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貴族們過著奢侈的生活,老百姓則有一頓沒一頓。
在元順帝上臺后,元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各地民眾揭竿而起,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就是其中的主力。
在抗元起義領袖中,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的說法,張士誠出身江浙一帶。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而與其弟張士信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這就是有名的“十八條扁擔起義”。
江浙一代地理位置優越,自宋代以來,這里就是江南最繁華的地方,作為土生土長的江東人,張士誠自然明白這個道理。起義之后,他不斷明取豪奪,后來也就順理成章的做了元末第一富。
張士誠此人沒受過教育,顯然不是什么文化人,但對待部下還是極好的。同時期的文學家楊維楨曾經調侃:別看張這個人,雖然有錢,但自己過得還是很節儉的,手下有功勞,他都一律重賞,對于貪污的,他也絕不姑息。
看來張士誠能夠在元末軍閥中脫穎而出,還是有些手段的。
可是光有這些手段卻還不夠,不僅要善于對待部下,也要善于用人,否則過度的善待就是寵溺。這不,在與朱元璋的對決中,他就因此吃了癟。屬下有的投降,有的尋歡作樂,張士誠給的恩情,仿佛在這不起作用。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在打敗陳友諒后,決定跟張士誠做個了斷。二人作為江南最具影響力的兩位軍閥,只要鏟除了對方,無疑就可以成為新王朝的皇帝。
在朱元璋的督促下,徐達和常遇春首先出軍攻打湖州,張士誠得知消息后,立馬派軍來援,結果誰能料想,張士誠此舉正中了朱元璋的下懷。在這樣“疲于奔命”的戰術下,張士誠很快就熬不住了,不僅丟了湖州,杭州也隨即淪陷。
那一年的冬天,張士誠的老窩平江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
朱元璋親自給他寫信,說:古代的豪杰,都以敬畏神明、順從大勢為本事,以保全自身和家族為明智。漢代的竇融、宋代的錢俶就是這樣。傻小子你不要硬撐,反而丟了性命讓天下人嘲笑。
張士誠真是越看越生氣,于是打算反攻,結果幾次都被常遇春打回城里。張士誠的老部下此時大多已經投降,朱元璋派他們前去說服張士誠,張士誠十分氣惱,指著他們的鼻子就是破口大罵,當初對他們不薄,如今搶著投降,真是人心難料。
做好必死準備的他,帶著最后的人馬沖出城內,或許是處于玩命心理,張士誠的軍隊勇銳不可當,打得常遇春一時招架不住。如此良機,本來是可以突圍的,結果張士誠又被手下人給坑了。
原來張士誠的一個將軍看遲遲沒有突圍,于是在城墻上大喊,“大家都打累了吧?打累了,就回來休息休息”。
張士誠的手下一聽,都以為是張本人的命令,于是爭先恐后逃回城里。常遇春抓住機會,全力猛攻,平江最終陷落。
張士誠看著朱元璋的人馬已經殺進了城內,又想起往昔對待手下不薄,如今又被他們出賣,心里不禁痛苦。在安排好后事后,張想要上吊自殺,但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做英雄。沒過一會兒,朱元璋的部將趙世雄就闖到了張的家里,把他救了下來,而趙世雄本是張的手下,最后卻也做了投敵賣國的勾當。
被押往南京的張士誠一路上郁郁寡歡,最后在南京的某個晚上在家中自殺,一同死去的,還有他對屬下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