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粗茶淡飯保平安”。粗糧中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和鉀、鈣、維生素E、葉酸、生物類黃酮等微量元素,長期食用有助于保持身體的健康。
但是如果粗糧吃不對,也容易引起消化問題。平時吃粗雜糧,該注意什么、怎么吃才能更健康呢?
我們常說現(xiàn)在很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由于飲食過于精細,肥甘厚膩吃的多了,便秘、容易脹氣、腸胃不暢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粗糧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它在大腸里面發(fā)酵以后就可以變成短鏈脂肪酸來滋養(yǎng)大腸,幫助腸道蠕動,改善胃腸道環(huán)境。
粗糧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B族維生素可以推動體內(nèi)代謝,是把糖、脂肪、蛋白質(zhì)轉(zhuǎn)化成熱量時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
長期缺乏這些微量元素,人體就會產(chǎn)生問題,比如缺乏維生素B1會得腳氣病、缺鐵會得貧血癥、缺鋅會偏食厭食。
粗糧中的纖維有微孔結(jié)構(gòu),可以吸附人體內(nèi)的水、油等物質(zhì),干擾對食物蛋白質(zhì)、糖分、膽固醇等的吸收,對控制高血脂、高血糖、預(yù)防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處。
此外,粗糧熱量低卻能提高飽腹感,幫助減肥。
【小貼士】保持一次正常的排泄,需要18克膳食纖維,也就是4斤大米,但是如果吃粗糧只需要4兩。
粗糧的食用方法簡單且多樣,紅薯、土豆、山藥等可以直接煮熟吃;或者在煮米飯的時候加一些黑米、紫米、燕麥、芋頭、紅豆等,既好吃又健康營養(yǎng),需要注意的是豆類要提前浸泡,這樣蒸煮時口感更好,而且不易脹氣。
對于常見的小米、玉米等,給它們找好搭檔,營養(yǎng)功效還能再翻一倍!
小米配黃豆,營養(yǎng)翻倍
單吃小米粥,營養(yǎng)太單一;大米和小米一起煮,雖然控血糖不錯,但兩者都缺乏賴氨酸,蛋白質(zhì)不足,不是最佳搭配。
而黃豆富含賴氨酸,取長補短,正好填補了小米的缺點。它們的做法也很多,不單單是煮粥,還可以用小米粥配黃豆燉的豬蹄,或者小米配家常豆腐等等。
玉米配湯匙,營養(yǎng)不浪費
玉米也是大家喜歡的一種粗糧,富含維生素、礦物質(zhì)、粗蛋白、脂肪等營養(yǎng)物質(zhì)。但很多人都沒吃對,把玉米最營養(yǎng)的部位——玉米胚芽給忽略了。
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吃全玉米的營養(yǎng),小二建議大家吃玉米的時候可以配上一根湯匙,把玉米棒上的胚芽都刮下來吃掉。
苦蕎麥配炒鍋,激發(fā)營養(yǎng)
苦蕎麥現(xiàn)在越來越被人熟知,苦蕎中的黃酮類物質(zhì),具有抗氧化作用,對血脂的調(diào)整、心腦血管的健康都有幫助。另外,苦蕎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可以緩解便秘。
大多數(shù)人都是苦蕎泡茶喝,但有時候因為苦蕎中含有太多的膳食纖維可能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苦蕎經(jīng)過炒制,可以使營養(yǎng)成分更容易釋放,同時也可以使增加人體胃腸道的耐受性,減少生吃或泡水有可能帶來的排空慢、胃腸道反流等不適感。
【小貼士】中老年人胃腸功能較差,每日食用苦蕎的總量最好控制在50克以內(nèi)。胃腸道不好的人不建議食用苦蕎。
粗糧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粗雜糧雖好,但它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腹脹,而且長期過量食用粗雜糧,會影響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營養(yǎng)不良。
膳食指南建議,一般成人每天可攝入谷薯類250~400克(生重),其中全谷物和雜豆50~150克,薯類50~100克。超過這個量,很多人可能會出現(xiàn)不適感。
身體健康的中年人,粗雜糧可以占到主食總量的二分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要減少到三分之一,75歲以上老人減少到四分之一。另外腸胃不好、消化功能差的人也要相應(yīng)減少。
品種過于單一
粗雜糧包括燕麥、薏米、黑米等全谷物類,以及綠豆、紅豆等雜豆類,還有土豆、紅薯、芋頭等薯類。
長期只吃某種粗雜糧同樣會造成營養(yǎng)不均衡,建議大家把盡可能多種的粗糧搭配在一起,不同的粗雜糧輪換著吃,營養(yǎng)更均衡。
兩類人吃粗糧要謹慎
粗糧雖好,卻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尤其是下面兩類人,要少吃:
①缺鈣、鐵元素的人群:粗糧里含有食物纖維和植酸,食用過多有可能在體內(nèi)形成沉淀,阻礙身體對礦物質(zhì)的吸收,影響腸道內(nèi)礦物質(zhì)的代謝平衡。
②患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人:粗糧中含有大量的食物纖維,對腸胃的負擔比較大,如果本身患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腸胃負擔加重,甚至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