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市境內的水泊梁山。
梁山,作為一個地名或山名,在全國比較多,其中山東濟寧市的梁山,在宋朝時因聚集了108條好漢而最為有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的重慶梁平縣(原隸屬四川),也是因為境內有座梁山(高梁山),在西魏時設置了梁山縣,直到1952年才改名叫梁平縣。梁山的得名,是因為梁姓人。
梁姓發源于北方,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全國總人口有1130萬,排在全國姓氏總人口的第22位。梁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廣東是梁姓人口第一大省,約占梁姓總人口的25.3%,接近286萬。
梁姓甚至在廣東佛山是第一大姓,這在全國大多城市以李、王、張、劉為大姓的情況中,屬于比較少見的。梁姓人口排名第二的是廣西,大約有203萬。四川是梁姓人口第四大省份,大約有80萬人。
梁姓第一個來源:出自嬴姓
梁姓第一個來源,是出自嬴姓伯益,屬于以國名為姓。出自嬴姓的梁姓,是如今漢族梁姓的主流,嬴姓是當今梁姓人普遍認可的祖源。
嬴姓出自遠古時期東夷部族首領少昊,少昊因生在嬴水,所以得姓為贏姓。到了舜當政時期,少昊的嫡傳后裔叫伯益。伯益,又叫伯翳、柏益,《史記·秦本紀》中稱他為大費。
伯益最大的功績是協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后,舜對一眾有功之人進行封賞。他封賞禹的時候,禹非常誠懇地說:“治水能成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多虧了伯益同志的大力協助。”
舜對伯益說:“我不能忽視你的功勞,我要賜給你黑色的旗旒,讓你的子孫后代繁多又興旺。”舜還把家族的一個女子(一說是舜的女兒)嫁給伯益,祝福伯益“爾后嗣將大出”。
舜還讓伯益擔任虞官(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職位),把伯益先祖少昊的嬴姓賜給他,把他封在費地(伯益又被稱為“大費”,就是這樣來的),讓他當上東夷部落的首領。
伯益很有管理和政治才能,禹接班舜后,把伯益作為得力助手。在選接班人的時候,禹最初定的是皋陶,但皋陶死在了禹的前面。禹就把伯益作為接班人進行培養,任命他為執政官,總理政事。
伯益畫像。
禹死后,按規矩,伯益得先為禹服喪3年。服喪完后,伯益按禹當年的做法,沒有急著接班,而是謙虛地把位子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躲到箕山之陽去。
這樣做的目的,是看天下人心所向。如果大家認可伯益,就會到箕山來朝拜他,他就會按照民意接班;如果大家跑去朝拜啟,那就讓啟接班吧。
結果,大家都去朝拜啟,啟接了老爸禹的班。如此一來,政治斗爭終于白熱化了,當時的有扈氏部落站出來反對啟,啟二話沒說,直接派兵打敗了有扈氏部落。借著機會,啟襲擊了伯益,殺掉了他。
伯益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大廉,即鳥俗氏;老二叫若木,即費氏。若木的后裔費昌,是夏桀的大臣。夏桀荒淫無度,奢侈腐朽,費昌多次勸說夏桀,引起夏桀不滿。費昌投奔了正準備討伐夏桀的商部族首領湯。
在征伐夏桀的戰爭中,費昌“為湯御”。“御”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先鋒,也可以理解為駕車。不管怎樣理解,在商湯滅掉夏朝的過程中,費昌建立了很大的功績。
費昌的后裔,在商朝一直都比較受重用。從商湯開國到商王太戊,費昌及其后裔“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到商紂王時期,費昌的后裔蜚廉、惡來父子輔佐紂王。蜚廉是個飛毛腿,惡來是個大力士。周武王伐紂時,作為紂王的貼身護衛,惡來在戰斗中被殺。
蜚廉當時在北方,商朝滅亡后,隱居在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霍縣東南)。
