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話。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也是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際用語,還是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其內涵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在臺灣稱國語,在新加坡稱華語。普通話在明朝清朝稱官話,在宋朝以前,普通話還被稱作通語、凡語、雅言等。普通話和方言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方面,因而人們狹義指稱普通話時,主要指普通話語音。
2.語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人的發音器官發出來的,有表意義的功能。語音具有物理屬性、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物理屬性表現為,語音具有音高、音強、音長、音質四種要素。生理屬性表現為語音通過人的發音器官一系列運作形成,如,肺部呼出氣流,通過氣管至喉頭,作用于聲帶、咽頭、口腔、鼻腔等,形成不同音質的語音。社會屬性表現為用什么語音形式來表示什么意義,不由個人決定,而由社會約定俗成,比如稱自己,漢語語音形式是wǒ(我),英語語音形式是[ai](I),俄語語音形式則是[ia](Я)
3.《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方案》是根據普通話語音系統制定的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它于1958年2月11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施行。其由五部分內容組成: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漢語拼音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字母有四種體式:大楷、小楷、大草、小草。每個字母所代表的音叫本音,本音用來拼音。為便于稱呼,每個字母還有名稱音。為方便教學,在聲母本音后配上不同元音,這樣發出的音叫呼讀音。比如:字母b的本音是[p],名稱音是[pε],呼讀音是[p?]。
4.音節。音節是語音最小的自然單位。一個漢字的讀音就是一個音節,比如“老百姓”三個字,讀出來就是三個音節:lǎo bǎi xìng。普通話有400個基本音節,加上聲調,一共有1200多個音節。從結構看,普通話音節由聲母、韻母、聲調組合而成,普通話音節可以無聲母,但必須有韻母和聲調。根據聲母的有無,普通話音節分為有聲母音節和“零聲母音節”兩類。從音色看,普通話音節由輔音音素和元音音素組成,一個音節可以無輔音,但必須有元音。普通話的一個音節至少由一個音素構成,至多由四個音素構成。
5.音素。音素是從音質角度對音節分析得出的最小語音單位。通常認為普通話共有32個音素(指的是音位性質的音素)。比如:音節zhuan包含了zh、u、a、n四個音素
6.元音。元音是音素的一類,普通話有10個元音:a、o、e、i、u、ü、ê、-i(前)、-i(后)、er。元音的發音特點:發音時,氣流較弱,氣流在咽頭、鼻腔、口腔不受阻礙,發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緊張狀態,聲帶振動,發音響亮。
7.輔音。輔音是音素的一類,普通話有22個輔音:b、p、m、f、d、t、n、l、g、k、h、j、q、x、zh、ch、sh、r、z、c、s、ng。輔音的發音特點:發音時,氣流較強,氣流在咽(3個)頭、鼻腔、口腔要受到某部位的阻礙,發音器官形成阻礙的部位特別緊張,聲帶不一定振動,發音大多數不響亮。
8.聲母。聲母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普通話聲母共有21個:b、p、m、f、d、t、n、l、g、k、h、j、q、x、zh、ch、sh、r、z、c、s。聲母由輔音充當,聲母發音正確與否決定于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正確與否。根據發音部位的不同,聲母分為7類:雙唇音(b、p、m)、唇齒音(f)、舌尖中音(d、t、n、l )、舌根音(g、k、h)、舌面音(j、q、x)、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前音(z、c、s )。根據發音方法的不同,聲母分為5類:塞音(b、p、d、t、g、k)、擦音(f、h、x、sh、r、s)、塞擦音(j、q、zh、ch、z、c)、鼻音(m、n)、邊音(l)。塞音和塞擦音內部,根據發音氣流的強弱,分為送氣音(p、t、k、q、ch、c)和不送氣音(b、d、g、j、zh、z、)兩類。根據聲帶顫動與否,聲母分為清聲母(b、p、f、d、t、g、k、h、j、q、x、zh、ch、sh、z、c、s)和濁聲母(m、n、l、r)兩類。
