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易經》
——讀《易》筆記之一
易是什么?經是什么?
《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在于你從那個角度看,對它界定的爭議從未停止,也從未有定論。因此,從“易”和“經”二個字進行字面解釋。
易是象形字,本義為蜥易。蜥易善于變化,所以易的引申義為“變化”。
經是書籍的稱呼,非常非常重要的書籍才可以稱為經書。
對于錯綜復雜的遠古文化,孔子率先從學術史角度,條分縷析,最后總結為“六經”。先秦“六經”包括易、詩、書、禮、樂、春秋。《易經》為儒經之首。
所以,《易經》是一本揭示事物變化及其規律的書。
《易經》的組成部分
《易經》又稱《周易》,即周朝時期成書的著作。
《易經》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相傳由伏羲畫的八卦,即沒有文字的八卦單卦圖形;二是相傳由周文王和周公旦將伏羲八個單卦重疊,生成六十四卦,周文王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三是孔子作《易傳》,又稱《十翼》。
《易經》分為《上經》和《下經》。《易傳》分為7個類別共10篇,分別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系辭傳》上下篇、《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
《易經》有多少個字
第一種說法:《易經》上經三十卦,約2252字;下經三十四卦,約2764字,上下經合計約5016字。
第二種說法:據左言東著《易經·人學簡明讀本》附錄五:《易經》的創作與傳承,《易經》的字數:卦辭707字,爻辭4213字,總計4920字。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書易經》字數4934字。
關于《易傳》部分,一說有8300字,也有11000字之說。
所以,我們日常看到的《易經》大多是經傳合成本,字數在16000字左右。
怎樣讀《易經》
一說到讀《易經》,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晦澀難懂,如看天書。
的確如此。要想讀懂一本書或了解作者的寫作本意,必須要清楚該著作的形成背景,《易經》所描繪的社會情況離我們太久遠了,加上《易經》成書也并非一人之手,而是古圣先賢集體智慧的結晶。
除非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那么讀《易經》沒必要一字一句去摳。找一本中華書局或古籍出版社發行的普通讀本,原文與譯文對照,把《易經》當作一本提升自己修養的格言書籍,邊讀邊理解就可以了。
經典的神奇在于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人生感悟,自我又感覺精進了一步。這是經典與現代心靈雞湯的最大不同之處。
王弼對讀易的方法與感悟,值得每個讀書人學習,他說:“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每一本書的作者都是這樣,而且無一例外。他們通過對客觀或想象的事物現象進行描述,用文字形成書面語言來傳達作者的思想,讀者通過讀這本書,已經領會了作者的思想之后,就不應當再糾結于書中的文字和描述的現象。
所以,讀易,不必在意于原文怎么講,而要在意于自己讀后怎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