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即發明了陶器,7000多年以前便出現了彩陶,3000多年以前便出現了原始青瓷,2000多年以前的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的龍窯便燒制出了成熟的青瓷。瓷器一經問世,就以其堅固耐用,古樸典雅的風格得到人們的喜愛。從原始青瓷到成熟的青瓷雖經歷千年有余,但這是了不起的進步,是偉大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自強不息與崇尚美好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我們的祖先對整個人類的重大貢獻。美國學者威爾.杜蘭所著的一書中說 “是的高峰和象征,是人類所能制造的最高貴的物品之一”。 說到瓷,就不能不說釉。最早的色釉產生于商周時期,那是一種與器物本身一起燒成的高溫釉,到漢代又發明了700℃左右的低溫釉。 說到瓷,更不能忘了陶。但瓷雖由陶來,二者卻又本質上的區別,專家總結主要為以下四點: 1.胎料不同。陶器的胎料可以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必須是主要成分為高嶺土且含有長石、石英石、莫來石成分的瓷土。陶胎含鐵量3%以上,一般不透明,帶色,為灰、紅、褐色。瓷胎的含鐵量通常在3%以下,胎色白或近白色,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 2.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須在1300℃左右。 3.釉面不同。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溫釉,而真正的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胎體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4.胎質不同。陶器胎質粗松較軟,斷面吸水率高,叩之其聲不脆,瓷器胎質致密堅硬,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叩之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公元500多年后(即從隋朝開始以后),白瓷得到迅猛發展;公元600多年左右,即隋末唐初時,南青北白(南越青北刑白)的色瓷局面形成(這與兩地域人們所喜愛的當地大自然的主要色調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的名窯有越窯、刑窯,前者生產青瓷,后者生產白瓷。此時瓷器的日用品逐漸取代了銅器的地位。青、白瓷的美感得到了當時文人雅士的高度贊賞,“茶飄萬古幽香,碗呈千峰秀色”“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等贊美之詩不少。福羲征集部 cc2078779685 唐朝時制瓷的技術已經較發達了,出現了產區遍布全國的蓬勃發展局面。青花瓷就是唐末發明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中期后長沙窯突破了邢窯和越窯單一的釉色,創作了集彩繪與模印于一身的裝飾手法,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藝術效果。長沙窯當時就能釉上、中、下彩繪,人物、花鳥、詩詞一類精細作品一般用釉下彩繪工藝。更為難得的是,長沙窯當時就能燒制釉層均勻、顏色亮麗的銅紅釉瓷。將詩、書、畫融為一體燒制在瓷器上也是長沙窯的首創。最生動的描寫景物的詩見于湖南望城縣瓦渣坪窯址出土的一只黃釉執壺上。詩云:“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鳴春聲。”目前所發現的唐代唯一一件融詩書畫為一體的瓷器,是1983年發現的長沙窯址出土的青釉褐綠彩“中國瓷”詩文瓦罐。作為唐代著名瓷窯之一,長沙窯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容量。它首次將瓷與茶、瓷與酒、瓷與繪畫、瓷與書法、瓷與詩詞融為一體,構成了多元復雜的。在中國陶瓷歷史上,是長沙窯較早地讓后人領略了瓷文化的豐富和輝煌。唐代的唐三彩宮女、馬等彩瓷已非常有名。尤其是唐代和五代越窯燒制的秘色瓷,以其精美絕倫和色彩清亮的風格成為難得的珍品,其藝術性可與金銀器相媲美,常為供奉之物,百姓不得沾邊,真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宋代是器的發展史上的又一個繁榮昌盛的輝煌時期,藝術造詣之高使其達到了中國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宋黑釉剔花罐、耀州窯青瓷纏枝牡丹紋瓶等已是非常精美的藝術品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民窯瓷器粗狂豪放,獨具匠心。