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理學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1、什么是理學
理學又稱道學,它興起于北宋,尤其注重研究儒家的義理。與漢代董仲舒的儒學相比,理學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范疇,強調理欲、義利之辨,注重心性修養和道德境界,以維護綱常名教、等級制度為目標,對中國傳統社會后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2、道統說
道統說是宋明理學的理論基礎。它來源于唐代的韓愈。韓愈為了與佛教傳法系統相抗衡,提出儒家也有一個傳授“先王之道”的系統。他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從而提出恢復先王之道,重建儒學的統治地位,以與佛教、道教抗衡。
理學家一般承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濂(周敦頤)洛(程顥、程頤)關(張載)閩(朱熹)為儒學傳道的正統。
3、理學體系的構建
儒學在孔子創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但這些價值觀念的合理性,孔子并沒有進行論證。此后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雖然從不同角度對儒學進行了論證,但在宋明理學家看來,以往的這樣論證要么是“不備”(不夠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亂不清或者錯誤,如荀子與揚雄),而董氏讖緯神學化的論證更是粗淺,不值一論。
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學的形上學,他們一方面以儒家思想為骨干,同時借鑒佛教和道教有關理論成果,如接受佛教、禪宗的“觀心”、“頓悟”,道家的“太極”、陰陽。利用這些外來和傳統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時,他們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形上學本體論概念,并給予系統的論證。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倫理原則終于變成了由形上學作基礎的理論體系。
4、理學的概念
“理”是理學的基本概念。朱熹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他認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所以然之故和所當然之則”。
“氣”,指充滿空間,構成萬物的細微物質。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心”,指人的思維能力、思想、意識。理學把“心”分為“道心”和“人心”,“道心”指人的道德意識,“人心”指人的各種情欲。
“性”,主要指人性。理學把“性”看作人的道德意識的本源。程頤認為,“性即是理”,朱熹認為,“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
“知行”,“知”指道德認識,“行”指道德踐履。“知行”主要探討倫理的致知與力行,強調人要知所當然,又要行所已知。強調“知行合一”。
5、“格物致知”與“倫理綱常”
格物致知:語出秦漢之際儒家著作《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明理學家把“格物”和“致知”作為重要的為學方法和修養方法。朱熹認為,“格物”即在事事物物之上考察其理。但認為“格物”窮理的終極目的不是求得具體事物的知識,而是要通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積久用力,達到“一旦豁然貫通”,即對天理的全面體認。
倫理綱常:孔子所創儒學,已著重于倫理及為人處事之道。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綱”之說,宣揚“君臣父子夫婦之意,皆取諸陰陽之道。”宋承唐以后的五代之亂,國家重歸一統,重建倫理綱常成為鞏固統治的實際需要,因而也成為理學的主要內容。朱熹著重闡發了理學的綱常說。他從“理在事先”的命題出發,論證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都和季節有春夏秋冬一樣,是“天理使之如此”。天理“張之為三綱,紀之為五常”。“亙古亙今不可易”。他依據“理一分殊”的理論,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各有其道,但又同是一理,即如何統治和接受統治之理,強調“事親須是孝”“事君須是忠”,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如果不合或違反其道,便是由于“人欲”的蒙蔽,須要“克欲”“窮理”,只有“革盡人欲”,才能“復盡天理”。朱熹把《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綱目,企圖在“理”的名義下,勸誘人們通過“滅人欲”的自我修養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周密的倫理化社會秩序。
中國傳統學術研究,把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當作整個民族發展的知識源泉,全部學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論證傳統社會秩序的合理性。這種學術研究,不是以實踐為本位,不是以現實為本位,不是以民眾為本位,而是以典籍為本位,以傳統為本位,以君主為本位,這種研究,不僅僅不能推動社會進步,反而阻礙了社會發展。
參考資料
理學起于北宋,是儒學發展的新階段,達到了當時理論思維的最高水平。北宋中期,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同時而出,吸納了道家和佛學的一些思想資料而歸本于孔孟,建立了理學,到南宋初期,理學獨盛,朱熹綜合了周漲、二程之說,到南宋后期,逐漸取得了主導地位。
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它延續時間長,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漫長歷程,其理論形態十分系統完善。它吸收了唐宋以前各種主流思想文化的精華,代表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同時其歷史影響大,對整個中國古代后期的政治、經濟及思想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理學是中國中古以后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它既是先秦、漢唐儒家思想的延續和發展,也是對外來異質思想文化選擇、淘汰、吸收、整合的結果。理學不僅是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主流思想,而且影響力延續至近現代,成為當代新儒學的直接的前身。