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季勝,季勝的兒子孟增的后裔造父,在周穆王時是天子車隊的隊長,也是周穆王的御用司機。造父因為在平息徐偃王中,駕車日行千里建立赫赫戰功,被封在趙城,成為趙姓的祖先。
造父畫像。
惡來有一個兒子叫女防,女防的后裔大駱沾了造父的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甘肅禮縣境內,又說在今陜西興平境內)。大駱有兩個兒子:成、非子。
成是大駱和申侯女兒的兒子,被立為嫡子,是家族的鐵定接班人。非子是個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擅長喂養和繁殖馬及其他牲畜,很有名氣。
那個時候,正是周孝王當政時期。周孝王為抵御北方戎狄侵擾,充分意識到馬車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下令在汧水、渭水之間的天然牧場大量繁殖馬匹。
一個偶然的機會,周孝王得知有一個叫非子的人很會養馬。周孝王叫人找來非子,一番面試后,覺得非子很不錯,至少在養馬的理論上比其他人強多了。
周孝王讓非子去軍馬場主管養馬事宜。幾年后,非子不負重托,把馬養得很好。周孝王很喜歡非子,想讓非子做大駱家族的繼承人。
但周孝王的想法遭到了成的外公申侯的反對,申侯跑去找周孝王。周孝王只得說,非子的先祖伯益因為主管牲畜很有功勞,不僅被封地,還被賜為嬴姓。現在非子這個同志呢,也像伯益一樣把工作干得有聲有色,功勞不能抹殺。所以啊,我就學學舜帝,也給他另外一個封地立國,做一個附庸國,讓他接續嬴姓的優良傳統。
于是,周孝王把秦邑(今有甘肅天水和陜西鳳翔兩種說法)封給非子,以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秦國),非子也被稱為秦非子。
秦非子。
大約在公元前845年,非子的曾孫秦仲世襲了秦國領主大位。秦仲長得膀大腰圓,勇猛善戰,對周王朝忠心耿耿。
周厲王時期,西戎反叛周王室,滅掉了犬丘成的支系,非子的支系繼續存在。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決定對心腹大患西戎發動戰爭。由于秦仲一直在邊境,熟悉西戎,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
周宣王6年(公元前822年)春,秦仲受命帶領7000秦軍討伐西戎。由于輕敵,秦仲被西戎軍包圍在狹窄的山谷中被殺,7000秦軍也幾乎全軍覆沒。
秦仲有5個兒子,大兒子其聽到父親犧牲的消息,與4個弟弟發誓要為父親報仇。由于秦仲這次帶出去的7000秦軍,幾乎是全國的兵力,要報仇,沒兵力可不行。
秦氏兄弟去找周宣王,周宣王親切地接見了他們,撥給他們7000精兵,命令秦氏兄弟再次討伐西戎。
秦氏兄弟回到秦國,召集國內全部剩余的兵力,加上周宣王的7000精兵,總共大約有一萬人。
第二年春,秦氏兄弟齊聚父親靈前,誓師出征。到邊境后,大家開會商議作戰方案,決定用突襲戰攻打西戎。
他們摸到西戎主力部隊的駐扎地,趁著夜黑沖入營地,西戎軍沒有防備,大敗而逃。隨后,秦氏兄弟乘勝追擊,從西戎手中奪回了被西戎占領了20多年的西陲,重新控制了隴山以西的局勢,解除了西戎對西周的威脅。
周宣王對秦氏兄弟中功勞最大的老大其進行了封賞:把其的先祖大駱的地盤犬丘封給他,讓其繼承秦仲的職位,并任命他為西陲大夫。其在歷史上被成為秦莊公。
秦莊公畫像。
秦仲的“少子”(一說是二兒子)康,也因為平定西戎有功,受到周宣王的封賞,周宣王把他封為伯爵,封地在夏陽的梁山(今陜西韓城市附近),那里是古梁人所在地。
康由此組建了梁國,被稱為梁伯或梁康、梁康伯。正式從秦氏家族中分離了出來。
按周朝的禮制,爵位分為5等:公、侯、伯、子、男。梁康伯被封為伯爵,是三等爵位,封地標準為70里。
周朝的一里,是現在一市里的83.16%,約為415.8米,梁國應該有29.1公里見方,大約847平方公里。
梁康伯把國都建在梁山東邊一個相對平原的地帶(今陜西韓城市以南約20華里的夏陽鎮、芝川鎮一帶),現在此地仍保存有古梁國國都少梁城的遺跡。
古梁國國都少梁城遺跡。?
