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田兆元 明亮 | 論炎帝稱謂的諸種模式與兩漢文化邏輯

全文共12039字,閱讀大約需要15分鐘

摘  要

中華歷史上的炎帝不是某一個人的獨稱,而是一個特定的首領位置的稱號,是由許多曾經擔任這一職位的首領的共稱。炎帝稱謂的基本模式為“炎帝+擔當炎帝的那個氏族的姓氏”,如“炎帝神農氏”。“帝號+氏族姓氏+首領的名字”是炎帝稱謂的完整模式,如炎帝神農氏帝承,指的是神農氏族擔任炎帝職位的一位叫帝承的首領。先后擔任炎帝的氏族有神農氏、厲山氏、大庭氏、歸藏氏、蚩尤氏等。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引起爭議最多的即是神農氏和蚩尤氏兩家。以往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因為把炎帝僅僅視為一人的獨稱造成的。對于炎帝的不同稱謂,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炎帝神農氏為一系,炎帝蚩尤氏為一系,他們都是炎帝文化的杰出代表。所謂“黃帝戰蚩尤”的事件乃漢代當時政治文化的敘事產物:漢初尊崇炎帝,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則體現出對于黃帝的尊崇,但炎帝文化的內在力量與影響,與黃統展開了長時間的較量,終于使漢王朝重回炎帝文化懷抱。班固等人重新改寫古史,看似三皇說和新的五帝說,實際上是對于歷史的恢復性書寫,具有歷史實錄和維護漢初赤統本位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炎帝神農氏;炎帝蚩尤氏;炎黃之戰;政治文化

目前,對炎帝的研究,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困擾著學術界,那就是關于炎帝的稱謂。關于炎帝和神農氏,關于炎帝與蚩尤氏,他們之間到底存在何種關系?自漢代的典籍稱炎帝神農氏,炎帝是不是神農氏,或者神農氏是不是炎帝的問題,后來就一直爭論不休了。此外,關于炎黃之戰也是一個焦點問題。這種爭論帶來了學術界對炎帝文化的關注,但同時也使得炎帝研究陷入迷茫:一個連對象都不明確的課題,科學性如何建立起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炎帝文化研究熱起來以后,這個問題再次被提起。這個問題實際上有些制約炎帝問題的深入研究了。如果神農氏不是炎帝的話,炎帝就無足輕重了,他不過發動了一場不義戰爭而最終被黃帝打敗,是個不光彩的角色。像農耕發明,醫藥發明等,都是和炎帝沒有關系的。果真這樣,炎帝研究還有什么意義呢?假如神農氏是炎帝,我們又怎么解釋司馬遷的態度?如此看來,炎帝的身份還是不得不辯的。

炎黃之戰,黃帝戰蚩尤,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司馬遷的敘述看似矛盾重重,突如其來的這樣一場戰爭帶給人們困惑。這場戰爭描述是怎樣誕生的呢?我們也必須加以考辨。

炎帝擔當者的稱謂

炎帝本身是一個特定的首領位置的稱號,它是由許多曾經擔任這一職位的首領的共稱。以往在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因為把炎帝僅僅視為一人的獨稱造成的,把炎帝當作了唯一的一個首領。這樣,許多歷史上本來合理的敘述就成為矛盾。我們不能掏空炎帝的內涵來談炎帝,應深入剖析炎帝文化的內涵。

炎帝稱謂是由兩個部分或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炎帝這個稱號,二是擔當炎帝的那個氏族的姓氏,二者的結合是炎帝的一般稱謂,如炎帝神農氏,指的是擔任炎帝的神農氏族,他的身份是雙重的,炎帝是一個特定的聯盟的領袖稱號,神農氏是氏族的姓氏。還有三部分的構成者,除帝號、氏族姓氏外,那就是這個首領的名字。如,炎帝神農氏,有名魁隗者,也有名帝承者,神農氏凡八代擔任炎帝一職。帝承即炎帝神農氏帝承,魁隗即炎帝神農氏魁隗,這是炎帝的完整稱謂。

歷史上到底哪些氏族的首領擔任過炎帝這樣一個職位呢?

