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授兒童時間管理主題課程期間,常常有果媽閱讀社群的會員問我是怎么做時間管理的。
她們看到我每天很忙,要閱讀、學習、備課、講書、寫書、寫文章、社群答疑,還要帶團隊、做培訓、做策劃,同時還要健身、學英語、社交、生活、陪孩子。覺得果媽好像永遠精力無限,永遠有用不完的時間。
在這個月給大家講課的過程當中,我也在不斷地梳理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并不斷地精進自己。現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時間管理秘訣。
我們常用時間管理這個詞,其實它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24個小時,誰也不能多一分,也不少一秒。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并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自己。
世面上有各種各樣維度的時間管理課程,有的側重講授方法,有的側重角色維度,還有的專門用工具來做管理,可以說各家都有各自的優勢。我很欣賞TED的精彩視頻Laura帶來的觀點:時間管理的關鍵在于選擇。
Laura在研究了很多成功人士如何使用時間之后,并且逐個審視了他們的日程表,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
并不是通過節省時間來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創造想要的生活,然后時間就自動節約了。時間管理的關鍵在于選擇,時間表上體現的“我做的每一件事情,花的每一分鐘,都是我的選擇。
從這個視頻中,我們能看到,其實每個人利用時間的方法,選擇的事情一定會有所不同。
我們不要和周圍的人比較,學習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自己最舒服的狀態。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過目標管理和精力管理,讓自己的生活有節奏感,有張有弛,逐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現良性循環。
比如說,我想創造的生活是這樣的:
擁有健康的身體,因為這是一切的基礎。
擁有自己的事業,做個小太陽,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帶一支充滿活力的團隊,不斷地為更多人創造價值感和歸屬感。
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尊重接納的環境里成長,成長為他想活出的樣子。
這就是我的大目標,那為了實現這個我想創造的生活,我需要借助時間管理工具來管理自我。既然我是職場媽媽,要創業,所以在某些時間段我會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來工作,其實每個選擇背后都意味著放棄,只要當下,你認定了這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就無需后悔自己的選擇。
所以,完全沒必要工作的時候想孩子,陪伴孩子的時候又想著工作,保持臨在的狀態,讓自己盡情地投入自己的選擇。
在這里要提醒大家,雖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工具就是工具。我們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工具的奴隸。
現代人有一個很大困惑,感覺自己每天都特別忙,忙的不可開交。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的一天,又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時間都去哪兒了?
時間管理領域有一本書《奇特的一生》,介紹了柳比歇夫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就是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他把一個習慣堅持了56年,成就了他奇特的一生。
通過記錄時間日志,可以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一天有多少可用的時間,在每一個可用的時間段里我們又能做哪些事情。記錄是一面鏡子,在復盤的過程中我們很清晰地看到每件事情上我們消耗了多少時間?有哪些事情是不重要不緊急,但又占據了我們太多時間的。
這就是記錄時間帶來的好處,幫助我們清晰地展示個人利用時間的現狀,找到流逝的時間,復盤之后很好地改進。
IOS用戶app工具推薦:時志,可以一鍵統計分析,直觀地看到自己時間利用的現狀。
1、提前規劃,在起點就得問自己的6件事。
在YouTube上,有一堂名為《最后一課》的經典演講,累計播放已超兩千萬。
Pausch教授把這堂課的主題定為“時間管理”。但在思考“什么事值得你花1小時”、“什么事每天至少浪費你2小時”這些具體問題前,他帶領學生們思考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我們管理時間,到底是為了什么?換言之,如果時間是貨幣,我們該怎么決定花在哪些地方,又從哪些地方節省?
他提出一個基本原則,關于管理時間前,6件你該問自己的事。
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目標是什么?
我為什么能達到目標?
如果我不做會怎么樣?
做對的事還是把事做對?
我人生中100件該做的事……
這個視頻帶給我深深的震撼。我們在做事情之前要先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做,現在做的事情離你想創造的生活還有多遠?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離自己的目標更近。
有了清晰的目標和方向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時間安排。所以在時間管理之前其實就是目標管理。
2、把事情分輕重緩急,按照四象限進行管理。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重要事”和“緊急事”的差別是人們浪費時間的最大理由之一。因為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情,但這么做就會導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廢掉。
要保護自己的時間,尤其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有計劃的做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健身,一周2-3次,我會提前固定好節奏,這樣就保證重要不緊急的事項可以長期堅持進行。再比如陪伴孩子的特殊時光,雖然我不能保證每天有充足大量的時間陪伴,但是每天30分鐘的特殊時光卻是可行的,我會全身心投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和果果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踐行的過程中,有的朋友反饋說,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事情是不重要的。在她看來,所有的事情都重要。那我們就要回到剛才那6個問題上,好好地問問自己的內心,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你想創造的生活嗎?