理學的誕生及其衍變,使中國本土哲學及先秦之后發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股時代思潮,也是對我們現代中國人影響最巨大的那部分傳統思想文化。
理學體現了歷史的脈搏,時代的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成功地回應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挑戰,并化解了各方面的沖突。具體表現為:
其一,價值理想的挑戰。唐末藩鎮割據,黃巢起義,以及五代十國的長期混戰,造成社會動蕩,道德淪喪。二程朱熹所建構的“飲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道德形上學的思想,切實化解了這一挑戰。
其二,外來文明的挑戰。自漢以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儒教受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的挑戰。理學是儒、釋、道三教的文化整合更加完善起來,此后三教沖突就不如唐和宋初激烈了。
其三,理論形態轉型的挑戰。宋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三大發明的完善,醞釀著理論形態的轉型,使這個轉變受到傳統經學的挑戰。理學掃除《五經》為至人之言的種種光環和權威,實現了思想解放。出現了中國思想史上罕見的各家異說,學派眾多的繁榮格局。
理學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整體體現,如求理精神、主體精神、憂患精神、理性精神、求實精神、道德精神、開放精神等。
理學的社會實踐作用:
(1)為歷代封建帝之所吹捧,成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
(2)其客觀唯心主義天理觀,形成了從“理”出發和以“理”剪裁客觀事物的理學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3)其所宣揚的封建禮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為勞動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鎖。
(4)“存天理,滅人欲”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對人民實行政治專制和文化專制制造根據。
從明中葉開始,我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產生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要有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物質條件,而且要有民主政治。理學在思想上鼓吹蒙昧主義,政治上鼓吹專制,所以封建社會末期,理學實質上成為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直到近代仍然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 ----------------------------- 理學全解理學的產生源于佛教對于傳統儒家思想的沖擊,可以簡單的將理學看作是儒家對于佛教思想的回應和自我改造。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道家對于儒家的影響是一直存在的,魏晉時期常用道家思想詮釋儒家經典。在佛教傳入中土千年之后,理學終于破土而出,它將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融會貫通,終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體系,并主宰了之后將近千年的中國文化。以下根據曹伯韓所著的《國學常識》之理學部分簡略概括一下宋明理學(廣義包括心學,部分清代學術)的大致發展脈絡,主要介紹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人,世稱濂溪先生,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是理學的開山祖師爺。他根據道家經典中的《太極先天圖》來解釋易經,形成了獨特的宇宙生成理論,即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其人生哲學是“主靜,立人極”,主張“無思,無欲”的修養方法。
邵雍,字堯夫,卒謚康節,著有《皇極經世書》、《觀物篇》、《伊川擊壤集》、《漁樵問答》等,以象數之學著稱。他的學說分三部分,先天學,經世論和性說,康節主性善。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世稱橫渠先生,著有《正蒙》(包括《東銘》,《西銘》)、《經學理窟》及《易說》。橫渠學說包括,1,認為太虛一元之氣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由它而生,萬物死滅時又散為太虛。2,性說和天人合一說,《西銘》之中有對天人合一說的闡釋。橫渠最著名的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應該是士大夫的最佳寫照。
河南的二程兄弟是真正讓理學確定成立的人物,二人的著作后人編為《二程遺書》,盡管如此,兄弟倆的思想其實還是有差別的。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年長程頤一歲。明道先生學說的要點有,1,對于“性”和“仁”的解釋,認為萬物由氣而生,有生就有性,氣即性,元氣靜的一面看是性,動的一面看是仁,而仁者與天地萬物化為一體,學者需識得此理,心存虔敬。2,確立了理或者說天理在道學上的地位,理是宇宙萬物的普遍法則。3,分別了人心和道心,道心是人的本性,道是天理,為人欲所蒙蔽時,就忘了天理。
程頤,曾居伊水上,世稱伊川先生。伊川學說的要點有,1,理氣二元論的宇宙觀,陰陽是氣,屬形而下者,所以陰陽是道,即理,屬形而上者。2,格物致知說,但承認生而知之的先驗認識。3,知行合一說,以知為主,與王陽明的以行為主不一樣。3,性即理說,性即理所以叫理性,理性無不善,但氣有清濁,所以人有賢愚之不齊。因氣有清濁,故窮理的功夫不可少,窮理就是格物,格物即致知,所致的知即人心中固有之知。4,居敬說,涵養需用敬,敬是主一無適的意思,即心思專一。
二程之后,有弟子,如謝良佐、楊時、呂大臨、胡宏、李侗、張栻(南軒)頗為著名。