第一,神農氏。這是后來人們爭論最多的問題。但是,這無論如何都是確認炎帝身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東漢鄭玄注《禮記·月令》稱:“炎帝,神農也。”東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有神農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也,代伏羲氏。”東漢時期的人們已經很清楚得懂得炎帝和神農是不同的稱號,但二者是統一的。所以,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里,明確地指稱:“炎帝神農氏。”司馬遷也沒有說他們是兩個人。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神農氏是炎帝是漢代較為普遍的看法。炎帝神農氏除了魁隗,還有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衰和帝榆罔。神農氏族的八代首領擔任了炎帝的職務。

第二,厲山氏。厲山氏又稱烈山氏,因為音變成為兩種稱呼,但這二者是一樣的。《左傳》和《國語》都提到烈山氏之子柱的事跡。《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為稷。”這里說烈山氏是有天下的,是人們把他和炎帝聯系起來的重要因素。東漢鄭玄注釋《禮記》,于注《祭法》篇指出:“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當時,他沒有直接說厲山氏就是神農氏。他是分別說炎帝神農氏,炎帝厲山氏的,這說明,炎帝是多個氏族、多個首領曾經擔任的一個具有公共權力的職位。

第三,大庭氏。也為鄭玄所稱。《禮記·月令》注:“炎帝大庭氏也。《左傳》昭公十八年疏也稱先儒舊說,皆云“炎帝號神農氏,一曰大庭氏”。又有言伊耆氏為炎帝者,呂思勉先生著文詳論此事。

第四,歸藏氏。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在炎帝神農氏以下,先列列山氏,再列歸藏氏。班固對司馬遷的《五帝本紀》有所不滿,因為司馬遷將歷史從黃帝開始,把黃帝以前的一段很長的有記載的歷史割斷了,又因為他改變了漢初的炎帝崇拜習俗,因此,在《漢書》這樣一本斷代史的著作里,班固想通過這樣一個具有通史性質的古今人物表,補足一段歷史世系。在這個表的序言里,班固說,唐虞以上,“諸子頗言之,雖不考乎孔氏,然尤著在篇籍,歸乎顯善昭惡,勸誡后人,故博采焉”。歸藏氏屬于炎帝系列,應該是有所本的。

第五,蚩尤氏。炎帝蚩尤氏是歷史的存在,是不能否定的事實。《逸周書·史記篇》:“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

烈山氏可以歸于神農系列,歸藏氏也排在神農氏之下,大庭氏也有被其歸為神農氏者,今不可考。炎帝系列最著名,影響最大,引起爭議最多的即是神農氏和蚩尤氏兩家。

《史記》的敘述模式與成因

否定神農氏為炎帝的原因主要是來自《史記》的兩處記載,一處是《五帝本紀》,里面沒有明確說炎帝和神農氏為一人,而是分別稱炎帝和神農氏。另一處是《封禪書》,里面明確說:“神農氏封泰山,禪……;炎帝封泰山,禪……。”看起來神農氏和炎帝是兩個人。

我們不能以《史記》的不明確的表述來否定《世本》《漢書》和《帝王世紀》的明確表述。簡單地否定任何一方都是沒有道理的,憑什么說司馬遷都是對的,而班固就是錯的呢?這種判斷本身就有方法論上的問題。何況司馬遷并沒有說神農氏本身沒有擔任過炎帝,《史記》本身也給了我們關于炎帝和神農氏關系的豐富信息。事實上,是我們沒有理解司馬遷特有的歷史觀而造成了混亂,并不是司馬遷本身有什么問題。

我們應該注意到《史記》中的一個問題是:五帝中除黃帝外,稱謂都叫帝某某,如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而不是叫顓頊帝,嚳帝,但是,《五帝本紀》里卻提到了炎帝。這里的含義是:黃帝外,其他四帝均為黃帝之后,五帝是一個血統,一個系列,這在敘述中十分明白。五帝是從黃帝開始的,故稱黃帝,而不是帝黃,其他繼承者,都是帝某某,既表現為血統的一致性,也表現為文化的一致性。《大戴禮》有《五帝德》篇,五帝之所以為五帝,在于德,這是一種文化認同。而炎帝和黃帝不一樣,是“異德”,因此,炎帝不能和五帝并列在一起。炎帝是另外一個系列。我們在《帝王世紀》里發現了這樣的敘述,炎帝稱謂是某帝,但是,炎帝的后裔則是帝某,如所謂的炎帝八代,帝臨魁、帝直、帝榆罔等,和《史記》對黃帝系列的稱謂一樣。顯然,黃帝和炎帝是不同的兩個系列。

