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全球化與資本的雙重邏輯

豐子義


全球化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性概念, 它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但決定性的力量是資本。 資本具有雙重邏輯:一是創造文明的邏輯, 二是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 這兩種邏輯并不是彼此分離的, 而是內在結合在一起的;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更為根本。 在全球化條件下, 必須正確對待資本的雙重邏輯, 既要充分發揮資本創造文明的作用, 又要合理引導資本的發展。

——豐子義


關于全球化與資本的相互關系,近些年學界已有較廣泛的討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蔓延,有關全球化與資本的關系問題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成為談論和研究的熱門話題。面對金融危機暴露出來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看待全球化,特別是如何看待當代資本,這是實踐提出的新課題,需要作出新的回答。理性地、深入地探討這一課題,不僅對于深化全球化與資本的研究,而且對于正確應對金融危機順利推進社會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球化的深刻根源



關于全球化,雖然學界已有廣泛、具體的討論和研究,但始終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不同學科、不同學者都從各自的視角對全球化作了獨特的闡釋和理解,全球化的概念也就因此有了不同的內涵。有的從貿易的國際化來理解全球化,認為全球化始終是同世界市場、世界貿易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世界市場和世界貿易就沒有全球化;有的從金融的國際化來理解全球化,認為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加速了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由此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的從生產的國際化來理解全球化,認為隨著由垂直為主的國際分工、協作轉變為以水平為主的國際分工、協作,各個國家生產的依存度逐漸增強,整個地球儼然成為一個大工廠,各個國家的經濟結成為不可分割的體系;有的從資本的國際化來理解全球化,認為隨著資本的快速流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對外大規模直接投資,極大地推進了全球化進程;還有的從信息網絡的國際化來理解全球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創新,使得國際交往極為快速、便捷,以致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上述理解都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全球化的特征和起因,對于具體解析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但是,全球化終歸不是某一個方面的理解所能概括得了的。全球化實際上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性概念,它是由上述各種因素復合在一起形成的,并且是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全球化及其作用不能作單一的解釋,應當予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全球化固然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但其決定性因素和最基本的推動力量還是資本。其他因素的形成和作用的發揮,主要是受資本驅動和制約的。就實際情況來看,貿易的自由化、國際化是資本發展的需要決定的。'自由貿易是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條件。只有實行自由貿易,蒸汽、電力、機器的巨大生產力才能夠獲得充分的發展。'自由貿易之所以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條件,原因就在于,資本是天生的自由派,它必然要排除一切影響自己發展的民族障礙和地區障礙,取消一切有礙于它進行生產和交換的關稅和其他保護措施;失去了自由貿易,也就失去了資本生存的土壤和條件。金融的國際化是由資本的擴張推動的。資本是趨利的,金融國際化就是資本由低回報率地區向高回報率地區流動的過程。國際信貸市場、國際債券市場、國際股票市場、國際外匯市場以及各種國際衍生工具,都是為了滿足資本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至于各種虛擬資本的膨脹更是由資本的投機刺激起來的。生產的國際化也是由資本贏利的需要決定的。資本要降低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必然要求分工精細化、專業化與協作范圍擴大化、規模化,進而形成廣泛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促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流動和資源的重新配置。信息網絡的國際化盡管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但科學本身也不是發展的原動力,而是被作為資本創造財富的工具來運用的。不是科學操縱資本,而是資本操縱科學。誠如馬克思所說:'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總之,全球化的深刻根源就在資本邏輯之中。

資本不僅是全球化形成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推動力量,而且是整合、融會全球化各種因素的凝聚力量。資本滲透、貫穿于全球化各種因素之中,使其作用的發揮受資本的統一支配;資本同時起著'神經中樞'的作用,既將各種因素、力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又將這些因素、力量置于自己的控制、指揮之下。因此,在資本邏輯的操縱之下,各種因素、力量并不是彼此分離、孤立發揮作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膠著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就此而言,資本不僅是資本主義社會依以旋轉的軸心,而且是全球化依以旋轉的軸心。

資本之所以會有這樣神奇的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本日益具有'主體化性質',或者說,資本變為主體性資本。馬克思指出:'在商品中,尤其是在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中,已經包含著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的生產的社會規定的物化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主體化。'這里所講的'主體化',主要是指資本對商品社會各種對象、現象和社會關系有著'主體性'般的主宰作用。資本本來是由人創造出來并為人使用的,但在商品社會中,資本則成為能動的主體,人則成了被支配的客體。如同黑格爾所講的實體即主體 一樣,資本這一'實體'變成了像'絕對精神'那樣無所不能的真正'主體',人則成為執行資本意志的工具。資本的這種主體性標志著資本是一種權力,即資本不光擁有對物的支配權,而且通過對物的支配擁有對人以及整個社會的支配權,因而資本是統治世界的巨大社會力量。在當代社會,資本的種類、形式、流向、作用的方式盡管與自由競爭的時代相比有較大的變化,由此產生的現象和關系也比較復雜,但資本的這種特性和性質并沒有多少改變。這也正是我們考察全球化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二、資本的雙重邏輯及其對全球化的影響