朱熹,字晦庵,徵州婺源人,集宋學之大成,曾授業于二程的弟子李侗和楊時。朱熹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四書集注》、《詩集傳》、《易本義》、《小學》、《近思錄》、《通鑒綱目》、《河南程氏遺書》,其理學思想體現在后人編撰的《朱子語類》、《朱子語錄》、《朱子文集》、《朱子書節要》中。朱子學說的大致特點有,1,理氣二元論,其理論融合康節之數,橫渠之氣,程氏兄弟的形上形下論以及理氣,所以謂集宋學之大成。有形有象者是器,即形而下者,器之理是道,即形而上者。理一分殊,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和和最高標準,但是這個太極又包含在每一具體而微的事物之中,猶如月印萬川,隨處可見。理是生物之本,氣是生物之具,氣是生物之具。人物之生,并稟此理,然后有性,比稟此氣,然后有形。2,理在氣先說,朱子說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有點類似柏拉圖的理念說?3,理全氣偏說,理是整全的,但具體事物所稟之氣,往往偏而不全。人物之性,即所稟之理無不善,但人物之氣有清有濁,有偏有正,有通有塞。得氣之正且通者,偏且塞者為物。圣人稟清明之氣,愚人稟混濁之氣。心之理即性,理與氣合方有心之靈明,心又包含情與才,情是心之動,才是心之力。情之流而至于濫者為欲。性是天理即道心,欲是人欲即人心,由此推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修養論。4,格物致知說,格物致知即是窮理,窮理之要必在讀書。要能窮究各種事物之理,才能使吾心中之知明朗化。朱子又強調居敬,長存敬在這里則人欲自然來不得。三代之治完全合乎天理,但漢唐之治則出于人欲之私為多。朱子的思想大約在心物二元論和唯心論之間徘徊。
陸象山,名九淵,字子靜,今存《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十于歲時即說過“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認為窮理不必向事物上去探求,只需明白本心的善,所謂格物只是盡心,做學問只是去除本心的物欲之蔽而恢復其本體。象山之學在主觀唯心論上走得很遠,認定宇宙萬物都在自己的心中。他注重思而不注重學,曾說“六經皆我注腳”。象山和朱子曾有著名的“鵝湖之會”,但意見多有不合。兩人在為學的程序上大有分歧,朱子主張首先博覽通觀之后歸約,而象山認為應先發現本心而后博覽。朱子斥象山太簡略空疏,象山責朱子支離瑣碎。
承繼象山學說的有他的門人,楊簡,號慈湖,著有《已易啟蔽》,他的唯心論似乎比象山更為徹底,他不承認有道/器或者形而上/下的分別,說“天地我之天地,變化我之變化,非他物也”。混入了佛教思想,一切皆隨意念轉。
楊氏之后還有袁燮,舒璘等,不及楊氏重要。
此外,還有反對理學的浙東學派,主張經世濟用的實學,又分三派,1,金華派呂祖謙,研究偏重史學。2,永嘉派,出于陳博良而葉適繼之。葉適,永嘉人號水心,著有《水心文集》,長于批評古今學術,對于古書正偽和道統之辯,多有考論。3,永康派,出于陳亮,字同甫,號龍川,永康人,他說“為治之道,三代不必盡合天理,漢唐不必盡是人欲”,朱子斥之為“義利雙行,王霸并用”之說。
宋末至明初還是朱學占有絕對優勢,繼續朱學的有晦庵門人蔡元定、蔡沈、黃干、陳淳等,還有私淑朱學的魏了翁和真德秀,元代理學家許衡、劉因、趙復、吳澄屬于程朱理學,趙偕、鄭玉是屬于象山學派的。
明代理學,在王陽明之前有河東,崇仁,白沙等學派。河東的代表人物是薛瑄(號敬軒),崇仁的代表人物是吳與弼(號康齋)及其弟子胡居仁(號敬齋),他們都屬于程朱一派。白沙的代表人物是陳獻章(新會白沙里人,代表作是《白沙子集》)及其弟子湛若水(號甘泉),他們的思想屬于象山一派。
王陽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曾筑書屋與陽明洞講學,被稱為陽明先生,著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一至三卷的《傳習錄》系門人所記,為其哲學思想的結晶所在。陽明學說的要點有,1,心即理說,這是繼承了象山的主張,他說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所以反對在心外“即物窮理”。2,知行合一說,他說“求理與吾心,是圣門知行合一教”。又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3,致良知說,他說,“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以由分也”。又說“天地無人之良知,不可以為天地矣”。陽明所說的“良知”,一方面是先驗的知識,一方面是宇宙的本體。陽明的哲學可以粗略的認為是唯心一元論,比如他曾對一看花人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與王陽明同時代的有羅整庵(名欽順),著有《困學記》,整庵主張氣一元論,可惜沒有加以充分發揮。
陽明后學后分為左右兩派,右派以王龍溪(名畿)為代表,公然主張佛教禪宗的思想,主張無念無知,達到生死輪回的解脫,又認識儒釋老三教可以貫通,儒家排斥異端為不合理。左派以王心齋(名艮,泰州人)為代表,以已心為使天下國家方正的格式,心正則天下國家亦正。他的門徒顏山農,何心隱頗有游俠風。左派王學之空想浪漫至李贄(字卓吾)達到頂點,他反對儒者,斥名教害人,又說是非本無一定,被人們指責為罪人,著作被焚,本人也被殺害。
此外,明末東林黨人高攀龍,顧憲成等也研究理學,講究靜坐,對王學多有批評。又有劉宗周,字起東,號念臺,講學蕺山書院。
清初學術界有所謂程朱和陸王之爭,有死守程朱之學的陸世儀,陸稼書;雖屬程朱派而另有建樹的顧亭林,王船山;有屬陸王派但有所修正的孫奇逢,李二曲,黃梨洲。
顧亭林名炎武,字寧人,江蘇昆山人,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經學即理學”等名言。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農,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湘西之石船山,著作有七十余種之多,如《讀通鑒論》、《宋論》等。他的哲學推崇橫渠、晦庵而反對陽明,認為先有器而后有道,又說有無不過是聚散顯隱的變化而太虛不變。船山的思想對于克服佛家思想有作用。
孫奇逢因為要補王學的漏洞,因此生平著述大多是文獻考證和資料記載,傾向實用主義,李二曲亦類似。
黃梨洲名宗羲字太沖,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等。明夷待訪錄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尤其值得關注。
上述顧、王、黃等還只是對陸王學說的批評,后來到了顏習齋、李恕谷以及戴東原時竟然連程朱學說也一起批判。尤其顏李學派竟將漢學的考據和宋明的性理一概加以否定,實在大膽之極。
顏習齋名元,生平很少離開鄉村,反對著書,生平著作只有《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皆短小。主張習事見理。