由于《五帝本紀》是從黃帝開始的,所以,黃帝為尊,炎帝就不能尊稱為帝了。對于既往的老炎帝,便直呼其氏姓神農氏,而對于那個新的炎帝蚩尤氏,司馬遷時而稱之為炎帝,時而稱之為蚩尤。于是,對于炎帝系列的首領,司馬遷用了三個稱謂,即神農氏、炎帝、蚩尤。這就容易讓人們十分迷茫了。其實,這里只有兩個人,即炎帝神農氏,炎帝蚩尤氏,炎帝和蚩尤指的是同一對象。蚩尤曾經驅逐炎帝神農氏的最后一位領袖帝榆罔,自稱為炎帝。

關于蚩尤,在傳世的材料里,他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是被誅殺,一是做了黃帝的戰神。司馬遷是認同被殺的材料的。今天所見到的蚩尤被殺的事跡,最明確的表述主要來自《史記》,《山海經》主要是“荒經”記載蚩尤被殺之事,但“荒經”一般認為是漢代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史記》的影響。而先秦時期,有黃帝和蚩尤關系十分和諧的記載。《韓非子·十過篇》載:

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

在這里,蚩尤最多是臣服了,在黃帝的儀仗里,蚩尤居前,顯然關系和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所載與此明顯不同,現引述如下: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這里邏輯其實是清楚的,但是由于神農氏、炎帝和蚩尤分開敘述,兩位炎帝一下子好像變成了三位。“神農氏世衰”,說明統治聯盟達八代之久的神農氏族目前有些力不從心了。蚩尤奪取了炎帝之位,所以是“蚩尤最為暴”,那么那個侵陵諸侯的炎帝就是蚩尤無疑。軒轅組織諸侯聯盟,三戰取得勝利。但是,蚩尤還是作亂,于是軒轅再次組織聯盟,擒殺了蚩尤。軒轅于是不客氣,代替了神農氏,作了黃帝。敘述中,司馬遷對于蚩尤時稱炎帝,時稱蚩尤。

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實為一戰,學術界已經有較多的論述,如梁玉繩、蔣觀云、呂思勉、楊寬等,戰炎帝就是戰蚩尤,這樣,在司馬遷的心中,炎帝就是蚩尤。“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

那么司馬遷為什么又單稱神農氏,而不稱其為炎帝呢?稱神農氏,表明那時神農氏已經不是聯盟首領,所以不能稱為炎帝了。由于蚩尤實際上做了炎帝,炎帝的稱謂仿佛就不怎么光彩,故把它和神農氏分開。這是司馬遷在《五帝本紀》里對炎帝系列的稱謂的基本特點。

在《史記·封禪書》里,司馬遷引管仲的話,敘述十二家封禪者,前幾位是: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等等,神農氏是單列出來的,后面是炎帝。顯然,這個炎帝和神農非一人。據《路史》后記所述,蚩尤號炎帝,興封禪,那么,這個炎帝也是指的蚩尤。司馬遷是非常注意身份的,在軒轅未作黃帝前,司馬遷一直稱他為軒轅。當他說道軒轅“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后,《五帝本紀》的敘述就都用黃帝的稱呼了。由于司馬遷的正統思想,他沒有在本紀中承認蚩尤的地位。故沒有說代炎帝,也沒有說代蚩尤,而是說代神農氏,表明了他對蚩尤的態度,這里炎帝便只是一個作亂的壞蛋。

隱去炎帝是一批古史專家形成的一種敘述語法。如《易傳》“系辭”稱伏羲、神農、黃帝,中間沒有炎帝,炎帝到哪里去了?因為炎帝就是神農,為什么不稱炎帝呢?這是他們正統的史學觀的緣故。《大戴禮》里的“五帝德”從黃帝開始,以前就不能稱帝了。伏羲和神農皆為氏,雖然他們都是遠古的首領,是實實在在的“帝”,但正統儒典里不能稱他們為帝。這就是炎帝為什么在有些史籍和文獻里見不到的緣故。

我們在漢代畫像石的古代帝王圖譜中,如嘉祥武氏祠里,也看到這樣的敘述語法:神農后便是黃帝,沒有炎帝。這是一批人堅持儒家正統的敘述語氣,認為炎帝和蚩尤關系太重,神農氏的名聲很好可用,便用神農氏代炎帝,蚩尤被視為篡逆,不予承認。那么,司馬遷為什么在《封禪書》里又要說出一個炎帝來呢?這不是司馬遷本人的意思,他對十二個古代封禪的帝王的名單抄錄是來自《管子》,是實錄而已。同時,蚩尤確實是以炎帝的身份封禪的,由于封禪的都是杰出的古代帝王,不好說蚩尤也參加封禪了,所以就用炎帝之名,增強封禪的神圣感。

