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作用,其實勝過千言萬語。父母的行為將會成為刻在孩子心中的豐碑。
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不想讓孩子欺負人,自己就不要打罵孩子;如果希望孩子講禮貌,你自己就必須講文明禮貌;如果你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guī)則,你自己就不要跳越馬路欄桿或者闖紅燈。
去德國考察,我發(fā)現(xiàn)很多城市的十字路口都豎著這樣的牌子,上面寫著:“為了孩子請不要闖紅燈!”據(jù)了解,自從有了這些牌子,亂闖紅燈的行人和車輛明顯減少。
在法國,如果有人隨地亂扔垃圾、煙頭或在沒有停車標志的地方停車,馬上會受到旁人的阻止,并且還會灌輸一套遵守社會公德為下一代作榜樣的理論。
規(guī)則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決定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zhì)。一個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就樹立規(guī)則意識。
趙先生全家是在孩子六歲的時候移民加拿大的。他發(fā)現(xiàn)外國人教育孩子并不像國內(nèi)人們認為的那樣松懈,反而十分嚴格。外國人平時對孩子多是鼓勵、肯定,盡量給他們自由行為的空間,可是如果孩子一旦違反了規(guī)則,懲罰必定是極其嚴厲的。比如,同樣是帶孩子去游樂場玩,大人一聲“我們該回家了”,他們的孩子不管玩得多高興,一定會很快收拾好跟著大人回家。而自己的孩子,叫了三四遍,卻一點反應都沒有。趙先生說:“你看吧,在商場里賴著不走要大人買東西的,多數(shù)是華人的孩子。”
教育家洛克說:
“務必接受一個毋庸置疑的真理,無論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訓,無論給孩子什么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們的行為能發(fā)生最大影響的很顯然是他周圍的同伙,是他看護人的行動的榜樣。”
肖平老師在云南師大附小的校園里,看見這樣兩種不同的爸爸:
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屢次不交作業(yè),有時還曠課。班主任把這個學生的爸爸找來,跟學生一起面對面談心。最后,孩子的爸爸表示近期每天會按時接送孩子,自己也不再打麻將了。一天中午放學后,班主任送這個學生回家,看見他爸爸正在打麻將。雖然以后這名學生不斷向老師保證按時完成作業(yè),卻始終做不到,就像他的爸爸違背自己的承諾那樣。
這個學校的另一個男孩,告訴過老師自己的發(fā)現(xiàn):爸爸總是把寫過字的廢紙放在一個空盒里攢起來。起初,他認為爸爸這樣做是“小氣”、“吝嗇”,可爸爸告訴他說,廢紙是再生紙的原料,男孩也在教室里放了一只空紙箱,箱子上寫著“環(huán)保箱”,號召同學們把廢紙放到箱子里,裝滿后就賣錢當作班費。這位爸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點滴的美德,留給孩子深刻的印象。這種榜樣的力量,終將成為孩子一生的精神財富。
成人對孩子的影響通常表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中。要孩子堅守誠信,家長首先不該失信于人。
常常收到孩子們寫給“知心姐姐”的信,訴說他們對“說話不算數(shù)的家長”的意見。
一個男孩說:“我爸說,只要我考試得100分,星期天就帶我去公園玩。我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卻說他沒有時間。”
一個女孩說:“我媽說,寫完作業(yè)就讓我出去玩。我寫完了,媽媽卻不讓我出去玩了,還讓我做練習題。”
家長們就是這樣一次次“說話不算數(shù)”,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家長失信于孩子,害處相當大
一是,這會讓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的事也可以不辦,于是從小就養(yǎng)成了“輕率”的壞習慣,長大以后就會因為“失信”而失去朋友和大家對他的信任。
二是,家長會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家長的威信從哪里來?主要基礎就是自己的言行。說話算數(shù)、說到做到的家長,會使孩子重視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從小向他們學習“有令必行”。
怎樣才能做到“說話算數(shù)”呢?
重要的是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就隨便地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您一定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不是合理、能不能兌現(xiàn)。只要是合理的、能兌現(xiàn)的,您就認真地承諾,然后一定去兌現(xiàn)。假如這個要求不合理、不可能兌現(xiàn),您一定不要答應,而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研究出可行的辦法再答應。
往期精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