既然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是由資本邏輯決定的,那么,何謂資本邏輯?它以怎樣的方式作用于全球化?這是探討全球化與資本關系必須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所謂資本邏輯,簡要說來,就是資本運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它以一種必然如此的方式貫穿于資本的發展過程之中,并通過一系列經濟環節及其相互作用而得以具體體現。就像有市場存在就有市場規律的作用一樣,有資本存在,資本邏輯就必然發揮作用。資本邏輯主要是由資本自身的規定和本性決定的。資本通常有兩種含義的理解:一種是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另一種是作為社會關系的資本。在馬克思的視野里,這兩種資本并不是分離的,而是內在結合在一起的:資本的本質是社會關系,載體則是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只有被納入社會關系之中才能成為資本。因此,'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作為一種社會關系,資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價值增殖。資本的規定和本性表明:資本雖然不是物而是社會關系,但又不能離開物,社會關系的力量就是借助物的力量來實現和發展的。正因如此,由資本的規定和本性必然會產生出資本的雙重邏輯:一種是借助物的力量而產生的創造文明的邏輯,另一種是從社會關系中產生的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全球化就是在這兩種邏輯的支配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資本創造文明的邏輯主要是通過下述運演方式來對全球化產生影響的:一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交往的普遍發展。資本要增殖,必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分工的擴大,隨之引起交往的擴展;交往的擴展使得商業貿易普遍繁榮,進而沖破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使得各個國家、民族都卷入普遍競爭,而普遍競爭又大大促進了大工業的發展,這樣,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二是推動資源在全球范圍的配置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流動。這樣的配置和流動,意味著資源和生產要素更有效的利用,世界經濟結構全面的調整、物質財富的巨大創造,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創新,國際經濟交往變得非常快捷,巨額資金的調動瞬間即可完成,這就為全球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三是促使社會生活各種關系日益走向普遍化。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才創造出'普遍的勞動體系';創造出'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這里所講的'普遍',既有社會性、全面性、廣泛性的內涵,同時又有全球性的規定。因為'普遍'的擴展,必然是全球性的形成。四是提升和拓展人類文明。資本向來是'國際派',它總是要按照自己的發展需要,'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見,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現象,克服流傳下來的、在一定界限內閉關自守地滿足于現有需要和重復舊生活方式的狀況',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在這樣的作用下,資本'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在這里,文明的擴展與文明的提升是并行不悖的。五是促進人的'世界歷史性'的發展。人的發展程度與交往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狹隘地域性的生活方式必然造成狹隘地域性的個人。而這種狹隘地域性的局限主要是由資本打破的,它沖破了一切地方的、民族的限制,使人的交往與聯系大大擴展,因而使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資本不光會形成'世界歷史性'的個人,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這同樣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總之,資本突破各種限制的過程,也就是文明進步的過程。就此而言,資本確實內含著創造文明的邏輯。

與創造文明的邏輯不同,資本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是以另外一套方式和機理來影響全球化的。其影響和作用主要是通過如下運演方式得以實現的:

首先是通過從生產支配到交換、消費、分配支配來推動全球化。資本要獲取利潤的最大化,必須打破生產上的限制,使生產方式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一方面,在民族國家內部,把任何勞動都變成雇傭勞動,并打破生產各個環節上的一切行會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國外,通過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等來強力推行自己的生產方式, 使世界上所有的生產方式都服從自己。資本的生產和增殖往往依賴交換的順利進行,因而'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交換和流通的發展,無疑為全球化的形成打開了便利的通道。資本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消費、分配與之相適應,因而刺激消費、需要的增長便是資本增殖的內在要求。這種要求主要是從這些方面表現出來的:'第一,要求擴大現有的消費量;第二,要求把現有的消費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產出新的需要,發現和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在資本力量的驅動下,日常生活消費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僅僅滿足人自身的需要,而是為了使資本獲取更大的利潤。于是,日常生活消費品變成了貨幣符號,變成了資本增殖的工具,甚至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以及炫耀性消費也成為取得信貸的手段,成為資本運作上的需要,'奢侈被列入資本的交際費用'。在消費數量、消費范圍不斷突破限制的推動下,資本的擴展程度大大增強,世界性的經濟聯系也進 一步密切。因此,資本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就是在資本運動的總過程即資本對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的支配過程中實現的;經濟全球化既是這種邏輯發展的產物,又是其發展的要求。

