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也是目前最為常見慢病之一。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為1.14億,成人患病率已經高達11.6%,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于糖尿病,這個數據還正在逐年上升和年輕化的態勢。
糖尿病的西醫理解
糖尿病臨床判定標準為: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爾/升即可確診為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范圍:3.9-6.1mmol/L,空腹血糖受損(糖尿病前期):6.1-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正常范圍:4.4-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受損(糖尿病前期):7.8-11.1-7.0mmol/L。
西醫認為,糖尿病是由于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脂肪或蛋白質的代謝紊亂,從而導致的內分泌代謝綜合病癥。臨床主要分為四種類型:
Ⅰ型糖尿病:胰島素絕對缺乏,主要為自幼年發病(小于30歲)或遺傳。
Ⅱ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為主,伴相對胰島素不足,主要以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居多。
特異性糖尿病:基因異常或其他疾病或用藥所導致的糖尿病;包括胰腺、內分泌、遺傳疾病引起的,以及藥物導致的糖尿病等,數量較少。
妊娠糖尿病:是由于懷孕期間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而容易引起的,控制飲食和情緒,可以康復或轉為Ⅱ型糖尿病;但小孩出生后可能有Ⅰ型糖尿病的風險;
正常的情況下,人體通過胃將進食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通過小腸進行吸收,胰腺分泌胰島素會指揮人體細胞吸收葡萄糖,并把它轉化肌糖元、肝糖元或脂肪,最終吸收轉化為人體能量。
現代人暴飲暴食,導致胰腺須大量分泌胰島素,去完成吸收任務,長時間的重負荷,導致胰腺功能下降。大量的糖元或脂肪,堆積在體內,無法進入細胞利用,加之運動少,形成肥胖現象,2型糖尿病前期的肥胖是主因。當胰腺無法生產胰島素,或是雖然有胰島素卻無法正常工作或產生對抗時,血糖就會在血液中聚集,形成糖尿病。這時雖然血糖指標較高,身體細胞卻嚴重缺糖,所以多數糖尿病人,平時會都有饑餓感和疲憊無力感。
所以糖尿病也被稱為富貴病,或稱為老人病,是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運動普遍減少有相當大的關系。
長期血液中血糖和脂肪增高,造成大細血管、微血管受損并危及并引發心、腦、腎、周圍神經、眼睛、足等嚴重并發癥。臨床數據顯示,糖尿病發病后10年左右,即便用藥,也有30%~40%的患者會出現并發癥,且一旦出現,藥物治療很難逆轉。糖尿病并發癥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并發癥最多的慢性病。死亡者中50%以上是心腦血管所致,10%是腎病變所致,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因為胰腺細胞不可再生,西醫主要采用西藥達到控糖的目的,主要方法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控制腸胃吸收、抑制抵抗和減少肝糖輸出。所以醫生只能建議終生服藥,減少飲食糖分供應,輔助運動,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醫理解
我們來看看中醫,中醫過去并沒有糖尿病一詞,按照癥狀定義為消渴癥。其主要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體重減少,其病理表現主要是燥熱陰虛 。
糖尿病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是陰虛體弱;外因是暴飲暴食,飲食過油膩,情志失調,勞欲過度導致腎陰不足而內熱加劇,從而引發消渴。其主要病變先從脾、肺和腎等臟腑器官開始,同時,長時間達不到平衡或藥物傷害,也會進一步損傷肝膽、心血管、腦及神經方面功能。
脾胃乃后天之本,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負責消化和吸收;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胃如果被內熱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所以會口渴多飲,多食善饑;脾氣虛不能轉輸水谷精微,所以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小便就出現甜味,這就是糖尿說法的源由;脾胃功能的失常,肌肉就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濡養,人會愈發消瘦,血管也會變得更加脆弱,傷口難以愈合。
肺主氣,肺朝百脈,參與血液循環,將營養傳輸到全身,肺火旺則無法將營養有效傳輸到腦、手足等末梢處,所以易出現頭暈、手足麻木。肺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人體水液的運行和排泄。如果肺肅降不利,影響水液代謝,導致水濕停留。肺受燥熱所傷,則內火更旺而傷腎水,同時津液不能散布而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小便數量就增多。肺生衛氣,滋養、保護皮膚,衛氣不足,則很容易出現皮膚瘙癢的癥狀。
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開竅于耳。腎陰不足內火生,陰虛火旺,向上導致肺熱胃燥。肺主肅降、腎予接納,如腎不納氣,人會出現虛喘、氣短。腎失濡養和收藏,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所以尿多而味甜。腎主代謝,代謝功能下降,會造成血糖及體內垃圾的滯留,成為惡性循環,患病5年或用藥超過2年很容易出現性功能下降或喪失,腎衰竭很多早期也是這個原因造成。腎開竅于耳,容易出現聽力下降或失聰。腎臟還負責糖皮質激素的分泌調控,當外部應激情況發生時,肌肉蛋白就會被分解為血糖,如果肝臟和腎上腺功能出現紊亂,也會導致血糖忽高忽低,非常不穩定。
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肝有疏泄和升發兩個作用,以主管全身的舒暢條達。如果肝疏泄不好就可引起肝氣郁結,升發太過便是肝陽上亢,內火更旺。肝有貯藏血液、過濾和調節血流量的作用,除了過濾供應人體所需的血液以外,還要貯存和調節,肝功能下降直接影響處理的能力。肝主筋,肝的陰血不足,筋失濡養,就會出現筋脈拘急、肢體麻木、關節運動不利。其華在爪,肝血不足會出現膝蓋發軟、髕骨軟化、骨質疏松、筋酸無力,嚴重時甚至出現足部潰爛即壞疽。肝虛也會導致視力模糊、夜盲、畏光、迎風流淚,青光眠、白內障、眼底動脈硬化、視網膜等病變,甚至失明,當出現飛蚊癥時一定要檢查血糖。
長時間的高血糖,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腦及神經類問題,可以參考前面高血壓篇及相關文章。
調理方向和注意事項
當我們清楚造成的原因時,我們就知道該如何調理:
一、先控制并發癥的風險:針對癥狀進行調理,選用松茸。
二、潤肝潤肺,修復胰腺:桑葉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栓形成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
三、調肺調脾胃:調肺選靈芝,調脾胃用猴頭菇。
四、增加代謝,調理腎:選用蟲草,同時輔助代謝的產品。
調理糖尿病時的眩瞑反應主要出現一是肺火旺的人前期出現皮膚瘙癢,二是體質過于虛弱的會出現軟弱無力感,第三是部分人在第2個月起出現血糖指標忽高忽低,餐后較餐前的還要低,這些都是正常眩瞑即好轉反應。
調理過程中,血糖指標未下降須按醫生要求服用藥物,與調理方案同時進行。
調理期間,要按照醫生要求,注意飲食控制、運動,作息時間及情緒控制。
學會點中醫知識,讓我們更懂身體,從此刻開始改變,讓身體早日不再挨餓,擺脫藥物依賴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