9.韻母。韻母是指音節后面的輔音和元音。普通話共有39個韻母:a、o、e、i、u、ü、ê、-i(前)、-i(后)、er ;ai、ei、ao、ou、uai、uei、iao、iou、ia、ie、ua、uo、üe;an、ian、uan、üan、en、uen、in、ün、ang、iang、uang、eng、ueng、ong、iong、ing。韻母按音素組成的不同情況,可以分為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三類。單韻母是由一個元音構成的韻母,共10個,其中7個是舌面元音:a、o、e、i、u、ü、ê,兩個是舌尖元音:-i(前)、-i(后),1個是卷舌韻母:er。舌面元音發音時,舌面節制氣流;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節制氣流;卷舌韻母發音時,舌面舌尖同時節制氣流。復韻母是由兩個或三個元音構成的韻母,共13個,其中4個是前響復韻母:ai、ei、ao、ou,4個是中響復韻母:uai、uei、iao、iou,5個是后響復韻母:ia、ie、ua、uo、üe。鼻韻母是由元音帶上鼻輔音構成的韻母,共16個,其中8個是前鼻音韻母:an、ian、uan、üan、en、uen、in、ün,8個是后鼻音韻母ang、iang、uang、eng、ueng、ong、iong、ing。
韻母可以分成韻頭、韻腹、韻尾三部分。一個韻母,可以有韻頭、韻腹、韻尾,如uai;可以沒有韻頭,只有韻腹、韻尾,如:ai;可以沒有韻尾,只有韻頭、韻腹,如:ia;也可以只有韻腹,沒有韻頭、韻尾,如:a。任何韻母都不能沒有韻腹。韻頭只有i、u、ü三個,其位置在韻腹前,發音輕而短。韻腹比起韻頭、韻尾來,聲音清晰、響亮。韻腹是韻母的主干,10個元音都可以充當韻腹。韻尾指韻腹后面的元音i、u、(o)或輔音n、ng。
普通話39個韻母,如果根據韻母開頭的不同語音分類,可以分成四類,簡稱“四呼”,即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開口呼韻母,共16個,指沒有韻頭,且韻腹又不是i、u、ü的韻母。齊齒呼韻母,共10個,指韻頭或韻腹是i的韻母。合口呼韻母,共9個,指韻頭或韻腹是u的韻母。撮口呼韻母,共4個,指韻頭或韻腹是ü的韻母。
單韻母發音,可以從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唇形的圓展三個方面來分析,發音時,舌頭、嘴唇以及口的開閉,在整個發音過程中始終沒有什么變化。復韻母和鼻韻母發音,舌頭、嘴唇以及口的開閉,在整個發音過程中都是有變化的,它不是幾個音素的簡單相加,而是由一串音素復合而成,其過程存在著一個元音舌位向另一個元音舌位或另一個輔音部位滑動的動程,伴隨著嘴形開合、唇形圓展的變化。復韻母和鼻韻母里頭,各個成分的響度、強弱、長短不同,其中韻腹是復韻母或鼻韻母的重心,聲音比較響亮、清晰,所占時間要長些,韻頭和韻尾在音節中聲音比較微弱、模糊,所占時間要短些。
10.聲調。聲調是指能區別意義的音節的高低升降。聲調的高低升降主要決定于音高,跟音長也有關系。發音時,聲帶越緊,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越多,聲音就越高;聲帶越松,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越少,聲音就越低。聲調的高低升降變化是相對的,不受因人因時的基調變化的影響。聲調有兩個重要概念:調值和調類。普通話有四個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又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四個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對應的調值為:55、35、214、51,對應的調型為:高平、中升、降升、全降。
11.拼音。拼音是指把聲母、韻母、聲調拼合成音節。通常采用兩拼法,要求聲母念本音,快速與帶聲調的韻母連讀拼出音節,聲韻之間要一氣呵成,不能停頓,如:d―uān→duān(端)。
