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里,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朋友小冉很著急,她跟我聊了很多孩子的問題。問題很多,或者說現象很多,今天我們挑其中一些來做一個探討。
小冉先是這樣給我描繪:糖糖,孩子視金錢如糞土,應該怎么辦?我發現她把自己錢的大幾百都分給同學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拼命忍住不去抽她。
我問她具體是怎么回事,有沒有跟孩子溝通?小冉說:溝通了,都是分給她平時玩的好的同學了,也算是討好別人吧。小冉補充到:女兒有一塊電話手表,徹底丟了。而她只是輕描淡寫的告訴我:手表又丟了,不知道車上老師會不會撿到還給我。小冉說:手表丟的那天,下午下車她就知道了,仍然照常打游戲,跟我要買這個吃買那個吃,到了晚上,我問她有沒有給手表充電,她才說丟了,而且是很隨意的說又丟在車上了,一點點緊張可惜都沒有。對此,小冉生氣又無奈的說:這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任何在乎的概念。
小冉也問了孩子給錢是怎么回事。孩子周一的時候給其他三個孩子每人分了100,周三時小冉提到周末會帶孩子出去買衣服,讓她帶上自己的錢,于是周四孩子又向三個孩子討要,但沒人給她。到了周六買東西時,小冉才發現孩子的零花錢少了300。其中一個同學后來告訴小冉,小冉的女兒跟她說只要不和別的小朋友玩,就會給她100塊錢。
聽到這,我發現小冉女兒的問題絕對不是她自己認為的那樣——視金錢如糞土,對自己的東西不珍惜,沒概念。坦白說,如果真要是那樣的話,還真就好解決多了。只需要向孩子重新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明確邊界,建立有關金錢的規則就可以了。而小冉孩子的問題,很明顯并非如此。
行為背后是情緒,情緒背后是需求,需要背后是認知。任何人都是如此。小冉的女兒自然也不例外。
小冉將女兒丟手表之后的'輕描淡寫'解讀為'對自己的東西不珍惜,沒有概念',事實真的如此嗎?一個現象背后,往往有深刻的原因,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事實的真相)都隱藏在水面之下。只有知道現象(行為)背后的情緒需要、心理需要、支撐行為的認知,才有可能徹底搞清楚一個行為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來我和小冉又聊了很多,從孩子的問題聊到她自己的生活問題,答案逐漸浮出水面。就著小冉女兒的事,我們還是要從心理的層面聊一聊家庭教育的那些事。
1. 孩子的隱性逆反需要引起重視
小冉女兒身上有比較明顯的隱性逆反,其表現形式很多,丟手表只是其中之一。隱性逆反,是逆反的一種表現形式,顧名思義,不同于直接發生沖突和對抗,隱性逆反表現的比較隱蔽。它采取的是表面言聽計從,背后我行我素的形式,將沖突置于相對不明顯的位置。但是,隱性逆反往往也具備攻擊性,即,會故意不做'你'希望'我'做的那些事,以此來攻擊'你'。
很多人一說到逆反,都會想到那些梗著脖子和家長對著干的場景,其實那只是逆反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且,逆反也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專利,下至二三歲的兒童,大至成年人,都會存在逆反。可以說,逆反是一種不良人格的表現形式,對自身危害極大。所以,矯正逆反,實現人格完善,去除身上的'逆鱗',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值得注意的是,隱性逆反在發生時,自己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這正是潛意識在暗中發揮作用。比如說小冉女兒丟掉手表,表面上看,可能是因為馬虎,甚至是小冉認為的'不珍惜自己的東西',但真相很可能是女兒下意識的用'丟手表'這樣的行為來表達對媽媽的不滿,因為她的潛意識里知道,如果昂貴的手表丟了,媽媽一定會生氣。
在后來和小冉的聊天中,小冉提到了她自己生活中的種種遭遇,事實上,小冉自己的生活亂成一團,她對女兒有很多的不耐煩、平時缺少耐心,經常在跟女兒的相處過程中不自覺的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在這樣的狀況下,女兒對小冉產生逆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由于女兒本身性格比較柔弱,自身力量不強,所以她不會像那些'力量型'的孩子一樣采取直接對抗的形式,而采取這種丟失貴重物品、對媽媽的話左耳進右耳出等方式展現自己的逆反。
逆反,對一個人危害很大,隱性逆反更是如此,因為隱性逆反中往往包含了憋屈、壓抑等情感成分,這對自己的傷害性極大。
2.家長的關注在哪,孩子的方向就在哪。
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強化。當家長把對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哪,孩子自身的關注點也就會不由自主的放在哪。
