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的基本概念
痰飲是人體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較清稀的稱為飲。
痰飲分為有形之痰飲和無形之痰飲。有形之痰飲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性痰飲,如咯吐所出之痰液,皮膚肌肉間形成的瘰疬、痰核及腹中有轆轆水聲等。無形之痰飲是指視之不見、觸之無物、聞之無聲的非實質性痰飲,雖無形質可見,卻有因痰飲所致的病理表現。有形之痰飲與無形之痰飲本質是相同的,差別在于聚之則有形,散之則無形。
《金匱要略》把飲分為四類,即痰飲、懸飲、溢飲、支飲。這是根據飲邪所在部位不同而規定的名稱。如飲停于腹中名'痰飲',飲懸于胸膈名'懸飲',飲支撐兩脅名'支飲',飲溢于肌膚名'溢飲'。
痰、飲、水、濕四者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但相互之間有一定區別。其彌漫無形者為濕氣,停聚有形者為水飲;飲之更清稀者為水,飲之煎煉而成者為痰。也就是說,四者皆源于津液代謝障礙,并可互相轉化。
痰飲的形成
痰飲皆由滓液代謝障礙所致,涉及到脾、肺、腎、肝、三焦等多個臟腑。各種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宜、勞逸失當等,都可損傷臟腑,使其氣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謝障礙,停聚而成痰飲。
因脾主運化水濕,肺主通調水道,腎主水,肝主疏泄能促進津液代謝,三焦為水道,若脾失健運,或肺失通調,或腎不主水,或肝失疏泄,或三焦氣化失常,使水濕不化,津液停聚,皆可聚濕而成痰飲。痰飲形成以后,又可在臟腑之間相豆影響,進而使多個臟腑氣化失常,導致痰飲的反復形成。如痰濕蘊肺而致咳嗽、氣喘,臨床多責之于脾虛,故古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腫為貯痰之器'的說法。
痰飲的形成還與寒熱因素有關。寒熱可由外感而得,也可由臟腑陰陽失調所致。臟腑有寒,則氣化遲滯,津液不化,形成痰飲,而以飲為多;臟腑有熱,則煎熬津液,津液或沸騰為飲,或凝結為痰,而以痰為多。如肺寒可致飲停于肺,咳吐清稀泡沫痰液,稱為'寒飲伏肺';肺熱可致痰阻于肺,咳吐黃稠膿痰,稱為'痰熱蘊肺'等。
痰飲的形成
痰飲致病的特點
1.阻礙經脈氣血運行
痰飲隨氣流行,無所不至。若痰飲流注于經絡,易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若結聚于局部,可形成瘰疬痰核、陰疽流注等。
2.阻滯臟腑氣機升降
痰飲為水濕所聚,若停滯于臟腑,易于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如肺以肅降為順,若痰飲停肺,腫失宣肅,可出現胸悶、咳嗽、喘促等癥;胃以降為和,痰飲停胃,胃失和降,則出現惡心、嘔吐等癥。
3.易于蒙蔽神明
痰濁上擾,蒙蔽清陽,可致頭昏目眩;痰迷心竅,或痰火擾心,心神被蒙,可致胸悶心悸、神昏譫妄,或引起癲狂驚癇等。
4.癥狀復雜,變化多端
由于痰飲形成的原因多,痰飲關聯部位廣,并且能隨氣升降,上下內外無所小至,故痰飲所致疾病種類多,影響臟腑組織也多,癥狀極為復雜,且變化多端。從臨床表現來看,五臟六腑、形體官竅、四肢百骸,皆可因痰飲而致病,其癥狀表現如胸悶、咳嗽、氣喘、咯痰、惡心、嘔吐、心悸、眩暈、癲狂、肢體麻木、關節疼痛或腫脹、皮下腫塊或潰破流膿,以及水腫、腹水、泄瀉等。凡種種疑難雜病、不明原因疾病,都可能與痰飲有關,所以古人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
由于痰飲可以隨氣升降,故其病證往往容易變化,呈反復發作性。如癲癇病,痰隨氣升則病發,痰隨氣降則病止,反復多次。
痰飲致病特點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