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jìn)門聞咳嗽,醫(yī)生眉頭皺。”名老中醫(yī)彭勝權(quán)教授臨床善治咳嗽,并有自己獨特經(jīng)驗,善于“四味組方”辨治咳嗽。
一、咳嗽臨床“四味組方”
1、辛微溫四味(治咳基本方一):紫菀10克、白前10克、百部10克、冬花10克。本為止嗽散變化方,止嗽散出自清代程鐘齡所著《醫(yī)學(xué)心悟》。方中紫菀、冬花宣肺止咳;百部溫潤止咳;白前辛甘平,善下氣開壅止咳;四味藥物有調(diào)整氣機(jī)升降的功能,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苦而不過寒,辛而不過熱, “無攻擊過當(dāng)之虞,大有啟門驅(qū)賊之勢。”彭教授認(rèn)為止嗽散雖溫潤和平,不寒不熱,能宣能肅,有表有里,但畢竟是和解之劑,具備中性藥物的特點,臨床運(yùn)用尚需尊經(jīng)旨所說“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止嗽散側(cè)重肺失宣降這一病機(jī),對病因的針對性相對較差。雖能普遍用于治療以咳嗽為主的肺系疾病,但應(yīng)在審證求因的基礎(chǔ)上靈活運(yùn)用方能取效。無論新久、寒熱咳嗽,以止嗽散為主,選用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為君以針對病位、病機(jī)。同時配合八綱辨證加減以下“四味組方”。
2、升降散(《傷寒溫疫條辨》):僵蠶10克、蟬蛻5克、姜黃10克、大黃5克。升降散出自清代名醫(yī)楊栗山《傷寒溫疫條辨》,方由4味藥組成,既有一升一降調(diào)暢氣機(jī)之功,又有氣分藥(蟬蛻、僵蠶)、血分藥(姜黃、大黃)并用,使氣血調(diào)和,升降暢通。臨床上外邪束表,里有郁熱之咳嗽者均可用本方治療,其辨證要點以咽紅、口干、便秘、尿黃、脈數(shù)者為宜。
3、痰濕四味:法夏10克、茯苓20克、甘草6克、陳皮5克(二陳湯)
4、痰熱四味:黃芩15克、魚腥草15克、浙貝母10克、栝蔞皮15克
5、解毒利咽四味:木蝴蝶10克、咸竹蜂3克、崗梅根15-30克、桔梗10克
6、甘寒利咽四味:玄參15克、麥冬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7、潤燥四味:桑葉10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30克
8、抗過敏五味(祝諶予先生過敏煎加味):銀柴胡10克、防風(fēng)10克、五味子10克、烏梅5-10克(胃脹、返酸多者徐長卿10克代之)
9、肺寒:干姜10克、細(xì)辛3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
10、辛微寒四味(治咳基本方二):芒果核30克、海浮石30克、海蛤殼15克、北杏仁10克
以上“四味組方”可以普遍用于治療以各種常見證型的咳嗽為主的肺系疾病,在審證求因的基礎(chǔ)上靈活運(yùn)用方能取效。無論新久、寒熱咳嗽,針對病因、病機(jī),同時配合八綱辨證加減應(yīng)用,臨床療效明顯。
二、病案舉要
1、王某,男,28歲,2001年3月15日初診。患者感冒后咳嗽十余天,曾服中西藥罔效。證見:咳嗽頻急,聲高氣促,咽癢則咳,痰少色黃而粘,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咽部充血,有淋巴濾泡增生,雙肺聽診呼吸音增粗。西醫(yī)診斷:急性咽炎,支氣管炎。中醫(yī)診斷:咳嗽,證屬風(fēng)熱上襲,腑氣不暢。治宜疏散風(fēng)熱、宣暢氣機(jī)。方用止嗽散和升降散加味。處方:紫菀、白前、百部、冬花各12g,黃芩12g,魚腥草15g,芒果核30g,海浮石15g,蟬蛻5g、僵蠶、姜黃各l0g,大黃8g,服三劑后,咳已大減,咽癢消失,痰易咯出,大便通暢。原方去大黃、姜黃,加桔梗12g,生甘草6g,繼服4劑而愈。
2、何某,女,57歲,2013年12月2日初診。患者因感冒而咳嗽,咳嗽遷延3月,曾服中西藥均罔效。診見:咳嗽頻作,說話則咳,咳甚氣急,咽喉癢亦易咳,痰白而粘少,口不干,大便較干。舌淡紅苔白稍厚,脈滑數(shù)。咽部檢查見充血。雙肺聽診有散在性少量干濕羅音,外院X線報告:支氣管肺炎。西醫(yī)診斷:咽炎,支氣管肺炎;中醫(yī)診斷:咳嗽。辨證為風(fēng)痰郁肺。治宜祛風(fēng)止咳,升清降濁。方用止嗽散合升降散加味。處方:
銀柴胡10g 蟬蛻5g 紫菀10g
防風(fēng)10g 僵蠶10g 白前10g
徐長卿10g 姜黃10g 百部10g
五味子10g 大黃5g 冬花10g
服7劑后,患者自訴咳嗽已大減,咳少許白痰,咽不痛不癢,睡眠欠佳,夜難入睡,大便已通,小便調(diào),右手臂痠。舌淡紅苔白,脈緩。
紫菀10g 蟬蛻5g 銀柴胡10g
白前10g 僵蠶10g 防風(fēng)10g
百部10g 姜黃10g 徐長卿10
冬花10g 大黃5g 五味子10g
夜交藤15g 合歡皮15g 遠(yuǎn)志10g
續(xù)服5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