其次是通過從經濟控制到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控制來影響全球化。資本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不僅要通過資本對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的支配來貫徹,而且要通過對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滲透和控制來推行。如果說前者的支配還屬于經濟領域的話,那么,后者的控制則越出了經濟領域進入到社會領域。這種'脫域性'并不僅僅是資本盲目發展的結果,而主要是資本的本性使然。資本的運行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進行的并受這些條件制約,要順利實現增殖,必須沖破一切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各種社會條件的束縛和限制,尋求相應的支持。為此,資本必然會越出經濟軌道來干預社會生活。首先是對政治的控制。消除政治障礙并得到政治權力的保護,是資本運行的必備條件,因而追求權力保護進而控制政治權力,便成為資本逐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本力量尚顯薄弱的情況下,資本往往要借助于國家的力量來進行積累,奠立資本發展的基礎;在資本的羽翼豐滿之后,資本又總是通過對政治權力的滲透和控制來推行自己的意志,滿足自己的欲望;隨著自由資本向壟斷資本以至向國際壟斷資本的發展,資本對政治生活的操縱與控制能力越來越強,國家政治權力對壟斷資本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資本的權力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經濟權力,而且是一種政治權力;不再單純是地區性的權力,而且成了世界性的權力。可以說,現代社會的全部權力都是在資本權力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資本不光要進行政治控制,而且要進行文化控制。文化原本是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是人類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但在資本主義社會,文化則成了資本統治的工具。資本一方面把所有的文化價值變成了交換價值,一切能夠進行交換的并能為資本帶來利益的才是'有價值的',價值通約主義成為衡量和評判文化的基本準則;另一方面又把同自己一道發展起來的理念、價值作為'普適的'文化來對待,并借助資本的力量來向世界推行,由此產生了文化霸權。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與文化的滲透、結合日益緊密。資本不僅把科學技術作為贏利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來為其統治的合法性服務。就像馬爾庫塞所說,'政治意圖已經滲透進處于不斷進步中的技術,技術的邏各斯被轉變成奴役狀態的邏各斯'。資本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控制的結果,便是整個生活世界的貨幣化和資本化。資本把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變成一個貨幣世界,生活世界的每種事物既成了一種貨幣符號,又被強制性地納入貨幣規則之中。貨幣這種普遍化的趨勢,無疑為打通世界鋪平了道路。

再次是通過從民族統治到世界統治來實現全球化。資本由其本性所決定,決不會滿足于對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控制,而且力圖擺脫民族的、地方的限制走向對世界的控制。在利益的驅動下,資本總是要把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并'用時間去消滅空間'。伴隨世界市場的開拓,一方面是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另一方面是資本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對于世界歷史條件下自由貿易的實質,馬克思作過這樣深刻的揭露:'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既然貿易自由實質上是資本的自由,那就不可能排除資本的剝削。'把世界范圍的剝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愛,這種觀念只有資產階級才想得出來。在任何個別國家內的自由競爭所引起的一切破壞現象,都會在世界市場上以更大的規模再現出來。再沒有必要停留在自由貿易的信徒對這個問題所散布的詭辯上。'實際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國際貿易盡管使各交換方可以獲得一定好處,但它并不完全是按照商品中實際消耗掉的勞動量來進行交換的。由于發達國家比落后國家在生產上有較大的優勢和便利,因而其勞動生產率比落后國家要高得多,從而每個單位商品中耗費掉的個別勞動時間比落后國家少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向落后國家輸出商品,就能以較少的勞動賺回較多的勞動,即剝削到更多的剩余勞動成為超額利潤。所以,自由貿易后面所隱匿的是世界性不平等,即強國對弱國的剝削和掠奪。這種不平等的體系形成兩極的對立,即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對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對立逐漸演變為一個由'中心'與'外圍'即宗主國與附屬國構成的體系。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世界圖式,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嚴重不平衡的格局。在當代社會,國際貿易和資本輸出在其主體、形式、流向、規模、領域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其性質和格局并沒有改變,反而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迄今為止,發達國家仍占據著國際貿易和資本投資的主導地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特別是其出口增長并不快,出口的產品仍以初級產品為主,產品價格不斷被壓低,因而盡管其出口量不斷增加,但出口額卻在減少,不平等的貿易依然保持。資本全球化的結果,固然加強了各國經濟的密切聯系,推動了各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但也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全球性的兩極分化、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公、數字鴻溝的不斷加深、經濟行為的日益失控、霸權主義的日漸盛行,等等。這一切,均潛藏著全球化新的危機。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就是這一'冰山'上顯露的一角。
資本從生產到交換、消費、分配的支配,走向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以及整個生活世界的全面支配,再走向從民族到世界的支配,這是一個依次遞進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一個資本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發展過程,又是一個全球化的形成過程,二者就是這樣相生相隨的。