引起最大爭議的《史記》中的這段話,稱神農而不稱炎帝,是遵循了儒家史學的語法,五帝前不稱帝,體現尊卑秩序,與《易傳》精神一脈相承。

那么,既然炎帝如此之壞,而劉邦又崇拜炎帝,怎么辦呢?《史記》使用了炎帝的另外一個代名詞:赤帝。如劉邦是赤帝子,把劉邦在家鄉對于炎帝蚩尤的祭祀分別稱謂赤帝,蚩尤。仿佛赤帝和炎帝就沒有關系。這樣一種語匯的變化體現出司馬遷的良苦用心。赤帝與炎帝的區分表現出面對一個復雜的歷史對象,司馬遷處理的一種獨特方式,既表現了自己的歷史觀和現實立場,又不能明顯動搖現實的文化秩序。

另外一種關于炎帝稱謂的敘述模式與此相反:黃帝以前的帝王皆稱帝,神農即是炎帝。其代表是孫氏《世本》,班固《漢書》和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世本》稱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班固《漢書·古今人表》稱:太昊帝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皇甫謐在黃帝之前,也稱炎帝神農氏,稱太昊帝伏羲氏,這便是三皇系列。在三皇系列里,炎帝神農氏獲得帝的身份,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不是班固、皇甫謐的杜撰,反而是對古史的重要修正。改正了儒典造成的古史系列太過短促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歷史的修正。事實上,不是班固、皇甫謐把炎帝和神農氏連在一起了,而是司馬遷有意把神農氏和炎帝分開了。人們一般責怪皇甫謐,其實,他只是承襲了《世本》和《漢書》的表述而已。

三皇的意義在哪里呢?它不是層累地造成古史,而是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恢復歷史的一定的本來面目,改正司馬遷敘述的偏頗,展現較為真實的上古史的面貌;二是改變漢武帝以來,以黃帝為尊的文化表述,恢復到漢初的赤統,構建像劉邦那樣的炎黃同祀的和諧傳統。宋衷注《世本》,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均以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三皇,這是在構建炎黃的和諧,這種傳統為后代所繼承,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乃三皇世系影響的結果,而不是司馬遷五帝世系的結果。這樣看,三皇說對于歷史的實際影響要大于司馬遷的五帝說,也就是說,后來的人們并沒有完全接受司馬遷的世系。而新五帝說的開頭一位是少昊,即青陽,本來繼承黃帝作為聯盟的領袖的,但是司馬遷竟然不予敘述。《史記》“索隱”以為少昊為金天氏,不合五行之次序,所以不敘。但是,這里面的更深層的問題是:少昊可能與炎帝族有關。少昊號青陽,這樣的太陽崇拜的名號顯然有些炎帝嫌疑。又據《帝王世紀》,炎帝曲阜,即古窮桑,而那里也稱大庭氏故國。如前所述,大庭氏乃炎帝之族。而少昊都曲阜,并有號窮桑帝,這不是炎帝的傳人嗎?而《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記,少昊是以鳥師而名的,繼位時,有鳳來儀。日鳥一體,這是中國神話傳統,少昊與炎帝的淵源太深,司馬遷對炎帝有偏見,故略去了這樣一位有影響的首領,可見他也不是“實錄”。而呂思勉先生甚至斷言:少昊即蚩尤。這就難怪司馬遷要把少昊從歷史上抹去了。

宋衷和班固的五帝說,以少昊為五帝之首,這是明顯要把司馬遷的五帝世系改過來,主要是去除黃統的地位,還漢代的赤統之本。少昊為五帝之首也是給他一個實在的地位。

宋衷和班固更接近歷史本源,三皇說更富有歷史的內涵,新五帝說也較司馬遷之說更忠實歷史事實本身。司馬遷過于拘泥“考信于六藝”,他的敘述有其自身的邏輯,但不能因此說班固等人的說法有問題。

關于炎帝蚩尤氏

承認蚩尤的赤帝的地位,把蚩尤視為炎帝,這是一種敘述模式。如《逸周書·嘗麥解》有段話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但解釋歷來不是很準確。現引述如下: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野,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

