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新民隨筆
反向春運
曹 剛
一周后,2019年春運大幕拉開,將歷時40天。
春節搶票戰的硝煙剛起,新詞“反向春運”突然走紅,指的是年輕人將父母或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過年,節后返鄉,恰與春運大軍反向而行。
其實早在5年前,這個詞就已出現。公開報道顯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是今年春節的熱門目的地。除夕前一周,飛往這些城市的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超過40%,“四老一小”訂單顯著增長。
方向一反,好處多多。一來省力、省錢。與客運大潮背道而馳,不必再為搶票焦慮,還可能淘到“白菜價”機票,說不定比火車票還便宜。二來同樣能全家團圓,而且老人孩子假期較長,早出門、晚歸鄉,過年團聚更從容。三來也為大城市增添了人氣。于是,一些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開始嘗試全新的過年模式。
有人感慨說,應鼓勵更多人“不走尋常路”,有望徹底改變春運“一票難求”的局面。恐怕過于樂觀了。
首先,客觀條件受限。要真正融入大城市,居有定所,事業穩定……符合條件的年輕人,并不多。
其次,傳統習俗難改。過年的意義,除了辭舊迎新,還有緬懷祖先、慎終追遠。“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一句俗語,也是一種認宗尋源的文化儀式。家鄉,有兒時玩伴、鄉土鄉情,能拜年串門、促膝長談。特別是扎根故土的長者,“反向”背后或有頗多無奈。有人覺得“親人在哪,家就在哪”,不過,家和家鄉畢竟是兩個概念。
此外,與“正向”相比,“反向”只占少數。在未來可預見的幾年內,回鄉過年,仍將是“主旋律”。不管是接家人來大城市,還是陪全家外出旅游,都是一種補充方式,多一個選項,但要打破固有平衡,很難。
全國春運客流2012年首次突破30億人次,2014年創下36億的記錄,近幾年在27至29.7億間波動。數字回落,折射出我國產業轉移導致不少城市增加了本地就業。從長遠看,只有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均衡協調發展,城市集群逐漸錯位互補,才可能深層次地解決春節人口大規模遷徙帶來的社會難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