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宋代民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多種窯系并存、名窯迭出爭奇斗艷的新格局。“汝、官、哥、定、鈞”為當時的,還有燒制青瓷著稱的耀州窯和龍泉窯,裝飾手法豐富多彩的磁州窯和吉州窯,以創燒青白瓷而聞名遐邇的景德鎮窯等。在此期間,景德鎮窯在經歷了400多年經驗積累和技術革新,并借戰亂吸引了大批南遷的制瓷人才的基礎上,兼收并蓄歷代和各地名窯之長,加以發展和提高,由原來幾乎與各地名窯并駕齊居的地位,逐漸發展到了獨占鰲頭的局面,成為后來元、明、清三代全國瓷業的中心,代表了制瓷業的最高水平。南宋哥窯生產的“百圾碎”瓷也獨具特色,其特點是釉厚于胎,布滿裂紋。 元朝瓷器的最大進步和提高是,紋飾更美,畫面的文化內涵更深,藝術性更強,品位更高,常把歷史典故在瓷器上表現出來,如鬼谷子下山,主要釉等。青花瓷在這時期已經發展到了高峰。2005年7月12號英國倫敦將一只“”拍得1568﹒8萬英鎊(合2﹒3億人民幣),由此可見元代青花瓷價值之高。在元代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 相對于元朝,明朝的制瓷業更為發展,器形更多,色彩更豐富,紋飾也更為豐富、精美而獨特。如瓷佛像、蟋蟀罐,具有西域特征的雙耳扁壺等新器形相繼產生,具有伊斯蘭文化、藝術特色的紋飾問世不斷出現。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達到了鼎盛期,也獨具特色,它既不同于元代的繁縟熱烈,又有別于清代的精致華美,它釋放出的是高貴、神圣和典雅,具有深邃無際的藝術底蘊,專家稱之為曠世奇葩。永樂一朝還創燒出了純正的黃釉瓷,其顏色柔和嬌嫩,與皇帝袍服上“明黃”達成了統一。自此黃釉瓷器因技術上的革新與提升,由昔日平民百姓的日常用瓷搖身一變為皇家內廷的至尊祭禮器,成了皇權禮儀的象征,也即成了真正的“帝王黃瓷”!明憲宗成化期間,還發明了斗彩瓷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裝飾工藝——用青花在瓷胎上描出全體或主體輪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再于釉上青花輪廓線內填、染各種彩料完成彩色圖案,復入材爐二次燒成)。明朝的釉上彩和青花五彩也是非常精美而獨具特色的。在窯口方面,整個明朝雖是官民竟市,但基本上是景德鎮御窯一枝獨秀。 釉色有彩色釉、單色釉、石灰釉、青釉、天青釉、冬青釉、豆青釉、粉青釉、梅子青釉、 青白釉、白釉、卵白釉、甜白釉、黑釉、結晶釉、油滴釉、玳瑁釉、兔毫釉、烏金釉、黃釉、醬釉、紫金釉、茶葉末釉、紅釉、鞏紅釉、郎紅釉、祭紅釉、鈞紅釉、寶石紅釉、胭脂紅釉、珊瑚紅釉、綠釉、孔雀綠釉、蘋果綠釉、松石綠釉、翠綠釉、藍釉、霽藍釉、灑藍釉、紫釉、釉下彩、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鐵銹花、黑底白花、釉上彩、五彩、黃地青花、粉彩、墨彩、黑彩、金彩、古銅彩、斗彩、琺瑯彩、廣彩、素三彩等
彩色釉
單色釉
石灰釉
青釉
天青釉
冬青釉
豆青釉
粉青釉
梅子青釉
青白釉
白釉
卵白釉
甜白釉
黑釉
、
結晶釉
油滴釉
玳瑁釉
兔毫釉
烏金釉
黃釉
醬釉
紫金釉
茶葉末釉
紅釉
鞏紅釉
郎紅釉
祭紅釉
鈞紅釉
寶石紅釉
胭脂紅釉
珊瑚紅釉
綠釉
孔雀綠釉
蘋果綠釉
松石綠釉
翠綠釉
藍釉
霽藍釉
灑藍釉
紫釉
釉下彩
青花
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
鐵銹花、
黑底白花
釉上彩
五彩
黃地青花
粉彩
墨彩
黑彩
金彩
古銅彩
斗彩
、
琺瑯彩
廣彩
蘇三彩
瓷器不僅釉色種類繁多,它所流傳下來的器型也是多種多樣。瓷器的器型主要指器物的外觀形狀,如口部、頸部、肩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狀,以此來判斷它燒造的時代和窯口,這些是鑒定瓷器的重要方面。常見的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盤、壺、瓶、罐等,其中還有五聯罐、堆塑谷倉罐、荷葉形蓋罐、蟋蟀罐、將軍罐、瓜棱罐、梅瓶、貫耳瓶、蒜頭瓶、花口瓶、象腿瓶、橄欖瓶、雞首壺、雙犧尊、孩兒枕等。琢器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即立體型造型的瓷器,如瓶、尊、罐等。琢器業始于明代,其產品時稱印器,清代改稱琢器。琢器行業下分十個行業,即一、大件;二、粉定;三、調鑲;四、古壇;五、官蓋;六、滑石;七、淡描;八、湯匙;九、博古;十、燈盞。各業的制品稱為器,如粉定器、滑石器等。圓器指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即平面造型的瓷器,如餐具類的碗、碟、盤等。圓器斗笠型碗。
如果您能懂得怎樣鑒定青花瓷器便能從收藏中獲得極大的樂趣,也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