這段文字有個關鍵詞,即“二后”。人們過去說的,無論是天皇還是地皇,都沒有根據;說成炎帝黃帝,也與語義不連貫。其實,文字本身很清楚,說完“二后”,即“命赤帝”云云,“命蚩尤”云云,二后即二帝,實際上就是赤帝、蚩尤。黃帝此時勢力尚弱小,從他與蚩尤作戰開始節節敗退可以知道,那時,黃帝也只是一個聯盟的成員而已。作二后者是誰不詳,應是一次聯盟大會的決議,由于聯盟對天的信仰,故有上天的名義。這次分派,似乎赤帝的任務是分正二卿,即確定聯盟成員的職位,而蚩尤則總理天下大事,執掌上天給這個聯盟的最后的權力。為什么說是“末成之慶”呢?我們看《史記》所說的“神農氏世衰”就會明白,確實,掌管了炎帝之位八代數百年,神農氏炎帝族有些力不從心了。神農氏“世”衰,即神農氏的后代有些軟弱,新一代的首領是榆罔,他的任務不是臨四方,似乎只是一個象征席位,實際執政者乃是蚩尤。是誰來主持召開這樣一次盟會呢?如果是榆罔,他不大可能把重要的權力交給蚩尤,如果有其他的強者,這個“二后”赤帝和蚩尤誰都沒份,那么主持者可能就是東方的蚩尤。炎帝族東遷,蚩尤族是東方土著,實力強大,炎帝神農氏實際上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區,他必定要求得和當地土著的結合。炎帝遷都,必有隱憂,實際上前后都有危機。蚩尤族有條件地接納了炎帝神農氏,這就是那次“建典”。這里的“赤帝”應該是神農氏最后一代炎帝擔當者榆罔。

《逸周書》和《路史》的相關材料說明,蚩尤后來趕走了炎帝榆罔,自己號炎帝,可見在那次盟會中,這個“臨四方”的權力是他自己爭來的。由于其權力中心主要在阪泉一帶,又號阪泉氏。他有一項重要的事務,就是舉行封禪。《史記·封禪書》記載的古代帝王,有神農氏封禪,炎帝氏封禪,就是沒有提蚩尤氏,說明炎帝就是蚩尤氏。現在看,蚩尤不是神農氏炎帝血統,但蚩尤是炎帝聯盟的主要成員。蚩尤奪取了炎帝之位,并使用炎帝之號,表明他對該聯盟歷史的認可,他自然也就成為炎帝族,這和黃帝不一樣,黃帝接管聯盟,名稱都改了,炎帝的文化包括傳說信仰等,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今天我們見到的歷史,炎帝的文獻有限,說明黃帝族不是炎帝文化的直接繼承者,他有更多的新的文化要素。黃帝族是改朝換代,蚩尤族是內部調整,性質是不同的。我們要強調的是:蚩尤氏舉起了炎帝的旗幟,而黃帝改變了這面旗幟。雖然榆罔向黃帝求救,但黃帝似乎沒有幫榆罔的忙,而是自己登上了聯盟盟主的席位。

蚩尤被擊敗,炎帝文化便退出主流文化的舞臺,轉而進入民間,從東方到南方,到處留下蚩尤氏的足跡,實際上也是炎帝的足跡。蚩尤的存在使東部一度成為文化中心,也使東部成為炎帝文化區。蚩尤是炎帝文化發展的重要開拓者和繼承者,他給已經衰微的炎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將東部一個龐大的族群整體加入了炎帝文化的陣營。我們應該這樣理解:西部的古老文化是炎帝神農氏主宰的,他向東部發展時,帶動了東部的一大片土著加入炎帝集團,蚩尤氏接過了炎帝的大旗。這時,黃帝軒轅氏開始崛起,神農氏與黃帝合作了,炎帝蚩尤氏起初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和黃帝發生尖銳沖突,其結果傳世的文獻有兩種說法,一說蚩尤戰敗被殺,一說蚩尤也和黃帝合作,擔任戰神。就傳世的文獻看,后一種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關于黃帝和蚩尤合作的記載很多,如齊國宰相管仲把蚩尤說成是黃帝的“六相”之首,《管子·五行》篇稱: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辯于東方,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得大封而辯于西方,得后土而辯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那么,蚩尤不僅不是一個武夫,而是懂天道的道德建設者。