12.拼寫。《漢語拼音方案》使用y、w,主要是為隔音,分清音節界限。其規則如下。齊齒呼韻母自成音節時,使用y。若i作韻頭,則把i改成y,若i作韻腹,則在i前加y,如:ian→yan;in→yin 。合口呼韻母自成音節時,使用w。若u作韻頭,則把u改成w,若u作韻腹,則在u前加w,如:uan→wan;u→wu 。撮口呼韻母自成音節時,使用y。無論ü作韻頭還是作韻腹,一律在ü前加y,同時去掉ü上兩點,如:üan→yuan;ü→yu。《漢語拼音方案》規定,a、o、e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后面,如果音節界限發生混淆,就用隔音符號“’”(彎頭小撇)隔開。如:xī’ān(西安)。撮口呼韻母和j、q、x相拼時,為書寫便利,規定ü上兩點省略。iou、uei、uen三個韻母前面加聲母時,規定寫成他們的省寫式:iu、ui、un,如:miū(謬);duī(堆);dūn(敦)。用漢語拼音拼寫普通話,應該按詞連寫。一個句子開頭的首字母,詩歌每行首字母,地名、國名等專有名詞首字母,姓名的姓和名的首字母,等等,都要大寫。商標和商店名稱,每個字母都可大寫,也可每一分寫部分的首字母大寫。
13.音變。一個音節在連續語流中互相影響,產生語音變化,這種語音變化叫音變。主要音變現象有:輕聲、變調、兒化、語氣詞“啊”音變。
14.輕聲。在一串音節組成的詞或句里,某些音節失去原有聲調,讀得比較輕短,這種;現象叫輕聲。輕聲不是一種聲調。一般聲調的性質決定于音高,輕聲則決定于音強和音長,輕聲的特點是發音時音強弱,音長短。輕聲有區別詞義和詞性的作用。在普通話中,助詞讀輕聲,如:走吧、去嗎、行啊、我的、慢慢地、好得很、吃著、看過、跑了、你們;名詞后綴“子、兒、頭”讀輕聲,如:桌子、木頭、那兒;部分方位詞讀輕聲,如:家里、墻上、東邊;趨向動詞讀輕聲,如:回來、收下、爬起來、沖出去;個別量詞讀輕聲,如:一個;單音節動詞重疊的后一音節,如:看看、想想;表稱呼的疊音名詞的后一音節,如:媽媽、哥哥;部分雙音節詞的后一音節習慣讀輕聲,如:月亮、早晨、已經、窗戶、牌樓。
15.變調。在詞語或句子中,由于受鄰近音節聲調的影響,有些音節的聲調往往要發生變化,這種聲調變化現象叫變調。變調主要表現為“上聲”變調和“一、不”變調。
上聲在非上聲前變成半上,即調值由214變為211,如:“北京、語言、朗誦、老婆”中的“北、語、朗、老”的調值都由214變讀成211。上聲在上聲前面,前一個上聲變成陽平,即調值由214變為35,如:“美好、理想”中的“美、理”的調值都由214變讀成35。三個上聲連在一起,若詞語格式為2+1,如“展覽館、管理組”,則將前兩字的聲調變成陽平;若詞語格式為1+2,如“柳組長、小老虎”,則需在第一個字后稍作停頓,于是第一字讀半上,第二字讀陽平,第三字讀原調。三個以上的上聲字連在一起,按語音停頓情況來變,停頓前的上聲讀半上,最后一個上聲讀原調,其他上聲變為陽平,如“養馬場養有五百匹好母馬”中的“場、有、匹、好”讀211,“養馬、養、五百、種”讀35,最后的“馬”讀214。
“一”在陰平、陽平、上聲前,變為去聲,即調值由55變為51,如:“一生、一時、一手”中的“一”的調值統統由55變為51。“一”在去聲前變為陽平,如:“一定、一切、一律”中的“一”的調值統統由55變為35。“一”夾在詞中讀輕聲,如:“看一看、想一想”。
“不”在去聲前變為陽平,即調值由51變為35,如:“不但、不幸、不論”中的“不”的調值統統由51變為35。“不”夾在詞中讀輕聲,如:“看不看、想不想”。
16.兒化。后綴“兒-r”不自成音節,而和牽頭的音節合在一起,使前一音節的韻母成為卷舌韻母,這一現象就叫兒化。卷了舌的韻母叫兒化韻。兒化的基本性質從語音角度分析就是卷舌作用,從詞匯性質來說是后綴。拼寫時只要在原來韻母之后加寫一個r,如“信兒”寫作xìnr。兒化有區別詞義、詞性和修辭的作用。
兒化發音的基本規則,取決于韻母末尾音素是否便于卷舌。便于卷舌的,一般是韻母末尾音素是舌位較低或交后的元音,如a、o、e、ê、u等,兒化時原韻母直接卷舌,如:“花兒、草兒、歌兒、月兒、頭兒”;不便于卷舌的,一般指舌面前高元音i、ü,舌尖元音-i(前)、-i(后),輔音韻尾n、ng。這種不便于卷舌的,具體兒化時情況要復雜一些:韻母是i、ü的,加er發音,如:“玩意兒、小魚兒”;去掉韻尾后,韻腹是i、ü的,先去韻尾,再加er發音,如:“皮筋兒、短裙兒”;去掉韻尾后,韻腹是非i、ü的,先去韻尾,然后卷著舌頭發韻腹,如:“小孩兒、花籃、好樣兒”(韻尾是ng的,去尾卷舌發韻腹時,韻腹還需要鼻化);韻母是-i(前)、-i(后)的,將韻母置換為er發音,如:“沒詞兒、有事兒”。
17.語氣詞“啊”的音變。語氣詞“啊”單獨念a,在句尾由于受到前面音節末尾音素的影響,讀音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都是在a前添加一個音素,規律如下:前面音節末尾音素是a、o、(ao、iao中的o相當于u)e、ê、i、ü 時,“啊”讀ya,如:“他啊、婆啊、哥啊、雪啊、吸啊、魚啊”;前面音節末尾音素是u時,“啊”讀wa,如:“輸啊、巧啊、好啊”;前面音節末尾音素是n時,“啊”讀na,如:“看啊、天啊、人啊”;
前面音節末尾音素是ng時,“啊”讀nga,如:“唱啊、聽啊、動啊”;前面音節末尾音素是-i(后)、er時,“啊”讀ra,如:“事啊、兒啊”;前面音節末尾音素是-i(前)時,“啊”讀[z]a,如:“字啊、詞啊、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