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余氏總轄公支下真字六房合修宗譜序

余氏總轄公支下真字六房合修宗譜序

姓名是個人的標志,家庭是國家的細胞,宗族是民族的基石,族譜是國史的依據。祭祀祖宗、孝敬父母,撫養子女,尊長愛幼,建構并維護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規、國法是社會安定的兩大法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國家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礎。其中,優良傳統教育則是民族精髓傳承之所賴,是民族魂之所在。

新中國十年文化浩劫致使傳統文明斷層,視忠孝為封建,家族為宗派,修譜為復辟,弄得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信仰缺失,道德淪喪。改革開放挽狂瀾于既倒,救百廢而俱興。纂修族譜是繼承傳統,復興國學,搶救文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運動中,余氏頂著文革余風,冒著政治風險,率先積極纂修族譜。早在七十年代與八十年代之交,我三合堂即籌劃修譜,但由于左傾路線的干擾,直到一九八七年夏合興堂譜《余氏家史》才得以付梓面世。今天,我們重修余氏族譜,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高質、高效、高速地傳承余氏文化,傳播余氏信息,增強傳統美德,使余氏更好地融進人類歷史大潮之中,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一、余姓源流述略

我國姓氏之多乃世界之最,僅明朝洪武年間戶部黃冊所載就有1968姓,經過六百三十余年的繁衍分化,再加外國移民、通婚等因素,姓氏大增,約在兩千以上。我余姓榜列前五十一位,是通國大姓之一。按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約六百五十六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五點五我余姓的形成與發展,源遠流長,幾與人類的誕生同步,按照傳說可上溯到三皇五帝,而根據有案能稽的文字記載,亦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有關華夏余氏,眾說紛紜,擇其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一)余氏出自姬姓。清王相撰《百家姓考略》光緒刻本載,余姓始祖出自黃帝之子玄囂,又三世至棄,掌后稷之官,功封侯。五世孫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無余;為無余王,余氏即由此始。自六世至文王昌、武王發、成王誦,封同母弟叔虞于晉,其子燮xiè)封為晉侯再傳至晉哀公。后三十四世,春秋時期有苗裔曰由余,目睹晉國朝政紊亂,遂遠走西戎,而后入秦,輔佐秦穆公,稱霸西戎,其后裔遂正式以名為姓,得姓余。

(二)余氏出自姒姓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所載,相傳夏禹之后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姓姒,小兒子罕,封姓為余,其后代相傳為余氏。禹妻是紹興涂山之女,禹封小兒子姓余,有紀念妻子之意。此說與一說同源,只是余姓之出較早,較直接。

(三)余氏系鐵木復姓所改。此說認余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后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據《姓氏考略》載:云南鎮雄縣余姓,系鐵木復姓所改。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及其五個兒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蕩,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辫F穆氏五兄弟逃脫后,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后決定改為余氏?!坝唷北冉鹱?/span>少一橫,又“水中有魚”的魚字諧音,取其雙關

(四)余氏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后。據《國語》載,“潞、洛、泉、余、滿五姓,皆赤狄隗姓?!?/span>

(五)余氏源于地名。據《漢陽厥碑》記載:“褒斜作褒余。”是秦、漢之際古蜀國各族部落的集聚地之一。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此說似指少數民族余姓

1、傈僳族以魚為圖騰的挖饒時氏族,漢姓為余。

2、羌族余約志房名,后改為余。

3、四川、甘肅一帶白馬藏族之嚴茹氏,熱則氏、陪茹氏等漢姓為余。

4、錫伯族余木爾其氏漢姓為余。

5、此外,如苗、彝、布依、滿、土家、白、保安等民族均有余姓。

另有余、佘一脈的說法。東晉明帝時,因余姓忌諱,于太寧元年(323年)奉命敕改為佘。直至唐代,國寧監余泳上唐肅宗,才于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準予復姓為余。

據現有史料分析,由余得姓的血緣始祖之說學術爭議較小,比較接近真實,也為全國大多數余氏譜堂所認可。《風俗通》載,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禮部尚書余奭向真宗進《呈譜表》說: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以伐戎之策《兵法六篇》獻秦穆公。“秦穆公則用由余之謀,伐戎王,益國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今安徽歙縣)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又據較《風俗通》更為詳實的《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載,春秋時的秦國,建都于雍(今陜西省翔東南),因此一般都認為余氏發源陜、甘一帶,而由余的后裔也繁衍于這一帶。秦漢以后,余氏后裔開始東遷至青、豫、兗等州。西漢時,余氏后裔遷居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東漢順帝元年(136年),居下邳郡的由余后裔余珠杰官拜平虜將軍,并被加封東騎將軍,發為下邳的旺族世家。因余珠杰佐漢有功,其裔孫余禎被封為新安侯蕃衍于歙州新安,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漢朝以后,余禎的部分后裔遷蜀瓘口峨眉州(今四川省峨眉山市)。三國時,余氏后裔遷徙江浙,散播今浙江省臨安、余杭、德清一帶,形成一支強大的郡望“吳興”余。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是新安郡(今浙江省淳安以西,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一帶的望族。所以,余氏有:“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之說。因此,余姓有聯曰:“下邳家聲遠,新安世澤長,可見由余是絕大多數余氏得姓始祖較為可信。西晉“永嘉之亂”后,由于中原戰亂,衣冠士族,舉南遷。一部余姓族人進入鄂、湘、粵、閩、浙等地。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壯大起來,并逐漸在東南部一帶形成大姓望族。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

