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基本要義:第一,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就應主要取決于其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不被企圖因素所限制”;第二,是“避免剝奪享受成果的權利”,教育既是社會發展的成果(教育權享有),也是個體社會成就性發展的最大機會。
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發展與效益的最佳路徑。這是因為,教育不公平影響個人的效能、成功。剝奪個人享受輔助通過的權利,教育不公平將帶來人類智力和潛能的最大浪費,帶來生產力效率的低下以及不平等社會地位“合法的”代際的自我復制,甚至引發政治沖突和社會動蕩。教育公平在國際社會有如下的挑戰與舉措。
貧困兒童早期教育
在貧富不均的社會里,認知能力發展的差異在很小年齡就反映出擴大的趨勢,營養不足、認知能力缺乏以及交往能力的薄弱往往帶來學業表現平庸和經濟社會收益低下。因此,對最貧困兒童的教育提早開始,有助于競爭環境的公平,這些舉措包括公共投入開辦學前教育、提升母親的教養技巧、提供營養和免疫、專業志愿者定期服務和檢測等。
男女教育水平差異
目前,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教養不平等是由男女教養水平的差異造成的。研究表明,半個世紀以來教養的性別機會均等并不能自然實現教養的性別平等。通過教材、課程的變革以及教師的培訓,無性別歧視的學校教養鼓勵男生女生體驗各種可能的人類活動,我無威脅、無暴力、非邊緣化的、不沉悶的環境中充分參與學習。解決教育中的性別鴻溝問題既不缺乏知識,也不缺乏可選擇的政策,而是缺乏承諾和卓有成效的行動。在發達國家,一項通常的選擇是提升女孩子學習數學??茖W和技術專業的比例,因為這些課程和專業對經濟增長和創新至關重要,而女性在這些方面的錢老還未開發。
族群教育公平
全世界有2000多個民族,有50%的兒童在上學以前很少使用學校所用的語言,語言、文化、宗教的多樣性,常常帶來輟學率、失學率高與學習生活適應差、學業表現不良等諸多問題。在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方面,各國國家采取了多種辦法,例如,要求學校的正式教科書當中,正確反映男女性別以及多種多樣的文化不不同民族的貢獻。文化和觀念;學校文化及其活動要反映文化和階層的多樣性;學校的培育方針,要指向不同的人種、社會階層和使用不同語言的全體學生,制定積極的進取目標并盡力幫其得以實現。
階層流動與教育公平
現代學校制度最神圣的理念是希望教育帶來學生及家庭的社會向上流動,但是很多對學生學業的國際比較研究表明,相對于學校影響,社會經濟環境是影響學業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教育不公平,弱勢兒童在低質量學校學習,將形成更大的貧困或處境不利循環圈。因此,各國政府在促進教育公平上采取各種舉措,比較普遍的做法有,加強對不同社會群體兒童的學業監測,把縮小基于族群、性別、城鄉背景帶來的學生各學科成績差異作為學校發展目標,也作為政府資助學校的依據。這是因為,各國政府清醒地知道,教育如果不給社會底層的廣大家庭帶來希望和出路,社會矛盾和動蕩隨時可能出現。
遷徙流動與教育公平
相關研究表明,流動兒童在學習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貧窮、低收入、童工現象;與社區和社會的隔離;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導致溝通困難;非法身份導致不能享受相應的服務;流動兒童健康狀況差等;社會適應不良還可能使流動兒童卷入冒險行為,如濫用金錢、無保護的性行為、違法犯罪等。通過教育的力量消除隔離、促進融合是許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挑戰?!拔拿鲗儆谒腥耍嬲男畔⑸鐣敲恳粋€人都可以融入的,發展絕不應導致兩極分化和排斥”。在教育措施上,強調教師的教學要與學生的學習、文化和動機相一致,要尊重流動學生的母語和方言;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