總之,無論從哪一種邏輯來看,全球化主要是由資本的力量決定的并由其推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資本空間化和空間資本化,成了全球化的一大顯著特征。特別是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這 一特征尤為明顯。空間既是資本發展的結果,又是資本發展的手段;資本必須借助空間的變化與重組來尋求新的發展。對此,當代許多西方學者都給予高度重視并作了獨到的分析,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列斐伏爾認為,資本主義能夠存在下來,其手段就是不斷占有空間,并生產出新的空間,借此維系自己的生命結構并延長自己存在的諸過程。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與消解危機的能力就來源于對空間進行的多次重組,正是空間的不斷重組導致資本主義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就像美國學者蘇賈所說,'當代的機遇將被視為重構資本主義的空間母體和時間母體的最新嘗試,即對以生存為目標的空間-時間'定位'的另一種探索。'哈維則認為,全球自由流動的資本、快捷的電子信息技術、方便的網絡傳播等,使社會生活的時間、空間被大大壓縮。空間的壓縮意味著空間關系的巨大重組、空間障礙的進一步消除,以及 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形勢的出現,而空間關系的重構則成為調和資本主義生產和全球擴張的結構性危機和總體化危機的重要方式。曼德爾更是把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區域問題聯在一起,認為在 19世紀末期,面對危機的出現,社會重組和空間重構導致了一種新的趨勢的形成,超額利潤的來源發生了重大變化。正是通過這種重組,資本主義渡過了危機,得到了較快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的危機又導致了新一輪的社會重組與空間重組,這一時期超額利潤的形成依賴于'增長部門的發展與其他部門的欠發展兩者之間的總體并置,主要是在各帝國主義國家以及以一種附屬方式存在的半殖民地國家里'。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離不了空間的變化。

三、理性地對待資本全球化



本的全球化對于每個國家的發展來說,肯定是既有利又有弊。但是,僅僅抽象地談論資本全球化的利弊得失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關鍵的問題是提高我們的理論自覺,增強我們的應對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資本全球化的利弊對于不同的國家而言是相對的,對某一國家是利,對另一國家則可能是害;利弊的關系也是隨著其他因素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最后發展的結局如何,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自身的條件,尤其是取決于一個國家趨利避害的應對能力。既然資本具有雙重邏輯并有雙重效應,那么,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兩種邏輯的關系,合理發揮二者的作用。資本的兩種邏輯雖然表現形式、發揮作用方式以及產生的后果并不一樣,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二者并不是彼此分離,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可能離開資本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來理解資本創造文明的邏輯,也不可能完全撇開后一邏輯來孤立地理解前一邏輯。兩相比較,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更為根本、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資本創造文明的能力也是來自資本的本性,正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強烈欲求,促使資本不斷開拓、創新,由此形成文明創造的邏輯和新的文明成果。當然,創造文明的邏輯也并不是被動決定的,文明創造的能力、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資本的活力和生命力。如果資本不能使生產力實現較快增長,不能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那就必然影響到贏利的水平和能力,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欲望也難以實現。因此,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應當看到,二者雖然相依相存,但畢竟是兩種邏輯,因而在總體把握的前提下,還是應當區別對待,注意發揮和控制各自不同的作用。就前者而言,必須充分發揮資本創造文明的效能。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這三個'有利于'充分體現了資本的進步意義。在現階段,資本還未走到盡頭,還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理由,讓資本創造更多的財富,造福于人民,這是歷史的必然。拒斥資本就等于拒斥文明、進步,就等于逆歷史潮流而動。就后者而言,又必須合理地引導資本的發展。資本作為資本,不會隨意改變自己的本性,但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和制度環境里,它又有其不同的屬性和功能。在社會主義社會,資本運行的條件發生了變化,其規律作用的方式和功能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為此,必須承認資本、發展資本,又必須恰當地駕馭資本、引導資本。這就是要合理地調整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依法保護勞動者的權利;防止資本對其他公共領域特別是政治領域的侵入,消除資本與權力的結盟;警惕資本力量對生活世界的滲透和控制,消解資本的話語霸權,等等。對于資本的不同作用,無論是發揮也好還是限制也好,最終的目的是明確的,這就是讓資本有利于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面對今天的資本全球化,要順利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須對資本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戰略,有一套相應的應對措施。這里涉及的問題很多,但重點是明確與此直接相關的這樣兩種關系:

一是利用、發展資本與發展市場經濟的關系。發展市場經濟,不能不要資本。市場經濟是從商品經濟發展過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商品不斷地改變著自身的存在方式,生產要素也越來越資本化,市場經濟由此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和高級階段,資本關系也由此成為商品關系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運作的經濟,離開了資本的流動和運作,也就不會有現代市場經濟。然而,發展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放任資本。資本由其利潤最大化所驅動,發展往往是盲目的, 一旦失去監管,其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尤其在全球化條件下更是如此。而且,資本總是把經濟利益作為追求的唯一目標,它不會關照和兼顧其他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因此,發展市場經濟,不能完全聽任新自由主義,加強資本市場的監管和資本要素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重要的。值得指出的是,今天的全球市場,不完全是市場規律、自由競爭規律在起作用,資本積累規律、生產和資本集中以及壟斷的規律也在起作用。壟斷資本的全球擴張,一方面給各個國家的發展帶來某種機遇,另 一方面又使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造成嚴重失衡。在全球貧富分化加劇的現實面前,甚至連世界經濟論壇也不得不承認:'如何證明新全球資本主義對大多數人的利益做出了貢獻,而不僅是使公司管理者和投資者獲利,這是一項挑戰。'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于金融市場的發展,贊成者有之,懷疑、否定者有之,歧異紛呈。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要不要實行投資、金融的自由,要不要實行金融的創新,而是要根據本國金融體系的完善程度、宏觀調控的能力和國際競爭的能力等,走出一條有利于資本利用和市場發展的積極穩妥的道路,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既要積極參與全球化,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又不宜盲目地全面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取消外匯管制,以免造成投機資本排擠產業資本、虛擬經濟侵害實體經濟的嚴重后果。

二是利用外國資本與發展本國資本的關系。加快經濟發展,歸根到底要靠自身的力量,要靠本國資本的發育、發展。這是捍衛經濟主權、增強經濟自主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完全依賴外國資本,往往會受到外國資本及其投資機構的制約,難以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風險。但是,強調經濟安全、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輕視外國資本的利用。在全球化條件下,有效地利用和使用外資,這是發展經濟的通則。我國要加快發展進程,必須注意外資的引入和使用。這不僅是因為目前我國資金還比較短缺,更為重要的是外國資本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還有著本國資本難以發揮或難以替代的功能:外國資本特別是產業資本的投入,常常是與比較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傳播相隨的,外國投資和跨國公司可以大大克服地域限制,加快這些知識性產品的擴散和流通;外國資本往往更具開拓性,因為外資不會把本國資本和本國企業已相對飽和的成熟部門或產品作為投資的重點---這里利潤率已經平均化或者比較低,而更多地是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開拓那些新部門、新產品,以賺取更大的利潤,這就客觀上有利于本國新部門、新產品的開發和成長;外國資本更有助于開拓國際市場,因為外資企業可以根據本地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當地政府的種種優惠條件,降低自己產品的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強開拓國際市場和所在國的出口創匯能力。顯然,外國資本的這些功能和作用一般是本國資本難以相比的。不過,并非所有的外資都是多多益善,必須考慮自身的基礎和條件。內資的發展壯大本身就是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資本要贏利,總是首先流向那些已經存在資本并運行有利的地方。只有國內資本本身有較高的發育程度且投資環境較好,外資的吸收和利用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推動力;也只有國內資本具備一定的實力,才能有效地引導和控制外國資本。所以,正確處理引入外資與壯大內資的關系,對于合理應對資本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章來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章作者:豐子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習題庫
《資本論》的哲學主線:資本邏輯本身的矛盾及其揚棄
閆坤如 李翌 | 西方數字資本主義的增殖邏輯及其批判
23版《馬原》 | 第五章——簡答題
2015年《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試題及答案
【文化產業論文】文化邏輯視域下文化產業的定位(共9633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宁安市| 南部县| 台山市| 天全县| 卢龙县| 遂平县| 伊春市| 措勤县| 桐柏县| 于都县| 通江县| 昆山市| 达州市| 无锡市| 山阳县| 高青县| 治多县| 通海县| 汉中市| 房山区| 许昌市| 汝城县| 华阴市| 宜兰县| 开封县| 青铜峡市| 宜昌市| 洛浦县| 江口县| 琼结县| 元朗区| 乐都县| 日土县| 金堂县| 江门市| 明溪县| 壶关县| 舟曲县| 钦州市|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