然后我們給事情來排序,重要緊急的事情立刻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計劃地做;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委托他人去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盡量別做。按照時間管理4象限來管理時間,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游刃有余。
3、制定待辦事項清單
管理時間的2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列待辦事項清單to do list和完成事項清單。待辦事項清單用來提醒你做事情,完成事項清單用來審視你的時間安排。
我們先來看待辦事項清單,每天早上5點起床,我就會用手賬做當天的to do list。同時,在待辦事項清單里,每天要安排最重要的三件事,把事情進行優先級排序,讓工作思路更加清晰。
在團隊里,我也要求每個小伙伴,每天都要填報日志。日志分為今日完成工作,未完成工作和需協調工作。今日完成工作是幫助我們復盤記錄一天的時間安排,未完成工作幫助我們梳理第二天的待辦事項清單。
在寫今日完成工作的時候,就是完成事項清單,你會看到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情是有必要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稍微推后的。當你看到一天做了很多的事情之后,成就感和滿足感都會提升,就越有可能繼續堅持下去。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to do list,它的合理規劃會讓我們每一天井井有條。而每日的復盤整理也非常重要,它能讓我們未來的時間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app工具推薦:日歷,滴答清單。
現在手機自帶的日歷功能越來越強大,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
滴答清單有一個超級贊的設計,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選擇待辦事項的優先級。而且滴答清單還帶有番茄鐘的功能,幫助我們更加專注高效的工作。
1、做好精力管理
在《精力管理》一書中,吉姆.洛爾把精力管理分成四個層次:身體、情感、思想、精神。它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很類似,越底層的越基礎,而且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基礎。
比如說,身體不好的時候,往往也伴隨著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又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而混亂的思想又容易導致精神意志力的下降。
所以,要想高效地工作,完成待辦事項,我們就要優先做好身體管理,這樣形成良性循環。
從每天1分鐘跳繩,或者5分鐘冥想開始,用微小的改變逐漸幫助自己做好精力管理。
2、利用番茄工作法提高專注
番茄工作法是先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情,等到番茄時間結束,短暫休息5分鐘。可以站起來,喝點兒水、稍事運動一下。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如果在番茄工作時間段內,盡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如果腦海中想到一些事情,可以馬上記錄下來,先不處理。期間有電話、微信等打擾,如果不是緊急情況,可以暫時不要處理。
我常在工作中使用這個方法,有的朋友問我25分鐘如果我正在寫東西,完全不想停下來,否則思維會被打斷。那么你可以不要被25分鐘所局限,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切換思維模式。
3、切換模式讓工作更高效。
《學習之道》告訴我們大腦有兩種工作模式,專注思維模式和發散思維模式。
專注思維意味著我們高度專注一個特定問題或者概念,發散思維讓你無法專注解決某個特定問題,但它可以讓你離解決方法更近一步。
如果想提高專注,提升效率,離不開兩種基礎思維模式之間的相互切換。發散模式不僅能讓你以新角度看待學習內容,也會幫你把新觀點整合到已知的相關信息上。同時,換視角看問題的做法也能讓我們明白,為何做重大決定時先“放一放”往往會是個好主意。
比如說,我每天安排事情的時候,不會讓一天10個小時都處于工作狀態。有的時候看一些輕松的書籍、電影、視頻,有的時候會去健身、做瑜伽,還有的時候要社交,與朋友聊天。在不同的場景切換,會讓你的思維模式有一個很好的調整,反而工作的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app工具推薦:滴答番茄鐘
最后,我們不得不提及拖延癥。如果一件事情,沒有明確截止時間,看不見每個任務節點,而且做起來又很困難,我們常常會選擇逃避,拖延。
如果有時間期限,但是很遙遠,我們總是能拖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后的日期來臨,不得不匆忙趕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給大家推薦Ted上一個特別幽默的視頻:深度拖延癥患者的自白。
Tim Urban應該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拖延癥患者——他在TED演講舞臺上,向全世界600多萬人宣告了自己有多磨蹭,看到他寫論文的安排在捧腹大笑之余又引人深思。
他把“拖延癥”這個詞,形象地畫成了漫畫。Tim認為,
每個人的腦子里都住著一個理智小人,它的旁邊有一只頑皮猴子,當理智小人決定“我應該做什么事”時,頑皮猴子就會跳出來說“我想要做什么事”。這時,不少人就會選擇聽頑皮猴子的,因為猴子想要的只是快樂和簡單。
“恐怖怪獸”代表的是“Deadline”。Tim發現,有明確截止日期的事情,大家一般咬咬牙都能堅持下來。就像“恐怖怪獸”把“頑皮猴子”嚇退了一樣,理智重新占據上風。但諸如讀一本書、學習一門樂器等沒有明確截止日期的目標,人們一般很難堅持。這時,“恐怖怪獸”就在休眠,頑皮猴子會一直干擾決策。
Tim最后給自己找了個方法,畫一張“生命日歷”。上面有4680個空格子,每個格子代表一星期,一共構成一個人90歲的一生,促進他每天都思考:我還剩多少個格子?
或許我們今天就該行動起來,將任務分解,制定時間節點,同時好好地畫一張生命日歷。我們究竟還剩下多少時間允許自己去消耗呢?即刻行動起來,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天,讓自己創造出想要的生活。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因為你永遠給不了別人你自己沒有的東西。看似兒童時間管理的對象是兒童,實際上它與我們成人的時間管理息息相關。
果媽閱讀21天兒童時間管理打卡營第2期,3月31日晚24時截止報名。如果你想學習時間管理的工具,和孩子一起創造出想要的生活,即刻行動起來,加入打卡營,用21天逐漸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
點擊小程序進入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