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此文題目是《武派太極拳與經(jīng)絡養(yǎng)生》,但當年武禹襄的“提頂、吊襠、裹襠、護肫、涵胸、拔背、松肩、沉肘”這“身法八要”,好像是站在整個太極拳的立場上總結的,并不僅為今日之“武派太極拳”所獨有。雖然現(xiàn)在各派太極拳在表述這些內容的詞匯有可能不盡相同,但其實質,編者以為各家還是基本達成了共識的罷?故此文所述,對各派太極拳習練者中關注經(jīng)絡養(yǎng)生的朋友,也許都會有所幫助。 筆者從吳文翰先生習練武派太極拳,現(xiàn)僅據(jù)恩師之傳授,并結合自己研究中醫(yī)之體悟,著重論述武派太極拳中所蘊含的中醫(yī)經(jīng)絡氣血之說,意在從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角度,探討習練太極拳的健身價值。
武派太極拳的身法要領,與經(jīng)絡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體現(xiàn)在武禹襄總結的“提頂、吊襠、裹襠、護肫、涵胸、拔背、松肩、沉肘”這“身法八要”中。這些身法要領,作用于人身的許多穴位,疏通與調解了周身的陰陽氣血,其作用具體介紹如下:
提頂:提頂是指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百會穴,又稱三陽五會,為諸陽之會,乃手足三陽經(jīng)與督脈足厥陰經(jīng)交會之處,主治多種疾病,有升陽舉陷、醒腦固脫的重要作用。此穴屬督脈,督脈為人身陽氣之海,統(tǒng)領一身之陽,《內經(jīng)》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說明陽氣對人身的重要。而提起居于頭頂最高位的百會穴,正可將周身清陽之氣運行至大腦中。清陽之氣在上,則濁氣自然歸下,可使人身清氣爽,思維敏捷,“尾閭正中神貫項,滿身輕利頂頭懸”,故武禹襄將提頂作為身法八要之首。
吊襠:吊襠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貫串,要求胯根松開,襠部松垂。會陰穴又名海底,屬任脈,居于前后陰之間,為任脈、督脈、沖脈之會。百會與會陰兩穴在人身,猶如地球之南北極,遙遙相對,又如日月之相應,一屬陰,一屬陽。百會居人身至高之巔項,如君臨四夷,猶如《周易》之乾卦,有純陽之象。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會陰位于至陰之地,二陰之中,為諸陰經(jīng)之大會。因此,若能做好提項、吊襠,則任督二脈,日久自然暢通,而氣血充盈內勁渾厚。道家云:任督通,百脈通。由此可知,武禹襄列提頂、吊檔二者居于身法八要之前的重大意義。
涵胸:胸區(qū)(胸口與兩肩窩)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松沉下降謂之涵胸。胸部為任脈、手三陰、足三陰與足陽明諸經(jīng)所循行,經(jīng)絡穴位眾多,而膻中穴在胸部之中心,屬任脈。《靈樞·海論》說“膻中者,為氣之海”,《難經(jīng)>說“氣會膻中”,可見膻中之重要。古今醫(yī)家皆重視膻中部位,習練太極拳時,要求涵胸,可調暢胸中大氣(后天之宗氣),加強心肺功能。同時,使胸中之氣自然下沉于丹田,為平常之胸式呼吸逐步演變?yōu)樘珮O拳所要求的腹式呼吸打好根基。
拔背:脊骨自然豎起,上下對拉,節(jié)節(jié)松開。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xié)調一致,發(fā)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chǎn)生彈力,做到力由脊發(fā).背部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所循行:督脈行于脊柱,挾脊柱兩旁為膀胱經(jīng)所循行。背部脊骨自下而上分部著長強、命門、中樞、至陽、神道、陶道、大椎等穴。其中至陽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穴下,上通大椎,下接命門,為背脊的中樞,前與膻中遙相呼應(筆者注:太極拳中所稱之夾脊穴即指此而言,而針灸書中并無此穴名)。涵胸與拔背是相輔相咸的,涵胸可使胸中之氣順任脈降于丹田,拔背則使督脈之氣上行脊背,一前一后,一升一降,潛移默化,日久自然任督通暢,百病不生。古代養(yǎng)生功家有“通三關” 之說,三關指尾間關,夾脊關,玉枕關。因內氣在此三個部位不易通過,故以關名之。練氣功主張以意領氣,武禹襄則認為“意在養(yǎng)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故只須將身法做到位,久練自會氣貫周身,全身之經(jīng)絡不求通而自通。
拔背不僅能夠通達督脈,亦能夠疏通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人身之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jīng)而統(tǒng)榮、衛(wèi),凡外因百病必先傷表方可入里,故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氣充盛,則外邪不得入內。而此經(jīng)在人體背部有四條經(jīng)絡通行,加上督脈,背部有五條經(jīng)絡貫穿,而拔背正可使膀胱經(jīng)和督脈之氣血暢通,營、衛(wèi)固密,人體的抗病能力會因此大大加強。
