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言據性已成為近年來頗受語言學家青睞的研究課題?它是指說話者在陳述一個命題時指明其信息的來源及表明對信息真實性的承諾?對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說話者更好地利用語言詞匯手段和語法手段表達語言意義,并且表明說話者對話語信息真實性的承諾,使聽話者更準確地把握說話人的語用意圖及命題態度?本文試圖在認知科學和心智哲學視域下,探討現代漢語中的言據現象,闡釋其在語言與認知兩個層面的關系,揭示漢語言據性的感知覺基礎及心智觀?
言據性 命題態度 認知機制 心智哲學
作者簡介:
齊振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認知(神經)語言學?
晉小涵,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生成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及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
北京市教委“2009年人才強教深化計劃——語言與認知研究團隊”項目(編號:PXM2009-014221-101037);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臺——新形勢下英語學科發展及理論創新促進平臺”項目(編號:P X M2013_014221_00003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3—2015年度理論及應用語言學研究基地項目(編號:210026)資助?
言據性指信息的來源(言之有據)及說話者對該信息來源可靠程度的評價(言之有信)。任何語言對言據性都有編碼能力,而負載這類意義的語言單位被稱為“言據性成分”。文章在開頭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介紹了言據性的由來和發展,并介紹了國內言據性的研究現狀。文章試圖在認知科學和心智哲學的視域下,探討現代漢語中的言據現象并分析其背后的認知機制,從而揭示漢語言據性的感知覺基礎及心智基礎。
言據性的理論基礎是認知,認知的本源義是指人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而“認知”一詞的詞義發展到現在,其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學者桂詩春、袁毓林、彭聃齡等從心理、信息處理等角度定義“認知”。文章在探討“認知”定義的基礎上,討論了其相關的理論。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提出了“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功能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的認知系統,兩個系統承擔不同的任務,兩個系統之間的關系是,兩種系統既可以獨立加工,又可以相互關聯加工,其運作的重要原則是,同時以視覺形式和語言形式呈現信息,增強記憶和識別。
Barsalou提出了知覺符號系統理論。知覺符號是對知覺過程中產生的神經元興奮的記錄,與指代物存在著類比的關系。知覺符號之間通過整合形成模擬器,而這個模擬器會對一個知覺成分進行無線的模擬使概念具體化。傳統認知心理學中的以概念為基礎的認知計算就成為以知覺符號為基礎的認知行為。
文章同時列舉了布倫塔諾和胡塞爾所提倡的的意向性理論并作詮釋。意向性理論認為,人的心智是以意向性的關指能力為出發點,通過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同外界事物聯系。探究意向的本質,人的心智有基本的生理學功能性能力,意向性是這一能力和外部世界聯系的橋梁,意向性是人腦浮現出的一種意識,是心智的一種特性,心智通過意向性可以對某個對象表示喜好、愿望等不同的心理狀態。
文章在探討言據性來源和定義的基礎上討論了言據性的語言及認知表征。文章認為言據性表征產生于說話人在交際中將信息傳遞給聽話人,且說話人必須設法使聽話人感受到信息的真實。言據性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狹義的言據性研究知識的來源,包括“親眼目睹”、“推理”和“聽說”三種。文章主要討論的也是狹義言據性的語言意義。狹義言據性語言意義的詞匯表征分為三類,即感知類、推理類和傳聞類。文章接下來主要分析了漢語言的言據性表征。
在漢語中,言據性成分也可以分為感知類、推理類和傳聞類三種。感知類言據性成分由感官動詞構成,感官動詞又分為視覺與非視覺兩種。視覺的言據性非常高,但是視覺動詞在句中表現時也有例外的隱喻性用法。非視覺動詞包括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盡管非視覺動詞獲得的言據性不像視覺動詞那樣高,但是由于這些動詞是出自于說話者的“親身經歷”和“個人認知”,其主觀性也很強,言據性也相對高。
推理類言據性成分的表現形式通常為“認識動詞”和“副詞”。認識動詞是指表示主觀認知的動詞,語義上,認識動詞表達人的心理活動或心智狀態,其言據性體現為說話者對“自己”所說話語真實性的評估。推理類言據性成分也表現為“副詞”,主要是“或然”副詞、“必然”副詞和“實然”副詞。“或然”副詞主要是表現說話者對自己所說的話持不十分肯定的推測或估計,表達出一種“可能性”。這類副詞主要包括“大概”、“似乎”、“可能”等副詞。“必然”副詞表示說話者對自己所說的話語持肯定的推測或估計,包括“當然”、“絕對”、“肯定”等副詞。“實然”副詞表示說話者對所說話語真實性的肯定,或對自己判斷正確性的肯定,包括“的確”、“確實”、“實在”等副詞。
傳聞類言據性成分表示信息來源于除了說話者之外的其他人,包括表明或不表明具體來源的傳聞。
言據性的認知表征不僅表征為“世界-認知-語言”連續統的一種認知編碼,而且還反映出語言使用者與社會現實建構的互動關系,后者是認知科學與心智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基于身體經驗的第二代認知科學主張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三個方面。心智的體驗性是指人的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是經由人的身體經驗獲得,由感覺運動系統所形成。認知的無意識性是指人們對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沒有直接的知覺,人的知覺的建立需要涉及許多認知加工過程及神經加工過程。思維的隱喻性是指隱喻基于身體經驗,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中的相關性會引導人們獲得基本隱喻。
文章最后研究了言據性認知表征的形成過程。文章認為外界事物的信息以“意象”或“表象”的形式進入知覺符號系統,開始了知覺到長時記憶的轉化過程。“雙重代碼理論”認為在人的大腦中存在來自語言經驗的語言系統和非語言系統。這兩種系統可以獨立加工又可以相互關聯加工,其加工的結果就是感官動詞。這些感官動詞表現為“直接”的言據性特征,推理類言據性表現為說話者以自身的“言據”推理事態,推理類認識動詞“覺得”、“認為”等和言據副詞“或然”、“實然”、“必然”由語境決定,表達說話者對自己話語的一種肯定態度,具有間接地言據性特征。而傳聞類言據性表現為信息來源于除了說話者之外的其他人,具有“間接”信息的屬性。
(本文刊于《中國外語》2015年第12卷第2期,詳細見原文地址:http://ling.cssn.cn/yyx/jfyyx/201607/t20160715_3122765.shtml)
(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