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肘關節鏡在臨床工作當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追溯歷史,Burman醫生于1931年最早描述了關于肘關節鏡的尸體研究。50年后,1985年,Andrews和Carson醫生描述了平臥位肘關節鏡手術的解剖和相關入路。在1989年,Poehling和他的同事描述了俯臥位關節鏡手術的方法。目前肘關節鏡的適應癥在不斷擴大。肘關節鏡逐漸成為安全和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肘關節鏡較膝、肩關節鏡有更大的手術風險和技術挑戰。由于肘關節周圍組織解剖結構的復雜性,手術醫生在進行手術操作入路的建立時,必須熟悉肘關節的正常解剖關系,特別是神經血管的走形及結構。
在進行肘關節鏡前必須了解重要的解剖體表標志:肱骨內、外髁;尺骨鷹嘴;橈骨小頭。手術前需觸及這些體表標志,并進行標記(圖一)。軟點-肘肌三角:由肱骨外髁、橈骨小頭和鷹嘴圍成的三角區域的中心點。軟點被用作肘關節鏡前注射鹽水充盈關節或直接的外側入路。正中、橈、尺神經和肱動脈是肘關節周圍主要的神經血管(圖二)。
肘關節鏡的適應癥包括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診斷性疾病的適應征包括:化膿性、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以及關節內骨折。治療性疾病的適應征包括:關節內游離體取出、滑膜清理、關節松解、剝脫性骨軟骨炎的治療、網球肘的治療、鷹嘴窩炎以及骨折的關節鏡下輔助治療。對于外傷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肘關節畸形,都是肘關節鏡的禁忌癥;神經移位患者需要在手術中將相關神經解剖確認。
肘關節鏡手術目前通常采用全麻或臂從麻醉,30°,4.0或2.7MM的關節鏡均可進行手術操作。肘關節鏡的手術體位可采用:
①仰臥位:Andrews于1985年首先提出,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應用牽引架牽引上肢。此種體位的優勢在于:體位擺放簡單,麻醉醫生觀察患者方便,符合正常的解剖關系,轉位切開手術較為方便。缺點在于:肘關節后側操作困難,需要另外的牽引裝置。②俯臥位:Poehling于1989年首先提出,非手術側需要放置軟墊保護,術側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圖三和圖四),置于手術床外側,術側肢體下放置圓枕或折疊的手術單。優點在于:肘關節后側操作方便,無須牽引,肘關節術中操作可以自由伸屈活動。缺點:麻醉氣道觀察困難,缺點:轉位切開手術較為困難,如需進行肘關節前側切開手術操作需改變體位,二次消毒鋪單。③側臥位:O’Driscoll和Morrey于1993年首先提出,患者側臥,腋下放置圓枕,放置止血帶,肘關節屈曲內旋90°,術側肢體放置在支架上,肘關節屈曲90°(圖五),優點:麻醉氣道觀察方便,肘關節后側操作簡便。缺點:需要支架,轉位切開手術較為困難。
肘關節鏡入路:
前側入路:
近端前外側入路(圖六),Field和一些作者描述了近端前外側入路位于肱骨外側髁近端和前側各2CM處,通過此入路可觀察到:滑車,冠狀突。前外側入路遠離橈神經,較為安全。
近端前內側入路(圖七):位于內髁前側和近端2CM,內側肌間隔前側,減小損傷尺神經的風險。此入路可以觀察肘關節內側。
后側入路:
后正中入路(圖八):入路位于尺骨鷹嘴近端3CM處,距離尺神經25MM。
外側入路(軟點):由肱骨外髁、橈骨小頭和鷹嘴圍成的三角區域的中心點。
肘關節鏡適應癥:
1.游離體:肘關節內游離體常見病因是剝脫性骨軟骨炎(OCD)、骨軟骨損傷、滑膜軟骨瘤病、退變性關節炎及創傷性關節炎等。剝脫性骨軟骨炎產生的游離體通常于橈骨小頭附近,骨軟骨損傷產生的游離體常于損傷處附近,滑膜軟骨瘤病的游離體則一般位于前間室。處理位于前間室的游離體。關節鏡常放置在近端內側入路,前外側入路作為工作通道,壓力監測或流出通道置于后外側入路;位于肘關節后側的游離體,關節鏡一般放置于后外側人路,后正中人路作為工作通道,壓力監測或流出通道位于前外側入路。對于較大的游離體取出,常需要擴大入路,從關節內側取出相對安全。以避免擴大入路時傷及橈神經,最好在完成所有關節內檢查及操作后再行取出,以避免灌注液流失或液體滲入周圍軟組織內。