松肩:松肩即讓肩關節(jié)放松舒展,既不要聳肩,也不可僵滯,肩松則臂活。肩上之肩井穴,位于肩上凹處,屬足少陽膽經(jīng),膽經(jīng)通過肩部與諸陽經(jīng)交會;肩井穴又與雙足之涌泉穴上下遙遙相對,練拳時應注意讓涌泉穴與肩井穴相互貫通,松肩則氣血自肩井降于涌泉,而泉中之水又可自井中涌出,好比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一樣。如此則上下氣血相貫,循環(huán)不已,肩膀自然松活,足下穩(wěn)健。另外,肩井作為背脊與上肢的連接部位,為內勁的傳輸起著重要作用。
沉肘:沉肘指肘關節(jié)要常保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抬。肘為上肢的中節(jié),亦是五俞穴、中合穴的會集點。手三陰經(jīng)與手三陽經(jīng)的合穴都在肘部的內外側分布,其中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曲池穴最為重要。曲池,又名陽澤。武派太極拳起勢時,保持合谷穴與曲池穴遙遙相對,則肘自然下沉。活動曲池穴對治療老年人的肘痛,尤其有效。此外肘部還分布有小海、少海、曲澤、尺澤等合穴,是經(jīng)絡之氣匯集的重要部位。做好松肩沉肘,是實現(xiàn)上肢之氣血與周身之交流無礙的行功要領,并可使勁力暢通于掌根及指端,且有益于涵胸拔背之完成。
裹襠:襠部為二陰所在,二陰之間的會陰穴,又稱為下丹田。襠部是足三陰經(jīng)自足至腹的必經(jīng)部位,陰踽、陰維亦從此上通于胸腹,可謂諸陰經(jīng)匯聚之所,故裹襠在護衛(wèi)自身安全和保健上都是非常緊要的。
護肫:護肫即護住中線及兩脅。肫原指鳥類的胃,此處借指人體兩腋下軟肋及身前中線部位。在兩脅下有大包、章門、期門等穴,在胸前中線上有膻中、中脘等要穴。大包屬足太陰脾經(jīng),為脾之大絡,統(tǒng)絡陰陽諸經(jīng)。章門、期門穴皆屬足厥陰肝經(jīng),均為氣血出入內臟之要地。章門還是足厥陰、帶脈之會合處,地位重要。期門為足太陰、厥陰、陰維諸經(jīng)之會。中脘穴屬任脈,“稟人之中氣,營氣之所出”,為調理中焦第一要穴。因此在技擊時,做好護肫是保護自身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
除武禹襄“身法八要”所涉及的經(jīng)穴之外,郝月如又提出騰挪、閃戰(zhàn)、尾間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等身法要求。其中尾閭正中和氣沉丹田涵括了兩個重要穴位:長強和氣海。
長強又名龜尾,在尾骨端與肛門之間,為督脈的起始穴,與任脈相絡屬。此穴歷來被古代內練家所重視,<會元針灸學>載:“長強者,長于陽而強于陰,……長強為純陽初始,使臟中生純陽正氣,舒緩各部器官,故名長強”。
氣海,亦稱丹田,在臍下一寸五分,為生氣之海,乃先天元氣匯聚之處(丹田指小腹而言,小腹乃煉丹之地,非單指某一穴)。氣海穴在關元與神闕兩穴之間,最接近于丹田的中心。氣海穴下為小腸,手太陽小腸經(jīng)與手少陰心經(jīng)相表里,即心火自經(jīng)絡下達于小腸,以增加小腸的熱力而助小腸消化吸收食物之精華,變?yōu)榫瑺I養(yǎng)周身。故氣海與膻中一主先天元氣,一主后天宗氣,皆為人身之重要部位,無論養(yǎng)生或技擊,皆須時時顧護(筆者注:上文曾提到在胸部之中心的膻中穴“為氣之海”,此處又言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的位置,原因何在?原來中醫(yī)認為人先天之腎氣,又稱元氣,積藏在小腹部位,為生命之原動力;而后天之宗氣,又稱大氣,貯存于胸中)。
在武派太極拳的練習中還涉及到一對重要的穴位,即命門與神闕。關于神闕與命門之間的關系,恩師吳文翰先生曾言道:“神闕與命門要相吞吐,化解時命門吸神闕謂之吞,發(fā)放時命門催神闕謂之吐,是氣機鼓蕩的根源”(神闕即肚臍)。
命門,位于后腰督脈上,在第二腰椎脊突下凹陷處取穴。命門是人身陽氣之根本,其中所藏之真火是人生命的原動力,對人的生殖發(fā)育和飲食的消化吸收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故命門火衰的人,常表現(xiàn)出四肢發(fā)涼,腰腹冷痛,陽萎早泄等癥狀,而習練太極拳正可以培補命門真火,強腎益精。太極拳經(jīng)典拳論中所強調的“以腰為軸 ”,“命意源頭在腰隙”等要領,皆是增強命門真火的不二法門。練拳日久者,常可感覺周身溫暖舒適,腰腿靈活,耳目聰明,此皆源于腎精與命火充沛之故。
由此可知,武派太極拳的身法要領,把人體作為一個和諧而生機勃勃的整體,以經(jīng)絡氣血通調為旨,以重大關節(jié)處的提點與關顧為立足點,從而實現(xiàn)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對個體生命由內到外的全息關懷。對太極拳身法要領的“形”的把握只是基礎的層面,對“意”的體悟與踐行達到一定的境界方可謂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