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上了年紀會有健忘的毛病,
而記憶力障礙(記性不好)
同時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期癥狀。
不少人都心存疑慮,
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健忘和“阿爾茲海默”有什么區別?
一般來說,兩者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01
老年性健忘&近事記憶障礙。
老年性的健忘表現一般是部分性的,經過提示能回想起來,而阿爾茨海默病的近事記憶障礙是完全性的,經過提示也想不起來,好像沒有發生過。
02
無認知能力缺損&時間、地點、計算能力障礙。
老年性健忘不會伴有認知能力的缺損,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常伴有時間、地點、計算能力的障礙。
03
保持正常情況&冷漠無欲。
健忘的老人會保持正常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變得冷漠無欲,缺乏基本的情緒表現。
04
思路清晰&思維混亂。
健忘老人的思路清晰,有語言表達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思維混亂,語言貧乏,缺少健全的推理分析能力。
05
對記憶力不好很著急&沒有意識到記憶力下降。
健忘老人常表現為對記憶力不好十分著急,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力下降。
06
有生活自理能力&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健忘老人能保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即便軀體沒有疾病,也會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九條建議請記牢
《柳葉刀》最新報告呼吁各國乃至個人“拿出態度”來,制定一系列政策,做好個人生活方式改善,來一起做好癡呆癥的預防。
該報告通訊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Gill Livingsto表示,做好干預有助于預防和延遲癡呆癥的發生,而這些干預尤其對中低收入國家人群以及非裔、亞洲人群及少數民族等在內的脆弱人群影響最大。他表示,還應該改善不同人群生活條件,通過創造積極和健康的社區環境來降低癡呆癥風險,讓鍛煉身體成為常態,所有人均可有健康飲食,并盡可能減少酗酒。
為降低癡呆癥的發生發展,新報告推出以下九條建議:
1.從40歲左右開始,收縮壓應<130毫米汞柱;
2.聽力受損者鼓勵使用助聽器,并避免高頻噪音的影響以保護聽力,降低聽力受損風險;
3.減少空氣污染和二手煙暴露;
4.預防頭部受傷(特別針對高危職業及交通事故);
5.勿過量飲酒,每周飲酒不超21個單位(1個單位為10毫升或8克純酒精);
6.禁止吸煙并支持個人戒煙(任何年齡段都獲益);
7.為所有兒童提供小學和中學教育;
8.中晚年時要積極生活;
9.減少肥胖和糖尿病。
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癡呆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癡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茲海默病(AD)患者。但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以治愈或逆轉的治療方法。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
新研究報告帶來新希望
《柳葉刀》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生命全程改善12個風險因素就可延緩或預防40%的癡呆癥病例。這份報告由28位全球權威癡呆癥領域權威專家牽頭,基于2017年報告中9個危險因素,結合最新癡呆癥預防證據進行分析而來。報告同期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2020年國際年會上發布。
新報告中增加了頭部受傷、過量飲酒和晚年暴露于空氣污染3個危險因素,這3個新危險因素與6%的癡呆癥病例有關。
其中,約有3%的病例歸因于中年時頭部受傷;1%歸因于過量飲酒;2%歸因于晚年暴露于空氣污染。其他9個危險因素,即早年接受教育少、聽力受損、吸煙、高血壓、肥胖、缺乏身體鍛煉、社會孤立、抑郁和糖尿病,則與34%的癡呆癥病例有關。其中尤以早年接受教育少、中年聽力受損和晚年吸煙“殺傷力”大,分別有7%、8%和5%的癡呆癥病例歸因于此。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艷杏為我們談談大家關心的問題。
“如何能夠預防、盡早地發現這些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對社會及家庭來說都很重要。” 陳艷杏說,阿爾茲海默病是一個隱匿起病的疾病,該病起病緩慢,難被發現,病情進展的過程有的人相對快些,有的人相對慢些,臨床上不太容易早期被發現。及早的發現和預防能夠減少一部分人的負擔,可以提前安排自己的生活規劃,同時能夠通過預防的手段和措施來減少或延緩發病的時間和機會。
最近,國內某臨床研究團隊聯合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茨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比如提到,65歲以上人群,應保持體重指數在一定范圍內,不宜太瘦。有些患者出現認知問題后,飲食習慣也會改變,不愿意吃東西,不規律,就會直接導致體重下降。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
陳艷杏參加了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當時在大會上就提出了幾點:從不吸煙、中高強度身體鍛煉、輕至中度飲酒 (本來不飲酒的不需要 )、健康飲食、活到老學到老。
癡呆的危險因素
“柳葉刀特邀重大報告:關于癡呆的預防、干預和照護”的后續報告提出一個生命歷程模型,表明可通過調節12種相關危險因素預防或延遲全球40%的癡呆發生。
用心用愛是延緩的良藥
陳艷杏說,在癡呆門診中,對于每個患者她都會花至少20分鐘和患者及其家屬灌輸改變生活方式的理念,對于大部分自制能力比較強的早期認知癥患者來說,確實會體現出一些作用。
她記得有一位老年患者的女兒每天給母親安排各種活動,早上陪老母親寫字,然后在家里的跑步機上慢走20分鐘,下午陪著打牌。一段時間下來,患者的情緒穩定下來了,這對照護者來說是天大的幸事。
舉個例子
一對中老年夫婦,覺得記性不太好,找到了陳艷杏。“這兩三年來,我做后面一件事時,會把前面做到一半的事忘記,比如本來做著飯的,忘了,獨自出門買菜去了。”先生姓張,剛退休不久,本該享受清閑的他卻“健忘”了,他愛人也有類似情況,但相對較輕。一檢查,張先生被診斷輕度認知障礙,認知量表29分(30分滿分)。他愛人相對較好一些。
“改變生活習慣,半年后再來看我吧。”陳艷杏告訴患者,目前唯一的干預方法就是靠自己。回家以后,夫婦兩人互相督促,看書讀報,積極參加中強度的體育鍛煉,比如快走。在家人的鼓勵下,張先生還重新加入了合唱團,開始重拾社交活動。半年以后,兩人的認知功能不但沒有下降,甚至還有些許提高。
“積極改變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唯一可以付諸行動的,還有什么好猶豫的呢?”她常對患者這樣說。
文 | 省老年報 徐小翔
編輯監制 |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