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的角度怎樣理解“肝體常不足,肝用常有余”?肝臟的生發與其藏精功能的關系,就是肝的體用關系。生發,出陽,出力,為肝的用,克服一切生的障礙、阻力;接受脾臟布散來的五谷所化的酸味,入者為陰,藏精,成就肝的體,是生發的物質基礎,能量來源。維持體溫,維持人體的“升降出入”,維持生命活力,都得靠陽能夠出,先天的元精對于生命歷程,對天年來說是十分有限的,也得靠后天的陰能夠入。
古人是用木來類比取象的,古代的木就我們現代的樹,也就是用樹在春天萌發新葉,種子長出地面的精神意欲作類比,因此“肝體常不足,肝用常有余”。
樹葉、種子等萌發生意,生長發育,得突破自己甲殼的阻礙,得突破土壤的阻礙,得抵御春寒的襲擾,得排除水濕的阻礙等等,阻力大,環境艱險,前途未卜,所以其用力怎么樣是難以預料的,因而是用常有余;而種子自身擁有的能量,自身的有機物的含量是有限的,獲取物質與能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相對于用來說,怎么比都是不足的,物力維艱。也就是《易經》的“屯”卦的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