提醒自己”。覺察的必要性就體現在這里。
有人說,要做到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當下,太難了。說難的人,也許有一個誤會。
舉個例子,你需要時時刻刻覺知自己“餓”的感覺嗎?當然不用,那個餓的感覺來了,你自然會知道。那我讓你時時刻刻覺察“不餓”的感覺,你做得到嗎?你會說,不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是根本沒有必要嘛。
對了,保持對當下的覺知,也是讓你保持對當下情緒、感受、妄念邪念來臨時的察覺,不是讓你保持對“正念”的覺察,一旦你的所有念頭都是“正念”,你就成了“覺知”本身。
當然,也會有不知道餓的時候,不然就沒有“廢寢忘食”的成語了,一旦我們被其它強烈的欲望和念頭所裹挾,連“餓”、“困”這些基本生理感覺也是會被遮蔽的,不信你可以去看看賭場那些紅眼的賭徒,網吧的那些沉迷游戲的玩家,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時刻保持對當下的覺察是一個入門的基本功,純熟之后,你被情緒、感受和念頭帶走的時候將會越來越少,這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03 覺知是關鍵
工夫的難度其實在第二步:對實相的覺知。也就是陽明先生說的良知“知善知惡的當下”。
難在哪呢?難在你的心不誠,你會自欺,不愿意當下承認這個實相,不愿意根據對實相的判斷去為善去惡,去糾正心體之偏,你會充分發揮思維的作用,再拿諸多借口來權衡、搪塞。
拿抽煙舉例:想抽煙的念頭襲來的當下,通過覺察,我們感受到“想抽煙的欲望”,其實就是一種心里癢癢的感覺,良知對這個實相的判斷是“這是一種束縛我們的物欲之癮,不好”,明明知道不好,明明自己已經下了戒煙的決心,但還是找理由遷就自己“老板給的,不抽不給面子”,“就抽一口”。。。
再比如情緒,明明怒氣來的當下已經覺知到它只是一股能量,良知對這個實相的判斷是“這是一種人類的自然秉性,讓它在你的體內自由流動吧”,但你就是對良知的判斷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是要把脾氣發了才解氣,氣消了才發現于事無補,然而懊悔不已。。。
這就是為什么儒家反復要強調“戒慎恐懼”,“誠意”,不要自欺的原因,不要拿“用思維推理出來的假相”來迷惑自己,這就是做好這個功夫的關鍵。
04覺察與覺知的主體
在修行階段,我們姑且可以這樣表述:“覺察”是心之所發,即我們刻意提起的注意力;“覺知”是性之所發,即良知的不慮而知的判斷。
l覺察
所謂覺察,就是心生一念去放退雜念,不起妄念,即“心與妄念離”,使當下一念不離開當下的行為。
我們的良知具足隨感隨應的性能,所以我們在日常做工夫時,就要把注意力提起到當下的“感”上,不然如何“隨”呢?
如果有了情緒,有了欲望,有了閑思雜慮,便會轉移或者降低我們的注意力,即便良知的覺照發生,實相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而你渾然不知,因為你不是在“走神”,就是深深陷入在情緒當中,或者欲望強烈,正在尋找理由借口搪塞,如此種種。
l覺知
所謂覺知,就是覺察到實相,就像鏡子照物一樣,是什么樣子就照出什么樣子,不帶任何自己的知見。如果是情緒,良知覺察到的實相便是一股氣,一股能量;如果是你的起心動念,良知能夠覺察到它的是非善惡。
良知就是“性”,是心之本體。良知的覺照是如影隨形,隨感隨應的,不需要我們提起來,你也提不起來這個“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它被遮蔽了;
l良知就是性
人之性,是具備這樣一個能力和能量的東西,你如果隨順它,它就可以將你變成最應該,最合適的本來樣子,而我們覺照的主體“良知”,就是具足這個性能的“性”,它知善知惡,知是知非,它能洞察一切事物、情緒、念頭的實相,你如果隨順它,它就會讓你一天比一天更好,就能夠成為圣人,成為佛。
就像一顆椰子樹的種子,你隨順它,將它種到熱帶的土壤里,而不是泡在寒帶的水里,它喜歡充足的陽光和海風吹拂,你就讓它與沙灘為伴,最后生長發育,便是一棵挺拔高大,碩果累累的椰子樹,讓它變成最后這個本來面目的就是“椰樹之性”,它就存在于種子里。
孟子曾經說“山之性”(土之性):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經常遭到人們用斧子去砍伐,還能夠保持茂盛嗎?當然,山上的樹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在滋潤著,并非沒有清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也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良知就是性,就是這個“造化的精靈”,就人類來說,它就是氣血能量運轉造化的規則,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它的造化功能只有在你“無一毫人欲之私”的時候能夠暢順地運轉,能彰顯你高深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如果也能順著人之性,那最后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曾經郁郁蔥蔥的牛山,已經碩果累累的椰子樹,都隱約透露出答案,古圣先賢用自身做了實驗,他們留下的經典也通過語言文字描述了那個境界,那個從容、自在、安寧、祥和的圣境。
我的一位朋友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得了癌癥,于是他憂心忡忡,失眠,惶惶不可終日,無論何種心理治療都不能見效,后來去大醫院復查,確定為誤診,專家最終還給他一個真相,然后他之前的所有癥狀全部消失,每夜都能睡一個安穩覺。
實相就是真相,我們之所以放不下物欲,擺脫不了情緒困擾,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是由于沒有感悟到心的實相,而這個實相便呈現于良知判斷的當下。可見,實相對一個立志成圣的心學門人是多么重要。
內心隨時保持對當下實相的覺知,是成圣的不二法門。共勉!
此為潘鷹專欄的第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