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父母會覺得奇怪,就是孩子進入青春期,怎么就和自己越來越遠了呢?越來越不說心里的話了呢?當父母看到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時候,是否也要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是孩子“叛逆”的罪魁禍首?
家長發現了孩子的叛逆行為,就要認真考慮孩子的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對于家長自己,必須審視自己的消極行為。
父母的哪些教養行為,會導致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一、對孩子吼叫和打罵
與打罵相比,吼叫是父母最為常見和普遍的消極行為,也最能助長孩子的叛逆行為和挑釁行為。表面上是成功的改正了孩子的錯誤,但錯誤只是暫時的潛伏,只會引來日后更多的怒吼甚至打罵。
二、批評、隨意評判
孩子打破了教室玻璃,不要直接責罵孩子,不要以此來評判孩子的人格。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后果進行分析,進而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反饋。家長批評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自我價值被否定,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經常被批評的孩子會認為自己被拒絕、不被愛、十分無助。
三、反復嘮叨
家長在打罵、批評沒有效果后經常依賴的一招,反反復復對孩子說已經說過無數遍的事情。事實上的結果是孩子根本不在意,反而會讓孩子拒絕傾聽,變得更有防范性產生厭煩情緒。嘮叨破壞了最重要的親子關系,只有和孩子的關系足夠親密,孩子才會遵照你的要求做到他本應做好的事情。
四、打斷孩子的話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切忌不能打斷孩子的話,應該給他機會,讓他把話說完.這是最起碼的禮貌和尊重,青春期孩子經常得不到尊重,會慢慢變得抵制與父母進行交流了,叛逆的情緒會在不經意間萌生。
五、揭孩子老底、內疚型教育
有的家長喜歡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翻舊賬;或是經常引導孩子站在受傷害者的立場去感受,引發孩子的內疚。家長長期用舊賬來傷害孩子、用內疚來控制孩子,如果讓孩子長期體驗這種難受的感覺極易引發羞怒情緒,進而疏遠與家長的關系。
六、諷刺挖苦孩子
孩子準備參加聚會,特意換上衣服征求你的意見,你卻說:“成績這么差穿什么衣服都沒有用,沒有人愿意和差生在一起。”挖苦像一把利劍,會重創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系。
七、說教
家長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做什么,總是指揮或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會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會討厭父母的說教從而拒絕指令,甚至和父母對著干。孩子的潛意識里就是自我探索、拒絕指令。
八、威脅
家長對孩子說:“作業再不按時完成就沒收手機。”孩子的想法通常不是怎么去按時完成作業而是下次怎么玩手機不被發現。威脅常常讓孩子感覺到無能為力或心存僥幸,并怨恨父母。
九、撒謊
家里發生了一件父母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家長往往會對孩子進行隱瞞甚至撒謊。但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只要有一點蛛絲馬跡就會察覺到父母隱瞞了什么事情,會認為家長對他們是不真誠的、不信任他們。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坦誠相待,這樣孩子也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十、懲罰
很多家長認為嚴厲的懲罰能夠樹立起家長的威信,會讓孩子更加聽話。雖然表面上看很有效果,但頻繁的懲罰孩子極可能會產生怨恨、內疚、羞恥、絕望等負面情緒,進而加強孩子的負面行為。正確的做法是用合適的紀律去約束孩子,孩子犯錯讓他學會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不是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