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漆瘡、癮疹、蕁麻疹、藥疹……各種皮膚病來襲,小編推薦給大家一個方子。這是一首治療皮膚病的名方,出自《外科正宗》的消風散。治療皮膚病,都說這個方子好,究竟好在何處呢?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當歸、生地黃、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仁、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木通各五分。
【方歌】消風散內歸生地,蟬蛻荊防蒼苦參;胡麻知母牛蒡等,石膏甘草木通行。
【功用】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主治】風疹,濕疹。疹色偏紅,瘙癢,破潰后易滲液,苔白或黃,脈浮數。
【方解】方中當歸、生地黃清熱涼血、散瘀化斑;防風、牛蒡子、荊芥、蟬蛻祛風止癢;蒼術、苦參、木通利濕止癢;石膏、知母清氣分實熱;胡麻仁養血潤膚,甘草調和諸藥而養中,諸藥合用,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涼血又護陰,是一個疏風除濕、清熱養血的有效方劑。
【化裁】若風熱盛者,加薄荷、菊花、桑葉;若濕邪盛而破潰滲液多者,加砂仁、豆蔻;若風濕俱盛者,加秦艽、桑枝、桑寄生。
【編者心得】現在臨床常用于治療蕁麻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如治療蕁麻疹,可佐以黃芪、秦艽、益母草健脾益氣養血,當歸、牡丹皮、赤芍、紫草以開氣血之閉,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治療血燥血熱之銀屑病,可加水牛角粉、生地黃、牡丹皮、僵蠶、紫荊皮等清熱涼血解毒。
【國醫大師點評】消風散匯集祛風、利濕、清熱之品,辨證加減治療各種皮膚病均有一定療效。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謂內服本方,尚需“兼戒口味,辛熱莫啜,忌洗熱湯,其煩自脫”;同時可外用繡球丸(樟冰、輕粉、川椒、水銀、雄黃、大楓子)搽擦,以止癢殺蟲。本方加減治療濕疹、風疹、過敏性皮疹均有療效。
——首屆國醫大師顏德馨
趙某,男,36歲。
頭部皮屑增多伴痛癢2月。診見:頭部有大小不一的斑疹,基底潮紅,部分上面有彌漫而均勻的粉末狀脫屑,梳發或搔抓時易脫落,脫發增多,頭發干枯,苔薄黃,脈浮數。
診斷:脂溢性皮炎。
治則:疏風清熱,養血潤發。
方藥:消風散加減。
荊芥、防風、蟬衣、蒼術、陳皮、川芎各6克,牛蒡子、當歸、生地黃、苦參、金銀花、制首烏各10克。每日1劑,水煎分服。
服藥1周后,皮屑減少,瘙癢減輕。守前方加生山楂15克,黃連45克,連服14劑而愈。
按語:脂溢性皮炎屬中醫“白屑風”范疇?!锻饪普凇氛f:“白屑風多生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而又生。此皆起于熱體當風,風熱所化。治當消風散?!蔽麽t學認為,其發病多與毛囊皮脂分泌過多有關。緊扣病因病機,結合癥狀,辨為消風散證,并加金銀花、生山楂、制首烏、黃連,清熱去脂生發。治療3周痊愈,療效顯著。
徐某,女,33歲。
全身皮膚紅斑伴瘙癢1周。原有銀屑病病史3年,每年秋季發作,夏季緩解。否認有家族遺傳史。診見:全身散在紅斑,表面色白,基底潮紅,形態如地圖狀,皮疹以四肢伸側、背部為多,伴皮膚干燥,緊板不舒,脫屑翹起,搔抓時陣陣脫落,瘙癢劇烈,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診斷:銀屑病(尋常型)。
治則:疏風養血,潤燥止癢。
方藥: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
荊芥、防風、蟬衣、蒼術、羌活、川芎各6克,牛蒡子、生地黃、當歸、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赤芍15克,苦參8克,生甘草4克。每日1劑,水煎分服。服7劑后,未見新發皮疹,瘙癢好轉,守前方繼服3周,全身斑疹消退。