梁康伯到任后,開始積極經營這片屬于自己的領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引進人才,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使得梁國的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
關于康被受封梁山,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康是被周平王封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遠離犬戎的侵擾,在秦國軍隊的護衛下,把都城從鎬京(今陜西西安)遷到雒邑(今河南洛陽)。
當時,康也率兵參加了此次重大護送行動,因功被周平王封為忠孝伯,封地在梁山,梁姓的忠孝堂號由此而來。
何光岳在《秦趙源流史》中也說,梁山原本是周平王兒子唐的封地,周平王遷都到雒邑后,把唐移封到南梁(今河南汝州市),把梁山封給了康。康有了封地,建立了伯爵國梁國。
周平王畫像。
對此,有梁姓研究者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康因秦王被封,是第二次受封,不是開國之封。一些史料和梁姓家譜中,把梁國兩次受封搞混淆了。
因梁國與秦國同祖同宗,所以,梁國在前期比較親近秦國。但梁國處于秦國和晉國之間的黃河津梁渡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屬于兵家必爭之地,為了生存,梁國得找一個肩膀厚實的靠山。
強大的晉國,成為梁國的首選親近國,梁國與晉國結成了友好邦國。
梁國的舉動,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后,看到梁國做什么事情都站在晉國一邊,秦國與梁國的兄弟情義逐漸淡漠了。
梁國曾經在領土外進行過擴張,并把新的領土起名叫新里。結果沒多久,就被秦國出兵占了。這無形中又增加了梁國和秦國之間的矛盾。
梁國受到秦國多次警告和威脅后,擔心本土遭到秦國的攻擊,梁國國君梁伯在國內加大了軍費開支,大規模營建土木,筑城鑿地,又修建宮室,史上對他用了“好土功,治城溝”的說法。
大家知道,搞工程,少不了要動用大量的人力。那時是奴隸社會,做工程這類活兒落在了奴隸身上。
繁重的勞役使得奴隸疲憊不堪,難以忍受,奴隸們不斷逃跑和反抗,經常發生暴動。同時,搞工程需要錢財,哪里來錢?還不是攤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也承受不了沉重的賦稅,紛紛外逃。
梁伯在內政外交上,都很失敗,最終導致了梁國的滅亡。周襄王11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借與晉國交戰的機會,以拯救梁國人民(梁國人大都是秦人)的名義,派兵大舉進攻梁國。
梁國寡不敵眾,被秦國滅掉。秦國把梁國的都城改為少梁。秦惠文王11年(公元前307年),少梁改名為夏陽。
亡國后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梁國王族后裔和一些子民為懷念故土先祖,以梁國國名為姓,是為梁姓,史稱梁姓正宗,又叫陜西梁氏。
梁姓人奉伯益為得姓始祖,梁康伯為始祖。算下來,嬴姓梁姓至今已經有2800多年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后來滅蜀后,把梁國遺民遷居到今重慶市梁平縣(原屬四川)。梁國遺民聚居地又被取名為高梁山(梁山),西魏時,因高梁山而設置梁山縣。
新中國成立后,梁山縣隸屬于川東人民行政公署大竹專區。1952年12月3日,因為縣名與山東的梁山縣同名,就以境內有平壩更名為梁平縣。
1953年3月10日,大竹專區被撤銷,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地區)管轄。1997年6月,由重慶市直轄。
梁姓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
梁姓第二個來源,是出自姬姓,源于周平王姬宜臼的兒子姬唐,屬于以國為姓。
上面我們曾談到過,遠古時期的東夷族有一支叫做梁的部族,后來不斷西遷,到達了今陜西韓城一帶,建立了方國梁國。
西周時,這個梁國被周王室吞并。最初,周平王的兒子姬唐被分封到了古梁國的地盤。周平東遷到洛邑雒邑后,把唐移封到了南梁(今河南汝州市)。
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任命司馬販為大將,進攻由戎蠻控制的南梁國領地。
由于戎蠻兵強馬壯,司馬販采取了智取的辦法,一邊給戎蠻首領寫信,假裝說楚國準備迎戰進攻楚國的吳國,愿意與戎蠻交好;一邊下令將單浮余帶領精兵連夜奔襲戎蠻。
