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師友下午好,今天向大家匯報自己對“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的理解,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這對概念在傳習錄反復出現了許多次,陽明先生的弟子歐陽崇一提出來對這兩個概念的疑問
先生認為:“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于同志中極有益。但處意未瑩,則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所以說,將此處梳理清楚,對我們今后的心學修習有莫大的幫助。
一、緣起
這對概念最早是北宋的張載在《正蒙·大心》中提出來的,他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
后來,程頤有了進一步的發揮:''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則知之,非內也,今之所謂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見聞''。程頤還明確提出,德性之知是''吾之所固有''。
二、兩者的區別
首先,概念定義上不同。德性之知的“知”,指的是“良知”,是那個讓我們人類具備德性的本體和源頭;而聞見之知的“知”,指的是“知識”;其次,在獲得的方法上不同。聞見之知是通過感官,不斷學習實踐,經過積累得出的經驗或者邏輯推理得來的規律;德性之知卻不然,它是先天本有,與生俱來的,需要的僅僅是我們撥云見日的功夫,將我們本有的良知呈現出來。
在此處,許多人有所誤解,以為只要所學習的內容與道德有關,然后自己實踐證明是對的,這就是德性之知,其實不然。這樣學來的還只是“見聞之知”,只是以道德觀念的形式而存在的階段性“情理”或者“事理”,還是停留在經驗層面,只要時間和空間還在不斷發生變化,就無法成為永恒的真理。
所以先生說,“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
這也正是先生一直批判的先儒之行為,鉆進故紙堆里,把古圣先賢的教導進行考據訓詁,得出一大堆固化的道德教條,這種結果充其量也只是增加了一點聞見之知罷了。
“聞見之知”是需要我們后天去學習,然后實踐,然后形成自己的經驗,最后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說,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事理)的唯一標準等等觀點,針對聞見之知來說都是對的,朱子的知行觀,毛主席的實踐論都沒錯,看在哪個層面上來說。再次,兩者有其各自的特點:“聞見之知”是后天形成的,從而決定了它的局限性,它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產物,它必須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掌握“聞見之知”的程度和類別也是因人而異;而“德性之知”卻是心之本體,人皆有之,是先天的,永恒的天理,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顯現的差異。
三、兩者的關系
先生在傳習錄中簡單描述了一下兩者的關系:“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
我們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就是體用的關系。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我們之所以能夠通過感官獲得知識,這本身就是良知的發用,是良知所具備的性能。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聞見之知的獲得和充盈,并不能直接幫助我們獲得德性之知。
先生說:“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
第一義就是致良知,這才是學問大頭腦,是圣人教人的第一義,失卻頭腦,便會落入第二義。
我們通常在心學群里,老師們進行的講課匯報,心友們進行的討論辨析,這些都是在運用我們的經驗智慧,體現的是見聞之知,不要以為談的內容是良知,便以為是先驗智慧體現。
任何老師談的對良知理論的理解,以及所踐行的心學功夫,都是自己的經驗。
然而,“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
只要你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致良知,“多聞多見”也就都是致良知的功夫,比如說先生八字功夫中的“勤學”。
今天先匯報到這里,明天繼續下半段,感謝您的陪伴和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