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困
講義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煉》
如果已經掌握的人能夠給后來的學習者一些建議與指導,比如為他們呈現一個大框架,那么他們就可自上而下逐步掌握這門學問,可以少走很多歪路,節省很多精力,用來讀懂一本書的時間就可以讀懂兩本甚至跟多的書。
本講義將以圖1所示的《孫子兵法》大結構為基礎,自上而下為讀者逐步講解《孫子兵法》的方方面面。
圖1 《孫子兵法》大結構
《孫子兵法》總共十三篇,可分為戰略(前三篇)、策略(中間三篇)、戰術(最后七篇)三個部分。
戰略考慮的是宏觀問題。打仗第一重要的問題當然是有沒有實力打,如果沒有實力打,那么最好安安心心積蓄實力。評估實力正是《始計篇》的核心內容,“始計”的意思就是戰爭始于實力計算。如果有打敗敵人的實力,那么第二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值不值得打,如果跳過這個問題,那么容易陷入這種局面:仗雖然打贏了,但付出大于收入,純屬瞎忙活,吃力不討好。這種仗哪怕贏了也是很危險的,因為實力會越打越弱,兵家應該在戰略層面避免這種情況。值不值得打正是《作戰篇》的核心主題,作戰的意思是發動戰爭。有實力打,也值得打,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怎么打,這正是《謀攻篇》的核心主題。
《始計篇》的能不能打,《作戰篇》的該不該打,《謀攻篇》的怎么打,這三個問題正是戰略的核心問題。兵家應該養成這樣的戰略思維:首先評估敵我實力看看這仗打不打得動;如果打得動,然后再核算下戰爭成本,看看這仗值不值得打;如果值得打,最后就要在戰略層面謀劃如何打這場仗了。
中間三篇構成了一個三級攻守策略框架,第一級是《軍形篇》的以實力取勝,第二級是《兵勢篇》的以勢取勝,第三級是《虛實篇》的避實擊虛。說白了就是:首先要有戰勝敵人的實力,然后基于實力發揮出最強的戰斗力,最后避實擊虛擊中敵人的要害。攻敵之時若能把這三級都做到位,那么必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爭中用到的策略有很多,比如行軍策略、治軍策略,但核心無疑是攻守策略。
戰術要考慮的是戰場具體問題。取勝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獲得戰場主動權,而獲得主動權的關鍵在于奪得有利條件,如何奪得地利正是《軍爭篇》的主題。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因此最重要的戰術素質是應變,這是《九變篇》的主題。想要“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需要行軍;形勢不利,想要成功撤退以保全實力也需要行軍;想要爭得地利從而取得戰場主動權也需要行軍;友軍情況危急,想要前去救援也需要行軍:可見行軍水平決定了一個軍隊的機動能力,是實施戰術計劃的關鍵環節,如何行軍正是《行軍篇》的主題。軍隊作戰最大的外部依靠是地形,如何利用地形是將領最應該關注的問題,這是《地形篇》《九地篇》的主題。兵家要懂得借力,借人力更要借自然之力,這是《火攻篇》的主題。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情報是將領決策的基礎,這是《用間篇》的主題。
學習《孫子兵法》一定要掌握它的大結構與兵家思想,只看懂其中的一些精妙句子,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后續的講義,將按照《孫子兵法》大結構逐步講解《孫子兵法》,講解的重點將在兵家思想及其運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