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這是關于具體模型的第二篇,即經營戰略模型的23個模型的系統化,上一篇是關于解決問題的28個模型《問題解決的28個模型系統化》
將模型具體化分析對于我個人是很重要的,表面上清晰明確了各種模型的意義,本質上通過將各種模型邏輯化和系統化的過程,從宏觀層面理解了這些模型,此外也從時間線,歷史線看到了理論的發展的過程。
經營戰略模型系統化 - 總覽
1. 基于時間線的系統化
此圖是基于時間線的戰略模型系統化,分為5個階段:
其一,1910-1930年,近代管理學的三個源頭:泰勒的科學管理,梅奧的人際關系管理,以及法約爾的企業活動分類和經營活動流程管理。
其二,1930-1960年,戰略研究的安索夫的戰略研究和安德魯斯的戰略設計,以及管理大師-德魯克,鮑爾和錢德勒研究組織與戰略的關系,科特勒開始將市場營銷系統化。
其三,1960-1980年,兩家咨詢公司-麥肯錫和波士頓,以及定位派代表-波特。
其四,1980-1990年,反對定位學派,追求能力,彼得斯的7S模型,福斯特的雙重S形曲線,圣吉和野中的組織學習SECI模型等。
其五,定位派和能力派的綜合,明茲伯格的組織結構,卡普蘭的平衡積分卡,以及金偉燦的藍海戰略。
2. 基于基本概念關系的系統化
此圖是基于基本概念:公司/企業,戰略,競爭,創新,組織,市場,營銷,產品等,相關關系的系統化。
其一,數值化思維分析戰略
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市場增長-市場份額矩陣,再到波士頓矩陣,再到平衡積分卡,有一條定量思維,數值化的戰略分析路線一直在進行。
其二,人本思維分析戰略
從梅奧開始注意到人的重要性,到錢德勒正式將組織與戰略相關,到明茲伯格的組織結構,圣吉和野中的組織學習,組織及組織結構分析成為戰略分析的重要內容。
其三,從'戰略'分析企業經營
法約爾提出了企業活動和計劃,安索夫將'戰略'從軍事引入到企業經營分析,此后,經營戰略成為企業經營分析的重要概念。
安索夫的矩陣戰略,錢德勒將戰略與組織關聯,波特分析競爭戰略,安德魯斯制定戰略設計,以及科特勒的營銷戰略。
其四,從'營銷-市場和產品'分析戰略
安索夫基于'市場和產品'兩個概念設計了矩陣模型,提出了四種戰略;到科特勒的R-STP-MM-C營銷戰略模型,到波士頓BCG模型,USP理論模型,'市場和產品'是戰略分析的重要內容。
其五,從'競爭和創新'分析戰略
戰略分析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斗'的競爭,一條是'和'的創新。安索夫,波特,安德魯斯等都是提倡'斗',通過競爭來取得戰略勝利;熊彼特,藍海,顛覆性創新都是提倡'和',通過自我創新取得勝利。
3. 基于模型關系的系統化
此圖是基于模型具體內容關系的系統化,
其一,SWOT矩陣模型與TOWS矩陣是結合應用的兩組模型,前者是理論,后者是辦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與SWOT矩陣模型可以對比應用,前者比后者更豐富。
波特模型比較全面,五力分析模型是基礎,發展出三大競爭戰略模型,以及鉆石模型,與巴尼的資源競爭理論-VRIO模型可以協同應用。
此外,波特后期的價值鏈模型,繼承了法約爾的經營管理流程模型-POCCC模型。
其二,法約爾的模型是基礎,一面是與波特的價值鏈關聯,一面是其中的商業活動與科特勒的市場營銷關聯。
科特勒市場營銷戰略模型比較全面,發展出市場STP模型和產品4P模型,STP模型中的定位可以與USP模型結合。
STP模型的市場,4P模型的產品,與安索夫矩陣模型可以結合應用,前兩者是基礎,后者是具體應用。
安索夫矩陣模型繼續可以與BCG模型和GE矩陣模型結合應用。
其三,安索夫還有一個3S模型,彼得斯繼承和發展了7S模型。
近代管理的三個源頭
1. 泰勒的'科學管理'
隨著蒸汽技術的引進,1876年的泰勒為解決員工的怠工,不信任問題,為提高生產率,將精確測量,計件工資等科學管理方法應用在工廠管理中。他提出五點科學管理方法:作業管理,工作研究,標準化制度,階段性工資,區分工作職能。
科學管理方法是通過改善工作環境和經濟因素,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使得生產效率提高。泰勒:管理的目的是使勞資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科學管理是一種管理制度,它的基礎是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系統,即福特的大規模生產階段,對應科學管理制度,福特設計了細致化分工和流水線作業等。
2. 梅奧的'人際關系管理'
對比泰勒在管理手段上的定量研究,梅奧更注重人類感情的定性研究,他通常實驗對比得出結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能提高生產效率。他也將社會學,行為研究,心理學引起了企業管理中。