單浮余在天亮前突然出現在戎蠻面前,打了戎蠻一個措手不及,攻破了戎蠻占領下的梁城、霍城。
至此,南梁國徹底滅亡。南梁國遺民以國為姓,是為姬姓梁姓,也叫河南梁氏。
由于長期以來的習慣,有學者把出自南梁的姬姓梁姓作為中華梁姓的起源,南宋學者羅泌在他的《路史》中說,梁姓著名的安定梁氏是出自姬唐的南梁國梁氏。
對此,梁姓研究者表示了反對意見。梁姓研究者認為,南梁國面積很小,人口不多,對梁姓的發展影響力有限。
南梁國到周平王去世時,只建國了40多年,此后南梁國逐漸被戎蠻部族控制達200多年,南梁國的大部分貴族都遷到秦國和晉國去了。
楚昭王滅掉南梁國后,除少數王室成員為紀念亡國以國為姓外,絕大多數官員和平民百姓還是沒有改成梁姓。
還有就是,公元前479年,孔子的學生梁鱣,就已經在著手研究考證家族起源、繁衍、發展的工作,把梁族歷史立牒于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梁氏族譜編修的撰稿人。
王莽篡政期間,梁橋的兒子梁溥也曾作書修史成家譜。梁鱣、梁溥都把梁康伯作為開基始祖,沒有任何有關姬唐的記載。
對于“安定梁氏源于姬梁”的說法,梁姓研究者提供了史料進行反駁。東漢史學家劉珍在他所寫的《東觀漢記·梁統》中說:“(安定烏氏梁氏先祖梁統)其先與秦同祖,出于伯益,別封于梁。”
劉珍當時與安定烏氏梁氏梁商(梁統曾孫)、梁冀父子同殿為臣,他對出過3位皇后的梁商家族的淵源、家事應該很清楚,是1000多年后的羅泌所無法比擬的。
所以,梁姓研究者認為,現在得出“汝州梁城是中華梁姓起源地”、“安定梁氏源于姬梁”的結論,還有些過于唐突,缺乏有效歷史證據的支持,難以令人信服。
梁姓第三個來源:出自地名
梁姓第三個來源,是出自地名,主要有兩個支源流。
一是出自晉國大臣畢萬后代、魏文侯兒子魏畢的后裔,也屬于以國為姓。
公元前661年,畢萬跟隨晉獻公消滅耿、霍、魏國有功,晉獻公把魏地賜封給畢萬。畢萬死后,畢萬子孫以其封地為姓,稱為魏姓。
畢萬塑像。
畢萬的后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建立魏國,定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初期,為躲避秦國的威脅,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魏惠成王)魏罃(魏嬰)遷都大梁(又稱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國又被稱為戰國時期的梁國,魏惠王又被稱為梁惠王。
到魏文侯兒子魏畢統治的時候,魏國在秦王贏政22年(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魏畢的后裔中,有以大梁地名為姓的,是為開封梁氏。
二是出自以晉國的地名。春秋時晉國有解梁(今山西臨猗西南)、高梁、曲梁等地名,被封在這些地方的貴族后裔,就以封地地名中的“梁”為姓,統稱為山西梁氏。
山西梁氏形成的時間,要比出自嬴姓的陜西梁氏早。
梁姓第四個來源:改姓賜姓
梁姓中改姓和賜姓的情況比較多,尤其是少數民族改姓,成為如今梁姓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
先說說復姓梁丘改為單姓梁姓。梁丘是一個古地名,通俗地理解,就是一個叫梁的山丘,山丘的南邊有一個叫梁丘的古城,專家考證梁丘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北。
古梁丘城遺址。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夫被封在梁丘,他的后世子孫以封地地名梁丘為姓,叫做梁丘氏,后來簡化成為梁姓。
古代少數民族漢化改為梁姓的比較多,不僅有羌、氐族,還有蒙古、鮮卑族等。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三苗部族的后裔,他們的先祖曾跟隨周武王討伐商紂。
漢朝時,中原的羌人基本上融合到了漢族,其中一支住在宕昌(今甘肅宕昌縣),被稱為宕昌羌。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宕昌羌的首領梁勒(《北史》記載為梁懃,據說其先祖也是漢族梁姓人)自立為宕昌王。
梁勒的孫子梁彌忽,與北魏政權有了往來,并在424年正式建立宕昌國,領土東西千里、南北800里,有10多萬人口。
后來,宕昌國國王梁彌定發動叛亂,與中原的北周政權對抗。北周武帝宇文邕派大將軍田弘率大軍滅掉宕昌國,把宕昌改為宕州。
宕昌國有一小部分人逃向荒漠,留下來的逐漸被漢化,大多改為梁姓。
氐族人從秦漢以來一直大部分集中居住在隴南地區。因為與梁姓的發源地很近,所以氐族中很多人改為梁姓。
