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對癥下藥的答疑文章,內容是針對子玲最近所遇到的一些私信提問。在這里,關于0-6歲寶寶成長的關鍵問題,都會得到解決,相信會對寶爸寶媽們有所幫助。
家長問之問題一:
【孩子年齡】4歲
【孩子性別】女
【具體問題】自律比較性差,比如睡覺不會主動按時,比較拖拉;約定好的事情 容易耍賴反悔。
家長問之問題二:
【孩子年齡】4歲
【孩子性別】男
【具體問題】自律比較性差,比如吃飯不會主動按時,比較拖拉。
子玲說:
子玲看到兩位寶爸寶媽的困惑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我就放在一起解答了。
兩位的具體描述都比較的簡單,信息量比較少,所以,子玲可能沒有辦法給到針對性的答復,所以子玲會按照一般對待這類問題的普遍辦法來回答兩位小伙伴,希望兩位能從子玲的答復中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方法來。
對于孩子行為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單獨的問題,每個行為后面的動機、原因都和家庭的養育風格,爸媽的教育方法息息相關。所以,不要看到孩子的問題就想著去解決孩子,我們如果想要從本質上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都要從改變我們自身入手。
對于改善孩子的自制力、自律性,沒有規則意識,拖拉、耍賴等,沒有立竿見影的方法,不管是打一頓、吼一頓,很可能貌似解決了眼前這一次,但實際是在孩子的人格成長過程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只有家長從理念到行為上做出改變,孩子也才可能有所改變。我的方法建議是:
1、提前約定&溫柔堅定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你是在什么時候工作效率最高、最有自制力?是不是在項目倒計時要交付的時候。這是因為,我們心里有一個很清晰的目標,思想不會混亂。
對于孩子也是這樣,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基由此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和孩子提前約定。這樣孩子就能知道他能干什么、能有多長時間來干這件事、這件事情的結果會是什么樣。
另外,我們成人的自律其實也沒那么厲害,我們需要他律(kpi)和錢律(獎金)的督促。比如我自己健身,真的只有報了私教課的時候才能堅持,自己在公園跑步,那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啊。所以,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他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現在大家再想一下,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自制力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是忽視、放任孩子?還是批評、指責孩子?
我們的這兩種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國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孩子做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的忽視會降低孩子的自制力。
放任和責罰就更不可取了,因為,放任會讓孩子誤認為我們的約定是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的,責罰則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值得從而在心里否定自我。
建議大家溫和而堅定的提出之前的約定,告訴他如果不按約定就會受到懲罰,讓他自己再做一次選擇。這時,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我們可以安靜的陪伴和聆聽,不要過多介入。
沒有方法是一次湊效的,只要堅持下來,你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2、讓孩子承擔后果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有責任感對于他的這一生有多么重要,這種擔當不是憑空產生的,除了先天的個性,也是需要培養的。
當孩子沒有按照約定需要承擔后果時,這個時候我們的做法就是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了。如果,我們覺得孩子小,做什么都可以原諒,那么孩子恐怕就真的很難形成有責任感的個性,也就不從談自律的習慣了。
所以,約定好的后果,我們可以給孩子及時的提醒,但不要替孩子承擔后果,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吃飯這件事,我自己是6個月的時候就要求孩子坐餐椅,吃飯、吃水果、吃酸奶這些都必須在餐椅餐桌上完成,如果因為貪玩離開了餐椅那就結束。所以,當孩子大了到了3、4歲左右貪玩起來后,他吃著吃著就可能會跑,當他離開桌椅的時候,我會第一次提醒他,“你還吃嗎?離開桌子了媽媽就認為你已經吃飽了,那我們就結束。”剛開始的時候,孩子貪玩呀,他覺得不吃挺好的,就說自己吃飽了。結果了,到了下午他可能餓了,但是我家里除了水果酸酸奶是很少有零食的,餓了那就餓著吧。餓了幾次之后就好了,當下次再要跑開,我一提醒說“你離開桌子媽媽就要結束吃飯了哦。”他就知道掂量一下。
如果每天因為吃飯、睡覺這些事情和孩子不愉快,說真的,太累了,而且孩子也不利于培養自立自理,這種不嚴重的后果就讓孩子自己承擔,當他長大的時候,他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強的掌控感力。
3、樹立榜樣
這個就是對于我們自己的要求了,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可能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我們要求孩子自律,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律。比如,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規則,自己要堅守,不要朝令夕改。
最后,用我很喜歡的一句名人名言結束這個問題的解答: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著名教育學家福祿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