馬斯洛在1943年《人類動機的理論》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繼承和發展了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
3. 法約爾的'企業活動和管理流程'
泰勒同時代的法約爾在《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提出了企業的六種活動: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保障活動,會計活動和經營活動。波特在68年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價值鏈'。
他的另一大貢獻是揭示了企業經營管理的一般性流程,把經營活動分為5個要素 - POCCC模型:計劃 → 組織 → 指令 → 調整 → 統管。可以明確的發現,當時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概念都是最樸素的。
4. 總結
其一,三種理論的背景(源于實踐)
泰勒在鋼鐵公司從機械工到工廠組長,梅奧是教師,學習過醫學,倫理學和哲學,法約爾是煤炭工廠的技師到廠長,他們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環境與實踐,從中發現問題和積極改變,也催生了相關理論。
其二,三種源頭意義(兩種思維一個基礎內容)
泰勒的科學思維,梅奧的人本思維,標志了兩條重要的思維路線,后期的學者們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理論,但都脫離不了這兩種基本思維。例如,平衡積分卡模型和組織學習模型。
法約爾的意義并不是'思維',而是他'第一次'具體的提出了企業活動和管理流程,例如,技術活動的'開發和生產',商業活動的'購買和交換',是后期市場和產品的基礎概念。他在經營活動中提出了'組織化',為后期的組織奠定了基礎。
近代經營管理
1. 德魯克的'經營管理'
1946年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揭示了通用汽車事業部制的優越性的弊端,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 分權化與經營管理。
在8年后的《管理的實踐》中揭示了企業與經理人存在的意義,將經營管理作為一種獨立的職能,以及提出目標管理法-MBO。
德魯克的企業經營三準則:
以客戶為目的 - 企業是為了給客戶創造價值而存在的,
人員性機構 -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發揮人的生產性,
社會性機構 - 企業存在的價值是達成社會性的公益目標。
2. 安索夫的'市場競爭'
安索夫明確了經營,企業戰略的意義,將'戰略'從軍事引入到市場競爭中,融合錢德勒的研究,將企業決策分為3種模式,即3S模式:企業決策的對象分為:戰略,組織,系統。(后來彼得斯將3S擴大,提出了7S模式)
安索夫提出了競爭中要有核心競爭力,后來普拉哈拉德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論,以及巴尼將之發揚光大,提出了RBV理論。
安索夫將經營戰略分為:各業務的事業戰略和全面管理的企業戰略,并提出了'安索夫矩陣',制定企業的多元化戰略,與波士頓的' 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結合使用。
安索夫矩陣模型:市場滲透戰略,市場開拓戰略,產品開發戰略,多元化戰略。
3. 錢德勒的'組織跟隨戰略'
錢德勒在《組織跟隨戰略》中明確了事業部的詳細結構,來表達組織結構與戰略互相影響,戰略決定結構,結構改變戰略。
4. 鮑爾創立了麥肯錫的'結構戰略'
鮑爾推出的業務是'結構咨詢',其歷史背景正是業務多元化,事業部制度,組織分權化盛行的時代。
5. 安德魯斯的'企業戰略=經營策略'
安德魯斯明確了企業經驗戰略層面的設計方法 - SWOT矩陣分析模型,由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組織與人)分析戰略構建,實行計劃四個基本步驟,1982年韋里克將SWOT模型變形應用TOWS分析模型。
SWOT矩陣模型:內部環境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
TOWS矩陣模型:機會與優勢組合的積極攻勢,機會與劣勢組合的弱點強化,威脅與優勢組合的差別化,威脅與劣勢組合的撤退。
6. 科特勒的'營銷管理'
德魯克認識到業務就是創造客戶,市場營銷就是讓銷售不必存在,定義了市場營銷的重要性,科特勒把市場營銷推廣和發揚光大。