比如說,如果一個家長總是關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作業本整不整齊,涂改多不多,而較少關注寫作業的效率,答題思路等。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特別關注自己的作業有幾處涂改,頁面是否干凈整潔,字體是不是橫平豎直等,而不去在乎寫一篇作業到底用了多少時間,自己的知識掌握了多少。長大后,成為一個帶有強迫特質的成年人,但是很可能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損失效率,工作能力并不強。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家長的關注,對于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培養,意義有多么重大。
關注本身是一種強化,而強化也分為正性強化和負性強化。比如小冉的女兒會敏感的發現,小冉只有在她做錯事的時候,才會從自己紛亂的生活里抽身出來,會罵她,和她談話,給她講道理等。而所有的孩子,在潛意識里都需要父母的關注,所以,小冉的這個舉動就成功的塑造了女兒經常犯錯的習慣。因為只有當自己犯錯的時候,媽媽才會關注自己。
很多人可能不懂,誰會愿意用挨罵的方式求關注呢?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對孩子來說,無回應之地即為絕境。最好的,是得到媽媽的正向關注,如果得不到,負性關注也可以,總好過沒有關注。對于孩子來說,其存在感的價值,遠遠高于其自身價值。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時候孩子會故意出丑,做鬼臉,搗亂,罵人….ta的這些行為,都是在尋求父母的關注。所以,孩子行為背后的語言,家長們需要看懂。
3.孩子避重就輕也許不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
小冉說孩子知道自己丟手表后,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父母,而是該吃吃該喝喝,該玩游戲玩游戲,直到晚上'事情敗露'了,才'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手表又丟了。
孩子的這個行為,說明了什么呢?除了剛才提到的兩點,其實還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是孩子因為恐懼,在拖延和進行自我保護。
自我保護是每個人的本能,可以說,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自我保護機制,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防御'。防御往往帶著一定的偽裝性,人的語言,行為都不一定能真實表達ta的實際內心。就好像小冉的女兒風輕云淡,這也很可能是因為她自己的防御機制。
女兒很可能知道自己丟失手表會惹媽媽憤怒,但是又對這個結果無能為力,為了對抗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她采用了隔離模式,將這件事拋諸腦后,不予處理。而當事情敗露的時候,又采用輕描淡寫的方式,給自己和別人(媽媽)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暗示:我不覺得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沒有重視,所以才'不小心'搞丟了,所以,我不是故意,只是不小心而已。
這種心理防御機制可能會讓自己的'對手'——媽媽一頭霧水,就像小冉這樣,雖然生氣,但是又很無奈,她從女兒的表現里,也認為孩子是對自己的物品的價值沒有概念。這無形當中減輕了自己的'責任'——試想,如果女兒明知道手表昂貴還搞丟,和不知者無罪相比,哪個更讓小冉憤怒?顯然,是前者。
4.討好和控制,往往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有表現,這是一種人格的缺陷,需要引起重視。
小冉女兒將錢'慷慨的'贈與了相好的同學,但對其中一個同學說:你答應不和某某玩兒,我就給你錢。
可以說,討好和控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際相處方式,在小冉女兒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
其實不難理解——自身心理力量弱的人,大多都會采用這兩種方式中的一種或二種與人相處,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雖然兩種方式在表現形式上大相徑庭,但其本質卻沒有區別。都是渴望與外界發生鏈接,但自己又無力應對滋生出來的模式。
行為背后是情緒,小冉女兒的情緒,就是在家得不到關愛和愛的滋養,所以內心有缺失感、被遺棄感、孤獨…所以,她向外尋找這些東西。這個'向外尋找',就是孩子的需求。 '外'是什么?就是平時和她朝夕相對的同學,尤其是關系比較好的同學。
孩子為什么會用金錢,用討好或控制的方式實現自己的需求呢?答案肯定來自于家庭的言傳身教。