習齋弟子李恕谷名塨字剛主,強調理在事中。因顏習齋主張實行古代制度,李塨于是從事考古而使顏李學派的實踐精神減弱。
戴東原名震,其著作將義理之學者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考據學的大師。戴震的宇宙觀認為形而上即形以前,陰陽之未成形質者叫做道,已成形質者叫做器,有質可見者屬于形而下,五行之氣則屬形而上,因此反對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戴震的倫理學主張感覺論的道德起源論,認為人類求生存的欲望正是道德起源的基礎,因此反對宋儒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他說“理者存乎欲者也,欲之失為私”,“君子亦無私而已矣,不貴無欲”,由此可見,自戴震起,君子的標準似乎也降低了一級。
總之,宋明理學包括心學在千年的歷史中是多有流變,名家輩出。中國思想史絕對不是想象中的波瀾不驚,一脈相承啊!宋明理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理學一名始稱于南宋,朱子曾說“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說“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 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干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后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 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六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的主要根據和討論的問題都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緊密相關。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 1、宋明理學釋名 宋明理學,是指宋元明時期形成并發展的一種別具特色和風格的哲學思維體系,是傳統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也是傳統社會中儒、釋、道三家思想長期對立融合的產物。它以儒學的倫理道德本位為基本的原則,又吸收了佛道的思維方式和思辯方法,(如朱熹“一旦豁然貫通”的工夫脫胎于禪宗的頓悟,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是禪宗“自心即佛”“本心生萬種法”影響的結果;王守仁“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的命題,則是天臺宗湛然“無情有性”說的直接繼承。)來彌補儒家思想的理論缺陷,重新建構了儒家學術思想的理論體系,使傳統儒學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完善,成為一種哲學化了的儒學。 關于宋明時期的儒學,向來有幾種不同的稱呼,有“理學”、“道學”之稱,又有“心學”之流派名。后世又籠統稱之為“宋學”或直稱“性理學”(明成祖編《性理大全》)。近世又稱之為“新儒學”,大概與“原始儒學“對稱。 2、宋明理學發展中的重要人物北宋是理學的初建時期。宋初三先生,是理學的先驅者: 北宋仁宗時期社會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現了高潮,理學應運而起。北宋理學的先驅者是被歐陽修稱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yuan4,安定先生)、孫復、石介。他們提出了或涉及到一些理學的基本范疇。 北宋理學進一步發展,并逐步形成了幾個重要的流派,促使理學走向成熟。 北宋理學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即后人所稱的“北宋五子”。一是周敦頤,他創立的學派稱之為“濂學”。二是張載為代表的“關學”,三是邵雍,他的性命之學對心學一派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他的兩位代表人物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的學派稱為“洛學”。其中,周敦頤和張載可謂是理學的真正奠基人。周敦頤: 世稱濂溪先生,其主要著作有《太極圖易說》和《易通》。 張載: 張載的哲學博大精深,幾乎包含了對所有哲學問題的獨到見解。在他的道德論和認識論部分中,張載對理學的貢獻之一,就是區分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并提出了“立天理”,“滅人欲”的命題,這對后來的理學思想發展影響很大。 而程顥、程頤的“洛學”,則標志著理學體系的形成。從一個歷史時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來看,“洛學”已經具備了理學的典型形態(侯著127頁)。二程也是理學兩大流派——道說一派的奠基者。南宋時期是理學發展的一個高峰,不但著名的理學家人才輩出,而且出現了象朱熹、張栻(shi1)、呂祖謙、陸九淵那樣十分重要的理學家。理學的許多重要派別,也形成于此時,并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辯難,得到了發展。理學的范疇、命題逐步確定下來,其涵義走向深刻和精密。(侯著221頁)其中朱熹是集道學之大成者,其學說被稱為“閩學”或“朱子學”。 而陸九淵則是心學一派的創立者。心本體論是心學的主要特征。陸象山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與李宰(二)》,《陸九淵集》卷十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萬物皆備于我。” 南宋后期,理學的發展出現了朱、陸合流的趨向。南宋滅亡,理學北傳,元代出現一大批理學大儒。理學又成為元人的統治思想。 明代理學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心學一派之集大成者王陽明。 陽明心學既是對陸象山心學的繼承和發揚,同時也可看作是對于朱陸學說的綜合。 3、宋明理學的特點 我們可以通過下列三個特點,對宋明理學有一總體上的認識和把握。 (1)宋明理學是哲學化的儒學 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哲學化。 