2.剝脫性骨軟骨炎(OCD):肘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好發于青年人,特別是投擲運動員或體操運動員。以肱骨小頭最為常見,可能與反復的肱骨骨骺微損傷影響局部血流供應有關。臨床表現為關節外側的鈍痛及肘關節活動范圍減小,尤其是伸肘活動受限,部分患者有關節彈響或交鎖。青少年肱骨小頭OCD一般采用保守治療,手術指征是保守治療無效或疾病有進展,包括:(1)X線片上出現有癥狀的游離體;(2)X線片上沒有游離體,但存在肘關節疼痛和交鎖感;(3)肘關節有疼痛,X線片顯示骨壞死。關節鏡下可對剝脫軟骨行清除及微創軟骨成型術,固定肱骨小頭上松動的骨軟骨碎片與切除相比未顯示出更良好的效果,術中應該徹底檢查關節腔,尤其是外側間室,對肱頭小頭前方檢查可通過中外側入路,須常規從后外側入路徹底檢查肱骨小頭后方。
3. 肱骨外上髁炎:鏡下治療肱骨外上髁炎(也稱網球肘)是肘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指證是經過正規保守治療仍長期疼痛或肘關節功能受限的患者,多數專家認為癥狀至少持續6個月才考慮手術治療。相對于開放手術,肘關節鏡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具有優勢,因為鏡下手術可以保留伸肌腱的共同止點,且可以徹底檢查關節腔,處理合并的滑膜炎或關節囊損傷。鏡下手術時,近端內側入路可用于放置關節鏡;近端外側入路做為工作通道。術中徹底清除橈側短伸肌在肱骨外上髁的止點至關重要,通過對橈側短伸肌在外上髁的止點處進行磨鉆或去除骨皮質可增加療效。對橈側短伸肌肌腱的清除不應超過橈骨小頭以避免醫源性的關節不穩。
4.肘關節強直:肘關節強直的關節鏡治療要求術者具備豐富的肘關節鏡經驗及肘關節解剖知識。引起肘關節強直的病因可分為關節內及關節外因素。關節內因素包括關節內創傷、游離體、滑膜炎及關節內異物;關節外因素包括關節囊攣縮、側副韌帶損傷及粘連、伸屈肌肉攣縮、異位骨化、皮膚瘢痕攣縮等;全身因素如腦外傷、腦癱、神經功能紊亂等也可引起肘關節強直。鏡下治療肘關節強直僅適用于關節內病變、關節囊攣縮、側副韌帶損傷攣縮、伸肌粘連攣縮的病例。鏡下手術的主要指征是肘關節達屈曲30°以上,保守治療無效,功能受限的患者。禁忌證是有肘關節手術史,改變了神經血管的解剖位置,相對禁忌證是有限的關節鏡經驗。鏡下松解肘關節時經常運用近端內側入路及近端外側入路,首先切除約1 cm左右的關節囊前部以暴露肱肌,所有操作必須保持在肱肌附近,且不可穿透肘部肌肉,避免進一步深入傷及正中神經、橈神經及肱動脈。0’Driscoll等推薦通過剝離骨膜來松解前關節囊,認為關節攣縮會改變肘部解剖結構,骨間背側神經(PIN)極易受到損傷。接著清理內外側溝及后間室時,清除鷹嘴窩內的纖維疤痕及骨贅。在外側關節囊切除時應該保持在橈肱關節的近端,以避免損傷被瘢痕或肥厚關節囊包裹的骨間背側神經。清理內側間溝時必須使用末端封閉的刨削器,刨削刀頭開口或切割面朝向關節內,以避免損傷尺神經。
5.肘關節內外側韌帶損傷:對于肘關節內外側韌帶損傷引起的肘關節不穩,目前可以采取韌帶修復或重建的方法。有的學者采用鏡下重建韌帶的方法也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關節鏡及其手術器械的發展使肘關節鏡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并已經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本人在積水潭醫院運動損傷科的進修學習期間,通過觀摩和學習,并與肘關節鏡專家魯誼教授請教,交流,對于肘關節鏡的最新治療進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回到本院后,希望在院領導的支持和科主任的帶領將小關節的關節鏡技術進一步發展,使我院的運動醫學專業得到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