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中國古代的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中國東北地區(qū),作為少數民族中強大的一個分支,有著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可是自明代以來,契丹人就集體失蹤了,那么這是為什么呢?他們又經歷了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契丹是一個生存在北方草原上的彪悍民族,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zhàn),所建立的大遼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xù)了200多年,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的半壁江山。據《魏書》中記載,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最早分8個部落,部落首領每三年推舉一位盟主作為頭領。
唐太宗時期,契丹首領窟哥率領部族向唐朝稱臣,唐朝在契丹所在區(qū)域設置了松漠都督府,并把這一區(qū)域分為10個洲管轄,封窟哥為都督,賜姓李。契丹定期向唐政府繳納貢品,并從朝廷得到所需的日用品、兵器等。但是令人驚異的是,自明代以來契丹人卻銷聲匿跡了,時至今日,在中國56個民族當中,卻沒有當年契丹的影子。契丹國消失之后,那么契丹作為一個民族,幾百萬的人口到哪里去了呢?對此,史學家推測有四種可能:
第一,居住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祖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了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科爾曼地區(qū),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時散落到了全國各地。
第四,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的遼朝后,曾下令清除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殺戮就持續(xù)了一個月之久。
契丹民族消失的同時,契丹文字也隨之消失,幾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上被發(fā)現,既墓志銘。這不得不引起史學家們的種種疑問,契丹文化為何會戛然而止,對此也有兩種推測:
一是從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短短300多年間,中國出現了遼、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政權,由于朝代更迭也導致了整個民族的地位和文化都發(fā)生了轉換,很有可能契丹文化此時遭到舍棄。
二是金朝建立時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漢字和契丹字。
當女真文字參照漢字創(chuàng)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廢止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傳。中華民族是華夏大地上諸多民族經歷了幾千年融合而成的,在這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契丹民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而對于其消失的原因,歷史競沒有一點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