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本身是無菌手術,而順產是有菌分娩,即順產兒和剖腹產兒身體攜帶的細菌是不一樣的,順產兒能天然地傳承母親的有益菌群(產道中有大量的乳酸菌等有益菌),但剖腹產卻讓孩子失去了傳承的機會,可以說剖腹產兒是輸在了健康起跑線,因為缺少有益菌,免疫系統功能會不足,這也是為什么剖腹產兒更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剖腹產兒在早期成長過程中,不是考慮要不要補充益生菌、益生元(有益菌的食物)的問題,而是要考慮補充多久的問題。尤其是添加輔食期間、斷奶期間更應該補充有益菌,這時候是孩子面對致病細菌最多的時候,也是身體免疫力相對不足的時候,因此,剖腹產兒補菌周期至少6個月左右為好。
經常感冒人群
每次感冒流行季節,總是一部分人感冒,更多的人們卻并未感染病毒,即便是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家人。也就是說,同樣的感冒病毒同時降落在不同的人體,有些人被感染了,有些人沒有被感染。
這是因為,兩者的體質不同,有些人免疫力不足,容易感染病毒,而有些人免疫力充足,病毒來了也不怕,免疫系統會消滅感冒病毒。
事實上,人體的免疫系統約70%都集中在腸道!
腸道使命是消化與吸收,營養物質與剩下不能吸收殘渣與毒素都會堆積在腸道中,所以腸道也是最危險、最骯臟的地方,大量由口腔侵入的病菌,毒物,以及腸道原本就存在的有害菌,時刻虎視眈眈地想入侵人體。
為了健康,身體配置了免疫部隊來應對敵人,比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大量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黏膜,人體有七成以上免疫球蛋白A(一種重要的免疫分子)由腸道制造。
面對兇殘的敵人,僅僅依靠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是遠遠不夠的。腸道中的有益菌(益生菌)實際上是免疫防線的第一線,它們與有害菌短兵相接,有直接赤膊上陣的有益菌,有通過分泌抗菌肽的有益菌,有分泌有機酸的有益菌,它們組成了強大的“菌團”對抗有害細菌或病毒。
因此,經常感冒的人體大多存在腸道菌群失調現象,經常補充有益菌對于提高身體抵抗力非常重要,通常以3個月為一個調養周期。
腹瀉人群
每次腹瀉大家都希望快些好,于是各種止瀉的藥物應運而生。其實,面對腹瀉,我們要做的不是止瀉,而應該是治瀉。
用益生菌或藥物止瀉只需要1-3天即可完成,然而此時身體內的腸道并沒有恢復健康狀態,因為每一次腹瀉都是腸道黏膜上的微生物菌群嚴重失調的表現,有益菌數量嚴重不足,無法構筑好腸道黏膜第一層微生態防御戰線。這樣的腸道雖然表現為“不拉了”的停止腹瀉狀態,可并不是健康的,當遇到外因,如飲食不當、病原體感染,腹瀉將很快來臨,久而久之,會變成難治性腹瀉。
因此,腹瀉止瀉后,最好繼續補菌一個月,幫助腸道重新建立菌群平衡,以此保護好容易受傷的腸黏膜。
過敏體質
過敏體質是一類免疫系統容易亢奮的特殊體質,大部分是身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gE)過度表達,這個抗體在體內的含量始終保持超正常值的水平。當身體接觸外界的過敏原物質,IgE就會快速的介導一系列過敏反應。
IgE是身體內含量最少的抗體,而且千萬不能多,它主要吸附在肥大細胞表面,跟過敏物質結合之后,會誘發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白三烯等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進一步引發各種過敏癥狀。
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濕疹、蕁麻疹等過敏體質人群身體內腸道中的菌群結構與正常體質的身體不同,缺少特定的有益菌,造成了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菌群失調,當恢復正常菌群平衡后,IgE的含量就會恢復到健康水平,即便遇到過敏原,也不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了。
然而,要想將IgE恢復到正常水平,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盡量不接觸過敏原,另一方面,要長期補充特定的益生菌,至少補菌6個月為好。所以,過敏體質要持續補充特定的益生菌,直到IgE表達水平正常,當然,過敏反應發作時,每天多補充一些益生菌很有必要,比如1天3次,1次1袋,當沒有明顯過敏反應時,每天1次,1次1袋益生菌即可維持有益菌的需求量。
胃不舒服
有一群特殊的人群,用了很多方法,胃不舒服的情況始終沒有調理好。研究發現,這類人群多半是被一種WHO認定為致癌因子的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革蘭染色陰性的微需氧菌,雖然感染后大部分人沒有臨床癥狀,但研究顯示它與口腔炎、口腔潰瘍、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可通過人—人傳播,包括糞—口傳播、口—口傳播、胃—口傳播和醫源性傳播,也可通過水源與環境或動物源性傳染給人。
乳桿菌是有益于人體健康的有益菌,也是老百姓常說的益生菌的一種,在幽門螺桿菌陰性人體中含量居多,而幽門螺桿菌陽性人體中含量則下降,尤其是毒性強的幽門螺桿菌菌株感染者乳桿菌占比更低。
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三聯療法(包括兩種抗生素)進行治療,但容易出現復發(Hp被再感染的途徑很多)、細菌耐藥性提高、藥物各種副作用的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國際上已經開始推薦用微生態療養法,以菌治菌,即有益菌打敗有害菌。
通常,單次調養以3個月為一個周期,這個期間每天食用特定的益生菌,1日2-3次,1次1袋,身體健康后,可間隔一段時間后,改為經常性調養,如以1個月為周期,隔月或隔數月食用。
經常便秘
引起便秘原因很多,相當一部分便秘人群的誘因至少有腸道菌群失衡、缺乏水份、缺乏膳食纖維等。研究表明,大部分頑固性便秘病人的腸道菌群處于紊亂狀態。
益生元是不被人體消化吸收,可以選擇性地促進腸道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長繁殖的食物成分。主要包括非消化性的低聚糖,如菊粉、低聚果糖、乳果糖等。
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產生多種有機酸,降低腸道局部環境的PH值,有助于軟化糞便,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排便;益生菌還能夠促進腸道產生多巴胺、五羥色胺等神經遞質,促進腸道平滑肌收縮,加快腸蠕動,有利于排便。
通常剛開始采用飽和調養,單次調養以1個月為周期,這個期間每天食用特定的益生菌,1日2-3次,1次1袋,用300ml溫開水沖調大口飲用,每天最好再吃1-2根熟的香蕉,隨后可調整為維持性調養,1日1次,以1個月為周期,即使已經腸道調養通暢,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飲食結構和行為。
消化吸收不好
人要健康,就要每日攝入各種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都是從口攝入,經由消化道完成消化與吸收,當然,僅僅依靠人體自身是無法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這就需要人體消化道中駐守的百萬億數量級別的微生物群。
為什么有些人反映,無論吃多么好的食物或營養品(鈣、鋅、鐵等礦物質,維生素B、C、D等,以及其他),身子總是弱弱的、瘦瘦的,其實,這和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有密切關系,多數存在菌群失調情況,有益菌的數量與結構紊亂,不能很好地幫助身體消化更多的食物,也不能很好地促進身體吸收營養物質。
因此,消化和吸收不好的人,最好持續補充有益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