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沈衛榮 | 人類會進入一個沒有語文學的時代嗎

迄今我們無法為philology找到一個能被普遍認同的譯名,使它名正言順,重新成為人文科學研究的主流。但如果缺乏扎實的語文學的基本訓練,不遵守語文學的基本規范,那么,其他任何花樣百出的人文研究都是不科學、不學術的。

起語文學與中國學術的淵源,我們大概首先會想到傅斯年先生創立的、號稱天下第一所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大家知道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英文名稱是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所以,它是“歷史和語文學研究所”,而不是“歷史和語言學研究所”。為什么傅斯年先生當年會給這個研究所取這樣一個今天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名稱呢?其實,若回到1920年代的學術語境中,這并不很難理解。現代人文科學建立的標志就是對人類的精神文明進行“歷史的和語文學的研究”,以此與傳統的“哲學的和神學的研究”相區分。人文研究必須是歷史學的和語文學的研究,才是科學的和學術的研究,否則,它就跳不出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的藩籬。在現代人文科學的學科體系中,即使是哲學、神學和宗教研究,也必須是歷史學的和語文學的研究。
      
傅斯年先生留學歸國后先在中山大學建立了“語言歷史研究所”,待中央研究院成立時(1928年),他又成功說服院長蔡元培先生讓他主持籌建“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建立及其成功即標志著現代人文科學研究在中國的成功引進和形成。以今天的后見之明來看,傅斯年先生當年建立“史語所”的動機或有以下二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個“歷史研究所”,因為語文學也是一種屬于歷史研究的學問,語文學家同時就是歷史學家。傅先生的名言“史料即史學”依據的是歐洲學術中的“史料研究”(Quellenforschung)傳統,即當語文學家將這些可作為史料[資料]的文獻歷史化了,或者說當語文學家為它們設定了可靠的歷史、語言和文化語境之后,它們自己就可以說話,這個文本的真實意義和人們從中所要尋找的歷史真相躍然紙上,用不著道德家或者文章家多贅一辭了。既然史料即史學,那么專門從事語境化、歷史化文本的語文學家自然也就是歷史學家了,語文學與歷史學是連體的,一體而二面。傅先生所提倡的通過收集、編纂、校勘史料等方法來研究歷史,或也曾受到了歐洲19世紀民族語文學(national philology)的影響,當時以德、英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通過語文學的“文化項目”來建構并傳播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例如大英帝國的《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俄國民間神話的收集等等。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奧爾巴赫曾把語文學定義為對一個“民族之文化的歷史研究”。

傅斯年,1921年攝于倫敦

而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傅先生建立的“史語所”實際上是一個人文科學研究所,它的本意或就是要把所有的人文科學研究都集中在這個歷史和語文學研究所內。如前所述,在當時的語境下,所有人文科學研究都必須是歷史學的和語文學的研究,后者整體代表了對人類文化和精神的科學的研究。當時的人文科學遠還沒有在文學、史學、哲學、宗教學,乃至語言學、考古學和美學等專業學術領域之間做出嚴格而明確的分野,所以歷史學和語文學就代表了整個人文科學(humanities)或者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en)。
      
值得一提的是,史語所的建立并不是吸收和整合西方人文科學研究之各個學科的結果,它更多是借鑒當時西方漢學研究的模式建構,建所宗旨首先在于學習和超越西方漢學,它的口號是要把漢學的中心從巴黎奪回北京。而當時歐洲傳統的漢學研究是一種對漢語文學、歷史和哲學不作明確區分的典型的語文學研究,而且,當時由于敦煌文獻的出土和許多考古新發現的出現,歐洲的漢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中亞語文學諸學科正經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階段。那個年代留學西方的一代中國精英知識分子,不管其最初的留學目的是什么,很多人最終都成了漢學或與漢學相關的其他東方學/中亞語文學研究分支學科的學生。待他們學成歸國之后,即開始以他們在歐洲所接受的這一套東方語文學的學術方法,改造中國舊有的學術傳統,建立起了與現代西方學術基本一致的現代人文科學研究。