正本清源,我們可以疏導出這樣一條主流:余姓起源于上古黃帝之子帝嚳,當時人世尚無姓氏,雖未以“余”字明確我姓,但一脈下傳,是為遠祖。傳至中古時,夏代開國之君大禹,其幼子名“罕”,罕的封地在塗山,因“塗”字中有“余、水、土”,因此以余為姓,依山傍水,卜地筑居,余姓肇始。繼而周之叔虞,春秋之由余,余姓大定,是為始祖;繼而下古時,漢之欽公,南北朝之良公,唐之戭(音yǎn公,宋之伯倫公,是為近世祖;繼而總轄公,生子六,開我六房之源,是為當代祖。我余氏發源于陜西,逐步東漸,繁衍于中原大地。此后,九州遷徙,四海分流。如今,遍及中國,布散海外,成為中華大姓旺族之一。

二、六合堂始祖總轄公行狀

總轄諱四十,系伯之子,世居饒州,宋理宗時官總轄,專司捕盜。轄公生性剛毅忠貞,相貌莊肅英武,身材魁偉壯實,實為一奇男子。不幸其時蒙元入主中原,宋室南遷,轄公起兵抗元。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與元宣武將軍管軍總管齊秉節戰于黃州,因孤軍作戰,援兵不至,糧草斷絕,戰敗陣亡。總轄為宋室盡忠而遇難,為抵御外族入侵而殉國,成為千秋景仰的民族英雄。時有子六人: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為逃避元軍殺,負父親骨骸,溯長江萬里水,跋大別千重山,遠徙深山隱居,將父骸安葬在上清羊角河余河虎形山今岳西縣來榜鎮三河坪余家宕)后兄弟六人真六公守墓外,其余五人家宕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遷,各奔東西立家創業。真一公葬今岳西西河,子孫遷至湖北接壤的羅源山西定居,后裔發展到湖北羅田、大冶一帶;真二公居潛山槎水地區;真三公居霍山縣;真四公居今潛山縣城南;真五公移居太湖縣北后鄉銀河兩岸。分遷后,余氏后裔以四十為遷潛始祖,真諸兄弟為一世祖,各自篡修宗譜。由是蘗枝誅茅,繩相繼,瓜瓞綿延,蔚為盛,迄今近三十世矣!