在更早的文獻,《韓非子·十過》里,神話般地記載了黃帝的典禮:蚩尤奔走先后。這說明,在戰國時期的傳說中,蚩尤和黃帝之間主要是一種和諧的關系。

這種和諧的關系在秦漢時期還在延續,最珍貴的一段史料是《史記正義》所引的《魚龍河圖》: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譴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這里蚩尤不是被殺,而是臣服,作了黃帝的總兵指揮。他死后,連畫像都有安天下之功。

東漢的《越絕書·記倪內經》是這樣記載炎黃和蚩尤的關系的:“臣聞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該書應該是東部的作者所寫,他們似乎沒有認為蚩尤被殺,也沒有認同炎黃大戰。

綜上所述,蚩尤一度代榆罔成為炎帝,并到泰山封禪。他可能和黃帝發生沖突,但最后與黃帝合作,輔佐黃帝安定天下。東西部地區,這種民間傳統尤深。《述異記》記載有蚩尤神,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冀州一帶有蚩尤戲,頭戴牛角相抵。據說,漢武帝時,太原有蚩尤的神像出現,龜足蛇首,當地立祠祭祀。《述異記》的這些記載,表明在民間有著與官方(武帝時候開始形成的主流意識)明顯不同的價值取向。

東部地區一直沒有忘記蚩尤,漢初,不僅劉邦所在的東楚地區如此,齊地八神祭祀依然。八神古已有之,一天二地,第三就是兵祖蚩尤。顯然,人們一定不會認為蚩尤是敗兵之將,否則怎么能夠作為戰神呢?

炎帝黃帝和蚩尤的

戰爭傳說與兩漢文化邏輯

漢代所稱的炎帝多指蚩尤。炎黃之戰,黃帝戰蚩尤與漢代政治生活有關,漢代存在著關于黃帝和炎帝的不同派系的文化沖突,這種沖突影響炎帝的稱謂,并且是炎黃之戰,黃帝戰蚩尤一說發生的動因。

關于炎黃之戰,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齊國田氏代齊的政治輿論。田氏屬于姬姓,是黃帝族,姜齊是姜姓,是炎帝族。田氏代齊即黃帝代炎帝。所以炎黃大戰表現了齊國的政治生活,體現陳(田)氏擊碎姜齊的政治信仰機構的目的。鐘宗憲則認為是姬周成長與姜姓矛盾的體現。把炎黃或者蚩尤的故事視為一種現實反響是一種頗有價值的思路。因為我們發現,這些傳說演繹出不同的版本均因為不同的現實觀念所致。傳說中的歷史并不都是歷史的再現,更多的是現實的反響。傳說中的事實反映的不全是傳說時代的歷史,而是傳說產生時代的歷史折射及其愿望抒發。

從漢初的情況看,至少在東部地區,在劉邦的家鄉一帶,蚩尤還是被視為炎帝,并且獲得與黃帝同等的祭祀地位。劉邦被視為赤帝子,著名的斬蛇起義的故事,劉邦就是一個赤帝的化身。劉邦對蚩尤尤為敬重,在沛縣起兵時,“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這實際上就是在祠炎黃二帝。他造反,首先亮出的是紅旗,“幟皆赤”。彌漫朝野的角抵戲即蚩尤戲,表達出人們對這位古代帝王的懷念。漢代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蚩尤文化精神的激勵下不斷發展起來的。這個來自東部的帝王明確說,他十分重視祭祀,“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長安”,這是東部老家的神靈進入國家祭祀的中心,同時也把西部固有的炎帝崇拜重新恢復起來。在漢代,人們把炎帝和蚩尤聯系起來是很正常的。在漢初很長的時期里,赤帝是信仰的核心。而炎帝、蚩尤、劉邦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那時蚩尤即使不是獨尊,也是和黃帝等神和諧并存的,這說明,漢初炎帝受到尊崇,而這位炎帝是東部的蚩尤氏,是一位新的炎帝,也是最后一位炎帝。劉邦把自己視為赤帝,實際上是把自己當作蚩尤傳人。

那么,炎黃大戰,或者黃帝戰蚩尤是怎么產生出來的呢?這與漢代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這種傳說發生的背景,從形式上看,是帝德五行之爭,實質上則是漢王朝政治矛盾的體現。