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儒學在哲學形而上的層面上,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儒學在孔子創立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和教條,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與天道”,所以,如何從哲學本體論上論證儒家思想的正當性與必然性,成為儒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宋代的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學的形上學,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用來構筑哲學形上學的因素,例如被稱為“五經之首”而最具形上學性質的《周易》,《孟子》與《中庸》中關于“性”與“天”的內容等。利用這些外來的和傳統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時,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形上學的本體論概念,并給予系統的哲學論證,如周敦頤的“無極”、邵雍的“太極”、張載的“太虛”、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蘇的“道”、陸象山和王陽明的“心”等。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于變成由哲學形上學作基礎的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2)宋明理學是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宋明理學作為哲學思潮或者作為儒學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于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與“所當然”的道理。這里,宋明理學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復圣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宋明理學的義理,重點并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儒學元典相比,宋明理學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于哲學的表達。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無論是理學哲學各種各樣的本體論、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3)宋明理學是佛道化的儒學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宋明理學的佛道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上學,建構儒學的倫理道德的形上學;其二是借鑒佛道二教的傳教譜系,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學的“道統”;其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北宋初胡瑗、孫復、石介,稱為“理學三先生”。然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即物而窮理”。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斷言心之“靈明”為宇宙萬物的根源。為學主“明體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張載提出的氣一元論,與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顏元等,對程朱、陸王皆持反對態度。至戴震著《孟子字義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殺人”,則更給予了“理學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于南宋,朱子曾說“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說“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干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后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六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的主要根據和討論的問題都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緊密相關。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由于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是理學,人們習慣上多以“宋明理學”的概念來稱呼這一時期的哲學。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后,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后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在時間上,這場儒學運動持續到明清之際,影響直至當代;在空間上,這場儒學運動不限于儒學的故鄉,還牽涉到受儒學影響的東亞諸國,以至于在這些國家,所謂的儒學主要就是理學(或稱性理學);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辟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后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 我們研究理學哲學智慧,不僅在于了解它對回應與解決當時社會與文化問題作了怎樣的解答,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對其的分析來幫助我們思索一些諸如“什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確回應外來文化”、“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等對當代仍至為重要的哲學問題。從新樹立國人的信仰,正是理學智慧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