科特勒將市場營銷理論體系化,創造了戰略性市場營銷流程,R-STP-MM-C,五個步驟:1. 調查,2. 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市場定位(STP)3. 市場營銷組合(MM) 4. 實施 5. 管理。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4個階段,加上創新擴散理論-5類客戶,再加上市場營銷組合理論,產生了一個完美的市場營銷戰略。
STP模型:細分市場→目標市場→市場定位
MM(4P)模型:產品,渠道,地點,促銷,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C模型: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7. 瑞夫斯的'USP理論'
瑞夫斯在50年代提出USP理論,即創意理論,要求向消費者說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1969年,特勞特和里斯才正式提出了'定位論'。
定位學派
1. 亨德森的'波士頓矩陣'
亨德森創立的波士頓咨詢公司,提出經驗曲線理論,和'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BCG矩陣。
經驗曲線,隨著制造總量的增加,需要投入的勞動力數量反而下降。這個理論可以與市場份額結合使用,即提早擴大生產,占領市場,就能提早降低成本。
經驗曲線也可以和可持續性成長方程結合應用。
BCG矩陣模型,是第一個定位進行數值化分析企業戰略的工具,四個象限明確了基本業務方針和投資方針。
2. 格魯克的麥肯錫的'戰略公司'
運籌學的格魯克主導的麥肯錫向戰略服務的改革。
3. 波特的'競爭戰略'
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提出了五力分析法和三大戰略模型,在《競爭優勢》中提出了價值鏈理論,他將經濟學帶入了經營學。
他將戰略還原為經濟學上的定位,有利市場和利潤定位的選擇問題。
五力框架:潛在進入者,購買者,替代品,供應商,以及競爭者。
三大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集中戰略。
能力學派
1. 彼得斯的麥肯錫的'追求卓越'
彼得斯的7S模型對定位學派給予最大反擊,《追求卓越》列舉了成功企業的7個S,包括:硬S - 戰略,結構,系統,軟S - 人員,技能,風格,共享價值觀。
2. 熊彼特和麥肯錫的福斯特的'創新'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新的4個主張:創新的非連續性,創新的類型化,金融功能的重要性,企業家的作用。
福斯特借用了S形曲線,創造了的雙重S形曲線,用來表述熊彼特所說的創新的非連續性。
3. 圣吉和野中的'組織學習'
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主張,企業的競爭優勢只有在持續性學習中誕生。
圣吉只提到了學習型組織,沒有給出具體做法,野中推出了SECI模型,解決了這個問題。
4. 巴尼和皮特瑞夫的'資源優勢理論'
巴尼等人將企業所有的因素稱為'資源',建立資源基礎理論RBV,他們認為相同經營領域的企業業績的差異,來自企業對資源的使用效率。
巴尼在《獲得與保持競爭優勢》提出了四個判斷條件:經濟價值,稀缺性,模仿困難性,不可替代性,用組織替換最后一個,就是VRIO模型。
皮特瑞夫繼承了RBV,列舉了異質性,不完全流動性,對競爭的事前限制,對競爭的事后限制,四條判斷基準。
定位論 + 能力論
1. 明茲伯格的'組織結構'
明茲伯格在《戰略歷程》認為在企業的某個發展階段(發展→安定→適應→摸索→革命)戰略,組織存在方式其組合也有相應的改變。
2. 卡普蘭與諾頓的'平衡計分卡理論'
平衡計分卡是一種組合財務視點(過去)客戶視點(外部)內部業務流程視點(內部)及創新與學習視點)將來)四種視點的企業經營評價體系。
將四種視點的活動項目互相管理起來,制定戰略地圖,設定每個數值目標和評價目標,檢測各項目標促進公司內部流程改善和個人能力,從而推進企業改革。
3. 金偉燦和莫博涅的《藍海戰略》
這種戰略主張摒棄'紅海戰略',推行基于新價值與成本,無競爭的'藍海戰略',它也否認了波特提倡的'權衡附加價值或成本'。
4. 克里斯坦森的'顛覆性創新'
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認為用現有的經營方式應對現有的客戶,絕對無法產生顛覆性創新。
創新自身的革命性和漸進性與失敗無關,導致失敗的原因是領導企業過于注重客戶導向。
參考書籍:《經營產戰略全史》《競爭戰略》
讀書是與讀者的對話
思考是與自己的對話
(我的wx:bxc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