這種以赤統作為漢王朝代表的政治神話來源于戰國以來的五德終始說。鄒衍是最早闡述五德轉移的學者,他說“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高祖劉邦時尊赤統,崇拜炎帝,文帝時雖然有人提出要行黃帝土德以尚黃,文帝沒有采納。景帝時一仍其舊,繼續崇拜炎帝。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文化發生變革,很重要的一點是炎帝赤統變成了黃統。齊人公孫卿上書稱“漢興當復黃帝時”,他講了一大堆故事,尤其是黃帝封禪升仙的故事,弄得漢武帝心里癢癢,夢想自己要像黃帝一樣成為神仙。后來武帝去祭祀黃帝冢,仿黃帝封禪,最后“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尚黃”。這是太初元年,漢家的天下改變了顏色。文化上也一改漢初以來的黃老無為學說,實行儒學獨尊。

這樣,黃帝被遴選為民族祖先,五帝的歷史系統中便沒有了炎帝的地位。不僅如此,炎帝,還有蚩尤氏被描繪為惡劣的形象,在神話和傳說里因為無道而被殺死了。這些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里面被記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具有“實錄”精神的司馬遷不去敘述炎黃和諧、黃帝蚩尤和諧的故事,而是選擇炎黃大戰、黃帝戰蚩尤的故事予以書寫,體現出強烈的改變文化形象的意圖。

關于先秦的炎黃矛盾的記載,只有《國語·晉語》里有幾句記載:“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人們把用師“相濟”說成“相擠”,這可能就是司馬遷炎黃大戰的最初源頭。但是,司馬遷好像并沒有采納《國語》記載的其他內容進入《史記》,《史記》有著明顯的價值選擇。首先,《國語》里的這種兄弟關系被司馬遷拆散了,《五帝本紀》只是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并沒有說炎帝與他有什么關系,便直接說神農氏衰敗,蚩尤為暴,炎帝侵凌諸侯。司馬遷是有明顯的傾向性的,他實際上也是一位黃統的鼓吹者,參與了對于炎帝的打壓運動。把炎帝的功業削去,不給予帝王的地位,這都是司馬遷有意為之。

黃帝戰赤帝,意味著對于漢初的開國文化的否定,誰敢呢?漢武帝的時候敢了。董仲舒說:“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土矣,雖欲治之,亡可奈何。”他把漢代初期的文化罵得一錢不值,顯然是為了文化改制。董仲舒實行的是厚今薄古之策,他開出來的古帝王單子,就是后來《史記》里的那個五帝順序。有武帝的背后支持,董仲舒的張揚,加上《大戴禮》本子里的一個世系,司馬遷便把炎帝打入另冊,為黃統的建立制造了輿論,《武帝本紀》事實上成為文化改制的工具。

司馬談因為沒有參加漢武帝的封禪典禮而遺憾終生,司馬遷當然也沒去。但據那次封禪的記載,武帝到山上祭祀上天,祠官在山下祭祀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炎黃是并列的,這應該是漢初傳下來的傳統,這樣的帝王的儀典上的次序,司馬遷都不采納到《五帝本紀》里去,可見他是有些固執的。我們再看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但是,司馬遷就是不把伏羲寫入史書,他一定要從黃帝開始。司馬談臨死諄諄囑咐,司馬遷還是俯首流涕,表示:“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他雖然說自己只是整齊故事,是述,但是,他的有選擇的述可能已經違背了司馬談的意愿了。司馬談深受黃老思想的影響,但司馬遷要“考信于六藝”,因為《大戴禮》是從黃帝開始的,《世本》從伏羲開始,司馬遷就不采納。這樣做,迎合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家意識形態,又符合了改制度易服色的現實。炎帝就這樣做出了犧牲,同時,還連帶著把蚩尤當作一個大壞蛋來處理了。戰蚩尤故事是否定劉邦以來的炎帝蚩尤氏的文化傳統,在漢武帝的支持下,在朝廷形成一種強勢敘述話語。

但是,赤統論沒有立即退出舞臺,并且,在漢代的朝廷里,赤與黃的斗爭一直就沒有停止。許多人還是一以貫之地堅持漢為赤統,崇拜炎帝。最典型的是讖緯神學的一部,他們的核心是恢復炎帝之位。“挑戰武帝時代神系與漢神系的應戰是兩漢讖緯神學的核心內容。”對于讖緯反抗朝廷的政治要素,近年有很多人也在述說,但讖緯是從哪個角度去挑戰的呢?人們幾乎沒有仔細思考過。其實,讖緯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口,那就是通過炎帝,來反擊皇家的現實統治。

