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大人和小人這三個詞出自何處,我無法考證。但在讀《論語》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這三個詞是孔子口中的高頻詞,反復出現,分別或相對出現。因此,有必要來看看它們向世人傳達的是什么意思。
《論語》開篇第一句,君子就出現了。在《學而篇》第1.1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后,君子幾乎在每篇中都有出現。
但是,孔子沒有給君子下個定義,不但沒有說君子是什么,也沒有確切地說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君子。直到《憲問篇》第14.28節,孔子概括性地說了一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可見孔子是極其推崇君子的,連他自己都還認為沒有達到君子的標準。那么就要問了,要達到這個標準難在哪里?
在《易經.同人卦》中說:“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什么是志?志就是心愿。唯有君子才能溝通天下人的心愿。換句話說,只有能夠溝通天下人心愿的人,讓百姓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人,才能夠稱得上是君子。這就是孔子認為自己還達不到的原因了。
那么要再問了,君子靠什么來溝通天下人的心愿?答案很簡單,靠他的德行。只有寬厚的德行,才能溝通天下人的心愿。
接著來說大人和小人。《論語》中第一次出現大人在《季氏篇》第16.8節,在篇章中出現得比較晚。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但在《易經》中大人出現得非常早,在乾卦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出現了。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沒有君子而有大人,大人是不是比君子還重要的人,大人的定義是什么,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大人?孔子在《論語》中也沒有給出答案。
孔子在《乾文言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翻譯成白話,《乾文言傳》說:“大人是有像天那樣廣大、像地那樣寬厚品德的人,他的品德能夠與日月同輝,他像四季運行那樣遵循規律,他判斷事物吉兇像鬼神那樣精準無誤。”
可見,在孔子眼中,大人應當是有天德的人,是尊享其位能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的人,是為公不為私的人。能夠被稱呼為“大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地位顯赫,更重要是有崇高的品德,有合乎天地的德行。
最后來說小人。在《為政篇》第2.14節小人就出現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以包容的心態處世而不會去結黨營私,小人則只會結黨營私而不會包容他人。”
與前兩個詞一樣,孔子也沒有給小人一詞下定義。在《論語》中,小人很多時候是中性詞,與大人相對出現時,它的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或是指代普通百姓。只有與君子相對出現時,通常才有貶義。
當然,很多時候一說到小人,大家自然會聯想到專指喜歡明爭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之類壞事的人。可見,君子、大人和小人之間的差別,只在于德,而不在于人。
最后來總結一下。在《論語》中,君子多數情況下,是指德才兼備但不求位置的人。君子不求位,不是厭世退隱,而是有積極的入世觀,能做到“達可兼濟天下,窮可獨善其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大人是指有位又有德的人,有君子之德而獲其位者,才稱為大人。君子和大人相比,君子在于有風骨,大人在于有胸懷。
小人呢,《論語》中的小人是可以成長為君子和大人的人。用什么方法?孔子的回答是“遷善改過”。
如果只是看表面,君子、大人和小人非常容易區分清楚,看位置就一目了然。但現實生活中,會碰到偽君子,也會碰到真小人,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加可惡;會碰到偽大人,也會碰到真小人,偽大人比真小人更加恐怖。
二0一九年四月九日于書院
備注:本文于2019年4月26日發表于《梅州日報》讀書版“思辨讀四書五經”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