最近讀到香港大學教授Perry Johansson先生一篇題為《跨文化認識論:歐洲漢學何以成了中國現代人文科學的橋梁》(The Making of the Humanities, Volume III: The Modern Humanities, Rens Bod, Jaap Maat & Thijs Weststeijn ed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449-464)的文章,文中對歐洲漢學對于中國現代人文科學研究的建立所起作用的討論頗具新意,值得一讀。作者認為我們不能循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文化批判之舊調,全盤否認西方漢學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歐洲漢學對中國現代人文科學研究的建立做出過十分巨大的貢獻。當年以傅斯年、陳寅恪為代表的曾經留學海外的那一批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將西方漢學研究的傳統和新趨向帶回了中國,并依此模式在中國建立起了科學的、學術的現代人文科學研究。

令人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中出現了多處不可思議的語文學錯誤,如說陳寅恪和傅斯年都曾在柏林隨Herbert Franke(傅海博,1914—2011)學過漢學,胡適是清華國學院院長(head)和分別擔任史語所歷史組組長的陳寅恪、語文學組組長的趙元任和考古組組長的李濟都來自北京大學國學院(門)等等。陳寅恪、傅斯年留學時柏林大學的漢學教授應該是Otto Franke(傅蘭克,1863—1946)先生,胡適雖然在清華大學國學院建立時曾應邀擔任過顧問的角色,但他拒絕自任導師,而力舉梁啟超、王國維和章太炎三位先生擔任導師。陳寅恪、趙元任和李濟都來自清華大學國學院。

庸置疑,史語所的建立和成功對于現代人文科學于中國的形成和發展意義非凡。遺憾的是,語文學并沒有在日后的中國學界發揚光大。至今人們對有關傅斯年和史語所的一切掌故皆津津樂道,唯有語文學早已被忘在腦后。傅斯年先生當年命名“歷史語言研究所”時采用“語言”這個詞來表示語文學,他在其他不同的語境下又曾用“語學”、“言語學”、“歷史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等詞匯來指代語文學,這容易令人誤解他所說的“語言”指的是語言學(linguistics),給后世帶來了巨大的困惑。當時一代的學人顯然沒有就philology的對應漢語詞匯達成一致,胡適先生曾用“文字學”和“比較文字學”來對譯,以后還有人直接用“樸學”、“小學”來指稱philology。至今依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以語文學來對譯philology,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堅持按照日本學界的傳統,用“文獻學”來表示語文學。而我們目前堅持用語文學來對譯philology,只是因為不管語文學的指涉是如何地廣泛和復雜,原則上它是一門以研究言語(words)和文本(literature)為 起點和主要內容的學問。
      
顯然,上述各種不同的譯名或都不足以正確全面地表達和界定語文學的性質和意義,所以,迄今我們無法為philology找到一個能被普遍認同的譯名,使它名正言順,重新成為人文科學研究的主流。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定義、功能及發展和演變歷程本身十分復雜,且變化多端。古往今來,語文學曾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涵義,有不同的能指、所指,所以,我們今天很難統一、固定地用同一個詞匯來翻譯它,并給它以恰當的表述和解釋。在我看來,語文學至少可以有以下六個不同的層面或范疇:


1      
語文學的字面意義(希臘語:philologia),即是對言語、文本/文獻和學問的熱愛,可以引申為泛指世界上所有與語言和文本相關的知識、學問和學術。它與熱愛智慧、思想的哲學相應而生,成為人類知識、文化和精神文明體系的又一大部類。我們或可以籠統地說:人類的精神文明不外乎哲學和語文學兩大部類,非此即彼。哲學是智慧和思想,語文學則是知識和學問。所以,語文學是人類所能擁有的最大、最基本的知識和學問寶庫,人之為人或可以沒有思想,缺乏智慧,但不可能不學習和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和學問。
      
2      
自西方古典時代至近代人文科學研究形成之前,一切與語言、文本(文獻),甚至文物相關的學術活動和學術實踐都可以被稱為語文學。從古希臘的文法、修辭學到近世圣經文本研究,從學者們最初在博物館和圖書館內所進行的文本的收集、編目、修復、整理、校勘、印刷到人文主義的宗教人士在多語種《圣經》版本中進行的解經活動等等,都可歸屬于語文學的范疇。西方古典學即是對西方古典文本的語文學研究,而西方古典教育的主體即圍繞學習拉丁文、希臘文,解讀拉丁文、希臘文經典文本而展開,形成了西方典型的語文學教育和研究傳統。若沒有語文學的傳統,就很難想象西方古典文明能夠傳承至今,且生生不息。
      
