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古老的卜筮之書,是遠古時期中華先祖與神靈溝通的工具。雖是筮占之書,但其內在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邏輯體系卻是構成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骨架。由于孔子的重視并著“十翼”,《易經》由卜筮之術上升到哲學高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作為人類行為的規范。這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色。
《易經》主要內容為卦象,其經卦為八,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八卦,別卦為六十四,由八經卦重疊組合而成。故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號系統和卦辭、爻辭的文字系統組成,每卦又是一套相對獨立的系統結構。八經卦乾坤兌離震巽坎艮符號為古漢字雛形,如“坎”符號為古漢字“水”等。
易之成書,據《周禮》載,古有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歸藏》失傳,現傳本為《周易》。
通常情況下,《易經》泛指《周易》,其分為“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爻辭是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而作,易傳(十翼)部份,為春秋時期孔子整理編纂而成,《易經》因之成為儒家經典,冠群經之首。
此外,《易經》對道家影響亦深,被尊為道家“三玄(《周易》、《老子》、《莊子》)”之一。
公元十七世紀,《易經》被介紹到西方,從此風靡世界。
八卦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所創,《易經·系辭·下》載:“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學的早期發展史,傳統之說以“易更三圣”為主,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
易由八經卦演繹成六十四卦,說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種:①王弼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②司馬遷等認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繹。③鄭玄等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④孫盛等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馬遷等人之說法影響最大。
從大陸近年考古發現表明,王弼之說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據《系辭·下》“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中,亦可見一斑。
易之成書及卦序,夏之《連山》以艮為首卦,商之《歸藏》,以坤為首卦,周之《周易》以 乾坤為首。
《易經》成為顯學,同漢代儒家興起使其經學成為正統思想和官方學術息息相關,因此易學地位確立是從漢代開始。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將內朝秘藏中發現的戰國古《易經》校對當時通行的《易經》各種隸書本,把費氏《易》定為古文經典。劉歆還用《易經》來統貫儒家整個經學系統,即冠群經之首。此后,歷代志書和目錄關于六藝的次序,均以劉歆的說法為準,這就意味著《易經》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經典。
“易”有幾種解釋:
1.“日月為易,象陰陽也” 許慎《說文解字》
2.“易字從日月。”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3.指《易經》或《周易》。在先秦文獻如《論語》、《莊子》、《左傳》中,《易經》(《周易》)被稱為《易》。
4.“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鄭玄《易論》
5.“生生之謂易。”《周易 系辭傳》
6.‘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事物隨時空變幻,而恒常的道不變。
1.易簡、變易和不易,“易簡以言其德﹑變易以言其氣﹑不易以言其位” 《易緯》
2.指《連山》、《歸藏》和《周易》。《周禮?春官?宗伯》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三易之中,“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漢書?藝文志》并未列出,只有“《周易》”流傳下來。《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于夏朝。《連山》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云連綿不絕”。黃帝時代為《歸藏》易,殷商朝代用以占筮。《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
周易 “周易”之名最早見于《周禮》,爻辭為為周文王所創而得名,流行于周朝及后世,卦序以乾坤兩卦為首。
《周易》之“周”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⒈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⒉唐孔穎達《周易正義》中認為“周”是地名,指西周發祥地陜西省岐為周朝代稱。
《易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即經學中《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之一,據歷史記載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編纂和修訂。在先秦至西漢末之前的儒門中,《易經》的地位不高。
《易經》被冠以群經之首,則應歸功于西漢末年大學者劉歆。劉歆認為:“《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序》載:“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劉歆用《易經》來統貫整個經學系統,等于承認《易經》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經典。
易傳據《史記》載,春秋時期,步入晚年的孔子對周易按儒家思想進行注釋,整理編纂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共計十篇,稱作“十翼”。
漢武帝時期,“十翼”被稱為《易傳》,并被列為《易經》的一部分。
對《易傳》為孔子所編纂修訂之說,歷史上看法不一。隨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出土,證明此說不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