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男女兩性關系的社會組織形式,即為法律或社會風俗習慣所承認的、男女兩性結合為夫妻關系的社會組織形式。那么,在人類社會的原始狀態下,男女兩性是怎樣結合的呢?
許多學者認為,所有的民族在初民階段都有過亂婚時代,也就是男女之間的性關系沒有任何束縛的真正的動物性的性結合。
歷史的車輪進入了階級社會即私有制社會,人類的兩性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女權社會變成了男權社會,女子從屬于男子,群婚雜交為一夫一妻制所替代,性禁錮與性淫亂并存,人類歷史上在性問題方面的最虛偽的時代開始了。
但是,這種“亂婚”狀態隨著人類智力的發展,逐漸地被改變,衍變為有一定限制的“群婚”時代,即由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的結合。雖不同于純動物性的雜亂性關系,但在婚姻群體內,人們還是有著無約束的性自由的,婚姻仍未完全脫離亂婚狀態。
群婚時代,從其社會形態來看,是屬于“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時代。中國古代神話里流傳著圣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說法。如華胥履人跡而生伏羲,安登感神而生,神農、女節感流星而生,少吳、天樞感虹光而生……這些,可以作為中華民族曾經經過母系社會的一種推論。秦國呂不韋編纂的《呂氏春秋》中記載:“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其父。” 《史記·五帝本紀》中,傳說舜是顓頊的后代。(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并稱五帝)堯為了考察舜能否繼任首領,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一起嫁給了舜。舜在堯家生活一陣后,就帶著兩個妻子回家了。但是,舜的弟弟想害死舜,把兩個嫂嫂占為己有。由于舜的才干和機敏,盡管他弟弟千方百計加害,均化兇為吉。堯得知舜真有才能,又很賢孝,就傳位于舜。在這個傳說中,舜一次娶堯的兩個女兒,且其弟又想占為已有,實際上是一群弟兄與一群姐妹通婚,這也就是群婚制的痕跡。
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總是和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隨著母系氏族的瓦解和私有制的出現,群婚時代也隨之消亡了。但是,由于婚姻制度有著一定的能動性和獨立性,婚姻風俗相對社會變更來說,有著較大的穩定性,因此,往往社會形態變了,而在這個社會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地方還長期保留著舊的婚姻習俗。
從婚姻締結的途徑來看,人類的婚姻可分為掠奪婚、買賣婚、媒約婚、自由婚等;從性交關系的范圍來看,人類的婚姻可分為血緣制、普那魯亞制、對偶制、專偶制等。專偶制即一夫一妻制,此外還有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
人類自進入私有制社會以后,一夫一妻制似乎就成為普遍的合法的婚姻形態。商周二代是華夏制度文明確立的關鍵時期,正是這兩個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級階段(商代)向父權制時代(以周禮確立為標志)的過渡。從此,為鞏固和強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倫理的信條,既以規范社會,更以桎梏女性。如“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為妻綱”,女性地位全面低落,既肇因于這種宗法倫理所維護的男性統治,男性統治更藉這種宗法倫理而大行其道,世澤綿長。
一、女性是父權社會的經濟附庸。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喪失了家庭財產的所有權,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緣的關系,依附于男子,淪為家庭的奴隸。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乾坤正位”便成為規范男女的理論基礎。“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三、傳統女教自始至終滲透著封建倫理的觀念。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石,故傳統女教向以貫徹儒家的宗法倫理觀念為宗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婦女社會性成人身份的喪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封建國家的財產私有制有關。由于家庭財產的所有權歸男性,因而基于家庭財產男性私有之上的對封建國家的勞動貢獻也就只能由男性家長占有了。婦女既使在其中做出了貢獻,也只能是隱匿于男性的背后,因為她們不占有生產資料。由于婦女的勞動貢獻不被封建國家所彰顯,婦女的身影在國家經濟舞臺上就缺失了,她們的勞動不再屬于公眾社會勞動,我們只能在家庭范圍內看到她們的身影,這也就意味著她們失去了社會性成人身份。私有制使她們在家庭中從屬于男性,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地位,而這種從屬地位又使她們處于男性家長的背后,不能直接面對國家,這又造成了她們社會性成人身份的喪失。所以我的結論就是,私有制造成了婦女的從屬地位,而這種從屬地位又使婦女的勞動貢獻不能在公眾領域顯現,從而造成了她們社會性成人身份的喪失。
對于中國女性來說,在以男性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會中,婚姻更是關系到一生命運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作為妻子、媳婦、母親,女性的全部價值都體現在婚姻和家庭中?;橐龀晒Γ馕吨簧膱A滿幸福,成為賢妻良母;婚姻不順利,則受盡丈夫公婆虐待,或遣送回家,或受苦受難,終身如奴?;橐雠c女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婚姻,是婦女的苦難,又是婦女的希望;是婦女的囚牢,又是婦女的依靠。中國的女性往往視婚姻為唯一的歸宿和目標。千百年來,婚姻如同一道堅硬無情的鐵索,拴系著婦女的身心,演繹著一幕幕被扭曲變態的悲歡離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