    
語文學是近[現]代人文科學學術研究的總稱或代名詞,它是現代人文科學研究被遺忘了的源頭。近[現]代人文科學研究最初并沒有明確劃分文、史、哲等分支學科,不管是對西方民族及其多種古代語文的文學、歷史和哲學的研究,還是對某個特殊地區、民族/國家的人文研究,如漢學、印度學、伊斯蘭學,或者東方學等等,都首先和主要是一種語文學的研究。所以,語文學曾經是19世紀歐洲人文學術的皇后,它與自然科學相對應,是研究人類精神和文化的科學。
      
4      
自現代人文科學研究被明確地劃分為文、史、哲等不同的學科,特別是當引入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區域研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語文學研究,如漢學被中國研究、佛學被佛教研究取代,具有更強闡釋性、普適性的理論范式逐漸占領人文學界,語文學不再是人文科學研究的主流之后,它就常常被人狹義地當成一種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如對印歐語系的建構一類的研究,或者專指一套特別精深的文獻學處理和研究方式,即把對古典文獻的收集、整理、編輯、對勘和譯解等作為語文學的核心實踐,把采用這種方式所進行的古典語言、文本的學術研究定義為語文學研究。隨之,原本曾是人文科學研究之主流的語文學被越來越邊緣化,成了一門拾遺補缺的流亡中的學問。好像只有當它的研究對象離西方越遙遠、離今天的時代越久遠,語言越冷門、文本越破碎的時候,才要求語文學最大程度地到位。于是,西方的東方學,特別是其中的印度和梵文研究、印藏佛教研究等等,漸漸成為碩果僅存的幾個語文學研究的重要陣地。與此同時,語文學在西方學術的中心則越發變得可有可無,乃至被人徹底遺忘了。
      
5      
于當今世界,語文學和對語文學的堅守可以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學術態度、學術立場和學術精神。這種學術態度可以是僅僅反映語文學的本來意義,即對語言、文本和學問的熱愛,也可以表現為對語文學學術方法的堅守,即對實事求是的、實證的、科學的、理性的研究方法的堅持和追求,對最基本的人文科學研究的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的積極維護等等。語文學的基本精神既可以是傅斯年先生倡導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和“以漢還漢,以唐還唐”,即對全面、徹底和準確地理解文本和歷史的堅持不懈的追求;它也可以是尼采所主張的將語文學當作一種慢慢讀書的藝術,即一種用于讀書的金匠般的手藝。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地讀書,和信口開河、炫人耳目地詮釋文本,都是違背語文學精神,并與現代人文科學研究的理性和科學準則背道而馳的。
      
6      
語文學是一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提倡“語文學式的生活”(living philologically),即倡導一種理解、寬容與和諧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語文學的精髓在于尋求理解,即尋求正確和全面地理解語言、信息和文本所蘊涵的真實和豐富的意義。若我們能堅持用這種語文學的態度,不遺余力地尋求對他者、對世界的正確、多元和甚深的理解,尋求以一種寬容、開明、自在與和諧的語文學方式來同這個充滿了矛盾和沖突的世界交往,無疑是一種能夠促成世界和平、和諧發展的十分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對于每一個個人而言,只有當你能夠與眾不同地知世閱人時,你才會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只有當你能夠學會從多種不同的視角出發去讀書、閱人和知世,學會從其原本的語言和文化語境中,設身處地去體會和理解他者發出的任何信息時,你才能夠成為一位既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又能和這世界同進共退、和諧共處的人。