關于總轄公身世和生卒年,明清譜、民國譜和八七年《大晟譜》各譜記載不一,意見相左問題,有必要在這里澄清一下。

首先,總轄公身世有兩種說法:一說總轄公是伯倫公子,諱四十,系宋末元初人,官總轄時約50歲,其生年應在1227年左右,(南宋寧、理二宗之際),生子六,為抗擊外族入侵而殉職;一說總轄公是西夏唐兀人沙剌臧卜之長子,[次子是谷忠公,三子為忠宣公(即余闕)]亦諱四十,生于1303年,系元末明初人,官總轄,生子三,壽終鄉里。從相同點來看他倆純是一個人,因為無論如何也不會巧合到兩個人的姓名、官名及后裔(除子嗣外)完全相同。然而,他倆不同點卻又有云泥之別。一個是漢人,生于約公元1227年左右,卒于宋元之際的1277年,子嗣六人;一個是少數民族唐兀人,生于1303年左右,卒于元明之際的1358年,子嗣三人。民族不同,以較準確的卒年算,兩者相差了81年,而下代的分布又有同有異。根據《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二)齊秉節傳》載:十四年元至元13年,即1277年),(元世祖)(齊秉節)宣武將軍、管軍總管。時黃州復叛(指總轄公率部收復黃州),令秉節往討,斬余總轄于陣。”此余總轄實乃我祖總轄公。又據明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宋濓撰《余左丞傳》載:余闕字廷心一字天心世居武威。沙剌臧卜官合肥,遂為合肥人……闕之學因絕出四方擢元統癸酉進士,第授同知泗州事元順帝至1351年)紅巾軍起,天下震動,朝庭命余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鎮守安慶。前后扼守安慶年,歷經大小數十戰?;礀|淮西盡由紅巾軍占據,唯安慶為完城。朝庭升其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轉淮南行省參知政事,尋改左丞并賜二品服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陳友諒大集諸部,乘戰數千出洞庭湖口,蔽江直下,樹柵塔飛樓環攻安慶初七日中午,西門危急,余闕徒步提戟,率軍往救,戰于清水塘,身負重創10余處。紅巾軍從城外蜂涌進城,將其重圍之。城中四處火起。見大勢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陳友諒感其義,覓得其尸,殮葬于正觀門外。元廷贈余闕為淮南行省平章,追封豳國公,謚忠宣。”索引兩則國史,一為證明總轄公只有一個,的確是宋人;一為證明余闕不是我總轄公一輩,而是元人漢化的結果,因其爵位髙,名氣大,聲譽影響,世所景仰,借之光宗耀祖,強加牽附,其情可恕。總轄為安徽潛山一帶余氏始祖是確定的因為黃州與皖西交界,轄公兵敗殉國,真字六公為避害,負父骸逃入皖僻居是順理成章的。與總轄公對陣的是蒙元入侵中原的主將齊秉節,那么轄公是宋也是確定的。由此,可以推斷我族是由余直系而下的余氏,不是“鐵改余”,更不是他族或他姓演變而來的。而且還可以斷定我真公六支江西大移民”過來的,江西瓦屑壩移民過來的余氏只能是與我轄公以上的祖輩同源。因此,我總轄公后裔絕不會跟余闕(即“鐵改余”)有什么血緣關。余闕父親叫沙臧卜,祖籍武威,由于在安徽做官遂落籍于安徽,其子余闕接受了漢文化教育,進士及第,受中原文化影響,而恰恰其所居環境余氏較多,為求融合,自改姓余也是可能的使用漢姓,成為當時蒙元的風尚, 因此,其后人遂為余氏。因而,有一支余姓是由“鐵木”改來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符合歷史事實。還有一種說法認定余闕是余玠后裔,這顯系攀附。倘若余闕真是余玠失落的子孫,那么作為受漢文化傳統教育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又是一方行省最高長官的余闕,不可能為了顧忌自個高貴身份而置宗廟于不顧,背棄祖宗、親人,刻意隱瞞自己真實的家族史,不將實情告訴后世兒孫。元亡后,明太祖朱元璋即組織修元史,時間那么近,不可能不了解一代名人余闕家族的歷史,況且,古人把修史、修譜作為國家、宗族天大的事情,態度極為嚴肅,考據十分嚴謹,不得有絲毫疏漏,故而《元史》說余闕唐兀人也,是不會有錯的。所以,安徽是存在兩種余氏,余總轄后裔和余闕后裔但就目前史料分析,我祖總轄公應當是宋人,祖籍江西,兒輩遷居安徽,后人居于湖北安徽之間的大別山地區。同光甲戌、光緒甲辰修《三合堂譜》,上世紀末合興堂共修的《余氏家史》,《祭總轄》及其碑刻都將轄公年代弄錯了,將宋末元初寫成元末明初。特別是九七年合興堂譜,不顧民國十三年所修的《三合堂譜》中:“伯倫公子諱四十,宋季任總轄官的明確記載,硬將四十公附會成元末人,把官名當人名,以成全公是公的長之說。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謬誤:以近世祖(即合興堂一世祖)(音yǎn公所在的唐敬宗寶歷(公元825年)為準,到十六世祖總轄公卒年宋至正十三年(公元1277,其間歷452年,二十余年一代;若按九七年《余氏家史》載總轄公卒于元至順(公元1333年)計,其間歷508年,三十余年出一代,與早婚早育的封建社會情形大相徑庭。作為后世修譜應該窮蒐史書記載考證實事求是地廓清是非,才是科學的態度。

其次,我總轄公殉國的具體年限,《元史》明確界定在元世祖至元年間,即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是地道的南宋人,宋末率兵抗元是可與文天祥、陸秀夫和陳夢龍等齊名的民族英雄,若是元末明初,起兵反元則是反賊,率部出擊紅巾軍,則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二者不可同日而語矣!而清季康、乾兩修《三合堂譜》和一九八七年《大晟譜》均誤為祥興二年,即1279年。又八七年合興堂譜《余氏家史》載諱四十于元武宗時(1311年)任總轄官。此時公已殉國三十四年矣。又在《總轄公墓志》一文中開宗明義地說:“總轄,是元代武官的名稱,相當于現代的司令員?!憋@屬臆斷,犯了常識性的錯誤。

三、歷次修譜簡介

族譜,又稱家譜、家乘、宗譜等,是一種以文字、圖表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文獻。族譜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名人歷史文化全過程。

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于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范,能夠規范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于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范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真實。如果我們現在珍視和珍藏好家譜,那么也是將來子孫了解我們的一個范本。指出了纂修族譜的現實和歷史的意義。