漢武帝以后,反漢武帝的勢力很大,有儒生和官吏建議拆了漢武帝的廟。一時間,漢的氣數將盡,需傳位于他人的輿論鵲起。有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和《包元太平經》十二卷,稱

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這和當年劉邦的寓言差不多,赤精子就是炎帝,炎帝又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上,要恢復自己的地位。甘忠可的弟子夏貨良更是直接上奏漢哀帝: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哀帝無奈,順其意,改年號,號陳圣劉太平皇帝。這樣看來,漢哀帝是恢復赤統了。

等到王莽取位,大造輿論,復祭其黃帝之旗。那些勸進的人說:火德銷盡,土德當代。一個叫哀章的儒生作兩銅匱,其一為:“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這都是偽造的符瑞。“某”指的漢高祖,黃帝就是王莽了。這是漢廷在恢復赤統后,王莽又一次改為黃統。

漢王朝的形象被很多人看作是赤色的,因此,劉盆子率領的赤眉起義對王莽的打擊,實際上有恢復漢王朝的意味,他們圖畫眉毛為赤,史書記載是為了相互識別,但有學者指出,這種赤色也有著明顯的安劉之意。

劉秀建立東漢,重新開始了赤統。劉秀起兵的輿論有這樣一個讖語,即“赤伏符”:“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赤統因此在東漢王朝重新建立起來。我們看到緯書也是在為這個傳統的建立提供依據,如《春秋演孔圖》:“孔子論經,有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集書上。”所謂孔子為漢立法,漢為赤統,緯書認為是孔子敘述的天意。風行漢代的緯書是漢得赤統的宣言書,也是王朝合法性的依據。

這就是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里增加炎帝神農氏的背景。其意義是雙重的:一方面,東漢作為赤統要有歷史的依據,另一方面,這也是對于歷史的一種恢復性書寫。漢代的三皇說,如以伏羲、神農和黃帝為三皇,并不是如古史辨派說的層累地造成古史,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對歷史真面目的客觀記載,是有傳說文獻依據的。這些帝王的事跡在司馬遷以前就廣泛流傳了,只是司馬遷不予理會而已。

由于司馬遷的話語霸權,蚩尤氏受到真正的傷害。如前所述,人們在敘述古史系列的時候,往往只是承認神農氏為炎帝,不承認蚩尤的炎帝的身份,或者把神農氏從炎帝里分離出來,把炎帝視為一個暴徒,這是實際上把炎帝當作蚩尤了。于是,司l馬遷在傷害蚩尤的同時,也傷害了炎帝的形象。

炎帝作為一個尊號,本身是空洞的。神農氏、蚩尤氏才是炎帝的真實內涵。沒有離開神農氏和蚩尤氏的炎帝。而所謂炎黃之戰,所謂黃帝戰蚩尤,主要是漢代文化觀演變的一種反映。漢代由最初的赤統文化,崇拜炎帝,到漢武帝崇尚黃帝文化,因此出現打壓炎帝和蚩尤的輿論。但是,炎帝文化自身的力量及其文化實力,終于使漢代再次回到赤統懷抱,而歷史的重新書寫,既是漢文化的回歸,也是向歷史本原的靠近。

(注釋從略,詳見原刊)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圖片來源: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連載:二十四史沉思錄 / 3
黃帝軒轅,打了一輩子仗
黃帝之前的中國上古史事傳說大脈絡整理
[轉載]古代祭黃帝文選輯
先秦及秦漢祭祀的是蚩尤還是黃帝,他們是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
從史籍中看神農氏和炎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谷县| 长阳| 休宁县| 太康县| 南溪县| 鄂伦春自治旗| 灵宝市| 奉新县| 宁陵县| 襄汾县| 石棉县| 历史| 阜新| 临邑县| 都兰县| 牡丹江市| 卓资县| 博爱县| 云林县| 瓦房店市| 云龙县| 健康| 天祝| 鄂伦春自治旗| 威信县| 龙井市| 都江堰市| 宁蒗| 漳浦县| 英山县| 济宁市| 山东省| 临湘市| 蒲城县| 昂仁县| 陈巴尔虎旗| 桑植县| 冷水江市| 新津县| 林芝县|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