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打算今晚吃燒烤......
早餐匆匆又忙忙,午餐基本靠外賣,餐后奶茶不能少,晚餐火鍋小龍蝦——高油高脂高糖飲食大行其道。
《后疫情時代膳食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20》顯示,一半的中國居民存在高度膳食不均衡。平均每天奶和奶制品攝入量僅為膳食指南推薦量的5%,蛋類和水產品攝入量也不及推薦量的2/3,而肉類攝入量接近推薦量的2倍。
蛋白質攝入存在“質不優、量不夠“,而脂肪、膽固醇攝入過量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腫瘤等慢性病節節攀升,膳食不均衡在其中發揮重要的推手作用。
不合理飲食的廣泛存在是導致國民超重率、肥胖率一路“膘”升的重要原因。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別達到30.1%和11.9%,較2002年分別增長32%和68%。
一胖毀所有,超重、肥胖摧毀的不止顏值,甚至可能威脅到生命健康[1]。
研究顯示,成年到中年體重每多增加10斤,晚年死亡風險增加10%[2];
“腰圍長一寸,壽命短一截”。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cm者,患高血壓的危險約為腰圍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3]。
肥胖還會大大降低免疫功能。
肥胖是身體的一種炎癥反應,肥胖者身體的各方面機能較差,包括免疫功能,因此更容易感染病毒。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的人,死于流感病毒的可能性約為正常人的3倍[4]。
合理膳食,是打造健康好體質的基石。
合理膳食是指按需攝取,數量適宜,結構恰當,滿足日常營養和能量所需。
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5],結合目前居民飲食問題,我們提倡“三少三多”飲食原則:
特別強調,要調整飲食習慣,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代替不健康的選擇。
高營養密度的食物是指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對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如蛋白質),很少或幾乎不含脂肪或額外的糖。攝入“非”高營養密度的食物,不僅容易熱量超標,還不能滿足營養需求。
多攝取優質蛋白,對健康益處更多
· 優質蛋白,免疫系統的基礎營養
免疫系統的建設離不開基礎原料——蛋白質。不管是細胞免疫,還是抗體,其生物構成成分主要還是蛋白質和一些微量營養素。
· 優質蛋白,降低體重保存瘦體質
大豆蛋白是優質蛋白家族的明星成員。
研究證明,補充大豆蛋白同時限制膳食熱量,可有效增強飽腹感、輔助降低體重。富含大豆蛋白的膳食,在降低體重時,主要是降低體脂含量,從而保存瘦體質。
· 優質蛋白,能幫助減少腹部脂肪
中心性肥胖會給帶來很多危害,血壓升高、糖代謝異常、脂肪代謝障礙等已被確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一項研究[6]中,針對超重肥胖人群(BMI 30.5±3.1,腰圍80厘米以上)進行了飲食干預,讓他們早晚餐前各補充10克大豆蛋白,持續3個月,最后結果顯示,這些超重肥胖人群腰圍平均減少約10厘米,腹部脂肪平均減少3.4%。
· 優質蛋白,合理搭配有助肌肉健康
諸多臨床研究顯示,優質蛋白合理搭配,有助肌肉合成與恢復。
補充優質蛋白,結合適量運動,有助于肌肉健康。
· 優質蛋白,有益心臟健康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定大豆蛋白是優質蛋白。研究顯示,大豆蛋白具有降血脂、降血壓、降低心血管病風險的作用。
如何科學、有效的補充蛋白質?
科學、合理地補充蛋白質需同時遵循以下幾點:
· 質優
優質蛋白應含有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這種蛋白與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比例相近,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而且最好可以同時補充動、植物不同來源的蛋白質,就是說飲食中最好有豆有奶有蛋,有魚有蝦有肉禽。
· 量足
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0克/公斤,其中優質蛋白質占總蛋白的30%-50%,老年人優質蛋白攝入應達總蛋白50%。
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為例,按照40%優質蛋白計算,即為24克。
· 來源
選擇營養密度更高的食物,即在提供相同數量的優質蛋白的情況下,選擇更低熱量、脂肪、糖等的食物,在保證營養的同時,減少更多熱量。比如紅燒肉、炸雞就是“非”高營養密度的食物,不是優質蛋白的好來源。
· 優先
質優、量足、好來源的蛋白質,需要優先補充,用它來替代一部分的非優質蛋白來源的食物,使飲食更均衡。
REF:
[1]顧景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解讀[J].營養學報,2016,38(06):525-529.
[2]Jia G, et al. JAMA Network Open, 2019, 2(12): e1917371-e1917371.
[3]李青, 蔡樂. 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疾病負擔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J].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7(002):1-4.
[4]Mertz D, Kim TH, Johnstone J, et al.BMJ. 2013;347:f5061. Published 2013 Aug 23.
[5]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6]Sites C K , Cooper B C , Toth M J , et al. Fertility & Sterility, 2007, 88(6):1609-1617.
何麗,中國疾病預防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
本文首發丨健康時報 本文作者丨健康時報 責任編輯丨泡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