天我們不厭其煩地重彈語文學的老調,只因為它實在已經被我們忽略、被我們遺忘太久了,而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和接受、消化信息的方式,乃至于我們完全有理由擔心人類或將前所未有地進入一個沒有語文學的時代。然而,只有語文學才能夠讓我們理解古代圣賢們留下來的源遠流長的思想和字字珠璣的文本,讓我們領略圣賢書中所描寫的數千年來人類創造性勞動的奧妙,并讓我們有能力與先賢們展開無與倫比的深刻的思想交流。相反,語文學的消亡,則意味著我們不但再也無法保全古典教育與歷史記憶、無法追尋被摧毀于現代化之中的各種古典的生命形態,而且我們終將丟失與過去進行對話的秘訣,這將是人類無法承受的損失和災難。不言而喻,回歸語文學是我們面臨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當然,今天我們倡導要回歸的語文學絕對不只是一套學習語言和處理文本的技術性的手藝,它應該是對以上這六種范疇的語文學的綜合、結晶和升華。于今日世界的學術語境和學術體系中,人文科學研究早已經被細分成文學、歷史、哲學和神學(宗教研究)等多種分支學科,這樣明確的學科分野已經是如此地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很難設想我們還能將它們重新整合在一起,退回到那個只有語文學的時代。甚至,我們也不再可能讓語文學作為凌駕于文、史、哲等多種人文學科之上的一個超級學科,重新占據21世紀世界一流大學之學科設置的中心位置。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把語文學廣泛地認同為人文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學術方法和最基本的學術態度,以此來重新整合人文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組織開展于語文學框架結構中進行的真正的跨學科研究。呼吁語文學的回歸,本質上就是要號召人文科學研究的從業者,能夠以上述語文學的精神和立場出發,從正確讀懂和理解文本開始,進行歷史的、文學的和哲學的、思想的研究。唯有如此,我們的人文科學研究才能重新回到科學和理性的軌道上來。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那些于今被狹義地確定為語文學的學術領域,眼下于世界范圍內都面臨著十分嚴重的危機,很多甚至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絕學,例如對梵文、古藏文、吐火羅文、粟特文、古回鶻文、西夏文、蒙文、滿文等語言、文獻和歷史的研究等等,這同樣是人類文化和精神文明所遭受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今天我們呼吁振興絕學,就是要挽救這些瀕危的學科。但是,振興絕學并不只是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收集、保護、整理和出版這些瀕臨失傳的語言和文獻資料,它更要求我們加強從事這類學術研究的學者們的語文學訓練,提高他們的語文學學術水準。從振興絕學的角度而言,語文學確實是一門門檻極高的學術手藝,對于一名狹義的專業語文學家而言,需要接受長期的語言、歷史語言學、古文字學、古文書學和文本對勘(textual criticism)等學科的十分專業和精深的學術訓練,否則他們就無法擔此重任,讀懂這些古代文字和文獻,并對它們所傳達的思想和歷史文化做出正確和精到的研究。而對于一名普通的人文學者來說,回歸語文學首先是要求他們回歸將人文科學研究作為歷史學的和語文學的研究的學術傳統,同時還要求他們堅守語文學的學術態度、學術精神和學術規范,堅持以實證的、科學的和理性的態度,從語言和文本出發,力求全面、徹底和準確地理解文本和歷史,著書立說則追求學術表述的平實、準確和學術寫作的規范和精致。如果缺乏扎實的語文學的基本訓練,不遵守語文學的基本規范,那么,其他任何花樣百出的人文研究都是不科學、不學術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沈衛榮 | 語文學的回歸
沈衛榮:我們能從語文學學些什么?
沈衛榮︱“非驢非馬”的漢學家和“半吊子”的區域研究
開學典禮 | 教師代表沈衛榮:過一種“語文學式的生活”
凌宗偉:從《何謂語文學,現代人文學科的方法和實踐》的閱讀中理解語文
沈衛榮:作為古典語文學家的尼采和作為職業的科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托里县| 鄱阳县| 友谊县| 开原市| 历史| 平昌县| 龙海市| 丹巴县| 内丘县| 郓城县| 甘谷县| 开鲁县| 即墨市| 浦北县| 陕西省| 泰来县| 潜山县| 龙川县| 井研县| 合阳县| 辽宁省| 广德县| 南漳县| 平塘县| 高阳县| 奎屯市| 莎车县| 军事| 望都县| 湟源县| 哈密市| 富平县| 县级市| 赣榆县| 友谊县| 伊通| 鄂温| 贵州省| 北海市| 民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