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便門與內外城、角樓位置關系示意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騎兵數次南侵,加之城外關廂居民日漸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財力不濟,只修了環抱南郊的一段,設永定門等5門,使京師城垣呈“凸”字型。后與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內城連接處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門,分別稱東便門、西便門。
從示意圖中,我們可以看清楚西便門是坐南朝北的城樓,其與內城城墻、外城城墻、外城西北角樓、內城西南角樓之位置關系。外城墻與內城墻呈直角相接,相接處建有“八瞪眼”雕樓。
(1890年拍攝西便門全景 可見城樓頂部、半圓形甕城、箭樓、小橋)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臺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1.2米。西便門位于外城北垣西段正中,今西便門大街北口處。

1920年代西便門東水關(外城進水口,三孔鐵柵,圖右上可見“八瞪眼”雕樓。)
嘉靖四十三年,西便門增筑徑長31米的半圓形甕城,同時在城門以東修筑一座3孔水門,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
(1900年拍攝西便門甕城和箭樓)
嘉靖四十三年,西便門增筑徑長31米的半圓形甕城,加固其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墻垛口,清代又在甕城上修筑寬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樓。
1900.德國人拍攝 八國聯軍士兵在西便門城樓上耀武揚威
1921-1924年 喜仁龍攝影由南向北看西便門城樓

1921-1924年喜仁龍攝影 城樓上鑲嵌著“西便門”匾額

1921-1924年喜仁龍攝影 西便門外街道

1921-1924年拍攝 遠望從西便門走出的駝隊近景是外城西北角樓
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附近城墻拆除。1988年市政府將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墻予以整修,命名為“明北京城城墻遺跡”,并立碑以示紀念,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見下一篇博文)
(照片源自網絡 向原作者、上傳者致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