中國家譜起源于商、周時期比較可信。商代已有一些簡單的世系表,是家譜的雛型。較為完備、成熟的譜牒形成于西周。如:南宋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譜》、《郭氏譜》、《陳氏譜》、《王氏譜》;《世說新語》注中引到的:《袁氏世紀》.《王氏家譜》等,都是這樣的譜有司選舉必稽譜籍(鄭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這種官修的譜。魏晉南時開始分為私修的單姓族譜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譜兩種 西晉(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譜學家摯虞為京兆大族,認為漢末以來天下喪亂,許多世家大族,子孫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跡,不能辨其家族的由來,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見《晉書卷五一)摯虞傳》] 進于朝廷。這是現在所知道的我國第一部記載天下士族血緣關系的正式譜牒。到了明清兩代,在村中,可以說既沒有無譜之族,也沒有不入譜之人。

零八年我被抽到省里搞古典文獻搶救,有機會進入省圖、社科院等秘籍檔案室,得見全國姓氏歷代各種版本的譜籍。我有心將余姓族譜目錄存檔一頁頁地錄了下來。從現有資料來看,我由余余氏最早的私修譜應是現藏于北京圖書館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山東泗水余璦纂修的《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加外紀一卷刻本;其次就是遷潛我族肇修于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的《三合堂譜》;再其次是清季康熙二六年1687)我族再修《三合堂譜》,然這兩次譜牒僅見于族修《三合堂譜序》,國圖古籍館未見原譜,《全國姓氏譜牒目錄》亦未見存目,只能存疑;又其次是藏于日本、美國國圖,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江蘇盱眙余建五、余仲元等重修的《豐源余氏族譜》四十七卷加首一卷刊本。省圖所藏余氏舊譜牒系乾隆甲申年1764)及乙巳年1785)于潛山水吼所修《三合堂譜》,是現今所見較早、較可靠的我族譜牒。此后,修于銀河真五公祠的嘉靖癸酉1813年)本,西河伯忠公祠的道光甲辰1844年)本,余家宕三合堂總祠的咸豐辛亥1851年)本,同治甲戌1874年)本,光緒癸未1883年)、甲辰1904年)本,民國十四年、二十年、三十一年本,共和國一九八七年合興堂本,八九諫草堂本。我族譜修情況大略如是。

四、本屆合修概況

由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宗族活動被納入封建迷信活動遭到嚴令禁止,修譜亦被杜絕。近四十年家史不存,姓族不通,以至現代兒孫對其遠祖近宗一無所知,談何感恩戴德,提高人性?積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教訓,人們逐步認識到:“文革”造成人性泯滅,“改革”帶來道德滑坡。為國家千秋萬代計,必須繼續發揚我們民族數千年忠孝團結的優良傳統。2008年中央曾舉行新中國首屆黃帝陵祭祀盛典,足見黨和政府弘揚民族傳統的誠意和扭轉社會風氣的決心。為落實中央意圖,鞏固國家根基,加強余氏團結,溝通家族信息,培養忠孝精神,提高感恩意識,涵養人文素質,教化后世兒孫,共創和諧社會,我總轄公支下六房裔孫集合一堂,共襄盛舉,纂修二十一世紀首部《余氏宗譜》,倡議一出,即得到六房成員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

本屆譜擬在歷屆譜的基礎上加以整合提煉,刪繁就簡,去偽存真,裨補缺漏,使之成為轄公支下的一次家族大融合,一次正本清源的世系大梳理。通過這次合修進一步提高我族家史的真實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相信總轄系《六合堂宗譜》纂成后,能加強我真字六公裔孫的凝聚力。從此以后,凡我族人,定要加強團結,互通信息,積極參加本族各項公益活動,繼承祖德,愛國、愛民、愛族、愛家,自愛自重,遵紀守法,做一個現代合格公民。

 

總轄公下真五房洪股裔孫永剛謹撰

公元二零一一年(辛卯夏于宜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安徽省余氏宗支源流(5)
余居下邳
傳為成吉斯汗后裔的西南鐵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辨(轉貼)
序 二
淳安余氏:下洲(萬榮公一)
四說追宗溯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济源市| 斗六市| 岳阳县| 浪卡子县| 连平县| 永康市| 汪清县| 板桥市| 松阳县| 久治县| 东乌珠穆沁旗| 仙游县| 富蕴县| 松溪县| 呼伦贝尔市| 绥德县| 富锦市| 阳朔县| 文登市| 汤阴县| 阿城市| 奉化市| 灵台县| 新余市| 吐鲁番市| 隆化县| 磐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朝阳区| 安达市| 龙南县| 闽清县| 南丹县| 西昌市| 江口县| 天全县| 浦县| 建瓯市| 潞城市|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