一般來說,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一個人的人際相處方式。當一個孩子得到的愛,多數是'有條件的愛'時,ta內心中衡量世界時就往往采用'物化'的方式。比如說,家長經常說,你寫完作業,我就帶你去超市…你考一百分,我就帶你去游樂場…你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
所有這些你聽起來很熟悉的語言,都在無形當中向孩子傳遞一個信號:你得到的愛,需要你的努力(滿足我對你的要求)來換取。
這種愛的方式,就是有條件的愛。
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尊重和允許,在此基礎上,再使用科學的方法給孩子樹立規則。但是很多人都把規則等同于交換,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孩子為什么會討好?這是她與父母相處時學會的模式,只有她討好父母時,父母才會滿足她的需求,以己推人,她也會在和其他人相處時采用這樣的方式。
為什么會控制?因為父母經常使用這種方式控制她。你必須怎樣,否則怎樣….在生活里得到這樣的暗示多了,她自然就無師自通的學會了。父母對她可以隨意控制,但是她和同學之間是平等的,沒有權威,該怎么控制呢?那自然,用物質的方式誘惑(給同學金錢,買零食等)是最容易實現控制的方法。
不管是討好、控制(威脅)、誘惑….這些所有的行為背后,都是孩子在家庭中愛的匱乏的表現,ta需要向外索求,但是內心力量薄弱(沒有愛的滋養的孩子,內心力量必然薄弱),她只能(也只會)采用這樣的方式實現。
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內心充滿底氣。Ta在與外界接觸時,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溫和而有力量。
5.孩子所有的問題(現象),都是家長的原因
這么說不是為了給孩子找借口,甩鍋給家長。而是從家長的角度需要知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合理的'——所謂合理,就是在ta自己的經驗、認知、情緒、需求之下,ta必然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而ta的經驗、認知、情緒、需求來自何方?恰恰是來自于父母和家庭環境。
我們常說,父母是世界上責任最大、難度最高的'工作',但實際上,當父母的門檻卻是最低的。任何人,只要有生育功能,都可以輕易的當上父母。但是很多人,雖然為人父母,但自身的成長和自我建設卻遠遠不夠,換句話說,很多成年人自己心里,還住著一個巨嬰。
他們不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能有效的應對生活的艱辛。所以,人格不完善的父母,會繼續沿用自己熟悉但并不正確的撫養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所謂家庭的遺傳和代際傳承,不只是生物學的基因表達,更是一個家庭環境整體影響的結果。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原生家庭,但是說原生家庭的意義,不在于討伐父母,推卸責任。而在于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本所在,并加以改正。只有一個成年人從心底真正愿意把自己當做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愿意為教育孩子做出'痛苦的'成長和改變時,家族命運的循環鐵鏈才可能被打開。
可以說,當一個好媽媽的難度,要遠大于當一個優秀的心理咨詢師。而一個家庭中父母對子女,尤其是家庭中女性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成長、學習,接納自己、尊重自己,才能真正的做到接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很多問題,源于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意圖,而從自己狹隘的認知中隨意解讀,這樣做,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道路上的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讓孩子感覺雞同鴨講,無法溝通。
好的教育并不難,應該如庖丁解牛、行云流水一樣順暢,很多人之所以花了很多力氣卻沒有的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根本原因是把力氣用錯了地方。你根本不懂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表現和行為,不知道根源在哪,自然不知道怎么處理。
成長,是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家長的終身必修課。
明天,我們會繼續討論小冉的'案例',家庭教育無小事,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一樁樁小事,不知不覺中改寫了一個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