略陽氐族人梁平老,才識明敏,因扶持苻堅即位建立前秦政權,升任尚書左仆射,都督北蕃諸軍軍事行動,后升任鎮北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被封為朔方侯。
游戲中的苻堅形象。
梁平老的兒子梁成,先后出任中壘將軍、兗州刺史、荊州刺史等。后來又領護南蠻校尉鎮守襄陽,不久轉任衛軍將軍駐守洛澗,后被東晉所殺。
甘肅天水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在民族融合中接受漢人先進文化,成為博學多才的天下名士。
前秦國宣昭帝苻堅即位后,梁讜出任安遠將軍、幽州刺史,鎮守薊城,后又被提拔為侍中(皇帝的侍從)。
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名震一時,但無論從名氣還是官職上,都比梁讜差一些。
氐族梁姓名人的后裔子孫,大多以梁為姓,并逐漸融入漢族中,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中改為梁姓的也較多。在今河南汝陽縣陶臺堡,有一支梁姓人,他們是由蒙古族改為漢姓的大家族。
這支梁姓人的先祖叫也先帖木兒,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也先帖木兒的兒子和克齊在至元17年(1280年)出任云南王,后又改封為營王。
元朝滅亡后,為躲避災禍,也先帖木兒的后裔改為梁姓。這支梁姓人中的后裔梁鏞,明朝時從汝陽移居到四川保寧府閬中縣(今閬中),在這里形成了閬中梁氏。
此外,蒙古族博爾吉津氏,也稱白爾濟吉氏,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噶鎮),后世漢化為包、陸、王、梁姓;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也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后漢化為梁、包、鮑、博、李姓等。
朝鮮族古耽羅國開國始祖良乙那,后改為梁姓。
苗族中原來的郎你氏,也稱郎尼氏,世居熊家梁(今湖北恩施州),明朝時改土歸流中,改為梁姓。
滿族良佳氏,世居沈陽,后領軍駐扎在鐵嶺一帶,清朝中葉后,大多改為梁姓。
鄂溫克族穆魯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后大多改為梁、穆姓。
今壯族、仫佬族、侗族以及臺灣土著等眾多少數民族中,也有改為梁姓的。
少數民族中被帝王賜為梁姓的也不少。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被賜為漢姓。鮮卑族中的拔列蘭氏,被改梁姓。
北魏孝文帝塑像。
五胡十六國時期,后秦國有一位著名的將領,來自匈奴族孤獨部,原名不可考證。因他作戰勇猛,南征北戰立下累累戰功,被后秦武昭帝姚萇封為平興侯,賜為梁姓,叫梁國兒。
梁國兒為人豪爽,不拘小節。他曾在平涼(今甘肅平涼)給自己建了一座陵墓,經常帶著家人墓中飲酒行樂。喝得高興時,他就站在靈床上大聲唱歌。
梁國兒的后裔子孫都以梁姓為為姓,成為隴西天水梁氏的一部分。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古波斯(今伊朗)一名骨傷外科醫學家來華定居,被朝廷聘為護駕金瘡科御醫。
因他接骨術高超,深受宋神宗重視,宋神宗特別賜給他梁姓,取名為梁柱。明朝時,梁柱后裔梁季六、梁秀六遷居南京,形成南京梁氏的一支。
元朝時,有個阿拉伯回回人暗都剌哈蠻,在朝廷歷任參知政事、中書平章政事。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賜給他漢族名字梁德圭,他的后裔子孫世代以梁為姓。
梁姓第五個來源:出自職業
梁姓的第五個來源比較特別,出自職業,但不像別的姓氏那樣是出自某個官職,準確地說,應該是出自所從事的工作。
我們從上面得知,河南開封歷史上被稱為大梁(梁),為什么叫大梁?是因為那里有大的橋梁嗎?其實不是,那里沒有大橋,但有很多大的矮壩堰。
我們在梁字的釋義中沒有講到的是,梁字除有橋梁的含義外,在古代還有河堤、圍堰的意思。古代開封因為有很多矮壩堰,所以就被叫做大梁。
《詩經·邶風·谷風》中有一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意思是莫去我修筑的魚壩哈,也不要碰我編織的捕魚筐。這里的梁字,就是矮壩堰。
當時的開封地處黃河古道,魚蝦豐富,人們就在河邊筑起矮壩堰,站在矮壩堰邊,用竹子編織的捕魚筐,捕撈水中的魚、泥鰍、黃鱔、蝦等,由此衍生出了以此為生的漁民。
時間一長,這些漁民就以梁為姓,把所居住的地方也稱為梁或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