按語:銀屑病屬中醫“白疕”范疇,是以皮膚紅斑上反復出現多層銀白色干燥鱗屑為主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本病重要特征是皮疹上堆集較厚的銀白色有閃光的鱗屑,鱗屑很易刮除,下面露出淡紅色透明的薄膜,輕刮一下,即可見到露水珠樣的出血?!夺t宗金鑒》描述“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有風邪客肌膚,亦由血燥難榮外?!蔽麽t對該病的病因尚不明確,故治療上方法雖多,均不盡人意。抓住“久病必虛”,血虛易生風生燥,并結合銀屑病在秋季發病的特點,秋季燥邪當令,易犯皮毛,內因外邪結合共同致??;且“燥勝則干”,故患者有自覺皮膚干燥、緊板不舒、脫屑翹起等癥。方用消風散合四物湯,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疏風養血,潤燥止癢而見效顯著。
陳某,女,35歲。2006年8月6日就診。
全身出現癢性風團6小時,風團色紅,顏面、軀干、四肢均可見,背部密集成片,劇癢。
辨證:風熱客于肌膚。
治則:疏風清熱。
方藥:消風散加減。
荊芥、防風、當歸、生地黃、苦參、蒼術、蟬蛻、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12克,煅石膏30克,生甘草6克,加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服3劑后諸癥消失,原方去石膏、知母,加白蒺藜15克,再服3劑而愈。
按語:癮疹分急性、慢性,急性者多因稟賦不耐,外邪入侵,或飲食不慎所致。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與熱邪搏于肌膚腠理,風熱客于肌表致營衛失調,絡脈盛而風團色紅。消風散中荊芥、防風祛風固表,牛蒡子、蟬蛻清熱疏風止癢,蒼術、苦參清熱祛風燥濕,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當歸、生地黃、胡麻仁養血活血,生甘草調和諸藥。
夏某,男,35歲。2005年11月15日初診。
反復發作全身瘙癢斑丘疹3次。服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潑尼松,靜脈滴注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等藥后癥狀緩解。此次全身瘙癢、斑丘疹反復發作已1周。服用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潑尼松等藥未緩解。伴心煩,口干,喜飲冷水,大便干結難解,小便短赤。查患者全身抓痕累累,舌紅苔黃厚糙,脈洪數。
辨證:考慮為濕熱傷陰,風邪入絡。
方藥:消風散加減。
蟬衣、生地黃、神曲、甘草各20克,荊芥、防風、蒼術、知母、當歸、胡麻仁、牛蒡子、生大黃(后下)、制僵蠶、露蜂房、烏梢蛇各10克,苦參、生姜各30克,全蝎、蜈蚣各3克。每日1劑,水煎服。并囑咐患者停用所有西藥,服2劑后全身瘙癢明顯減輕。服完4劑全身瘙癢及皮損完全消失,患者少氣欲臥,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為邪去體安跡象,囑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靜養可愈。數日后痊愈,至今未復發。
按語:慢性蕁麻疹發作期及急性蕁麻疹,急則治標,以祛風止癢、清熱除濕為大法。慢性蕁麻疹緩解期,緩則治本,以補氣血、固營衛為大法,多選用玉屏風散或八珍湯加減。治標易而治本難。多數患者急性期癥狀緩解后不愿繼續服藥,此其一;調補氣血陰陽之偏勝需較長時間而服藥多劑,多數患者難以堅持以致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此其二。因此,緩解期堅持服藥對控制或減輕反復發作尤其關鍵。
名方者,大醫所創,卓有良效,經久不衰。名醫者,多嗜名方。名醫歷經幾十年臨床實踐摸索出來的經驗,是中醫的臨證精華。
名方、名醫一本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