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有的,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偉大人物。王陽明最偉大的地方是他創立了心學,而陽明心學最偉大的地方是王陽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宋明理學的走向。
王陽明之前的理學,朱熹是一個巔峰,是理學的代表。那么,朱熹學說的主旨是什么呢?
朱熹認為,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體——理,理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根坻。理在氣(物質)之前,然后和氣結合,兩者運動產生萬物。理就是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
生成萬物后,理就散在每一件事物之中,成為事物的運動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倫理道德等。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學者必須去研究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弄清楚每一個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學者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所以朱熹的著作中,有很多對于自然事物的討論,比如他會討論日食、月食怎么回事,討論春夏秋冬怎么回事。
朱熹為世界設定了一個統一規律——理,他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將倫理道德與自然規律直接等同起來,想用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解釋一切事物,未免有些牽強。比如,植物生長自然有一定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和倫理道德真的能統一起來嗎?
明代,程朱理學占據了統治地位。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因此有一個王陽明亭前格竹的故事,即王陽明為了驗證朱熹的說法,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他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理”是什么,從此成為王陽明心中的一個大大的疑惑。
后來,王陽明在龍場解決了疑惑,史稱“龍場悟道”。
其實王陽明頓悟的內容,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并非外在的“理”,而是來自人的本心。
道德不是客觀規律,而是人的主觀情感。
所以陽明心學不研究客觀規律,只告訴人們如何去踐行心中的理,這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理”,更接近倫理道德的本質,從此風靡天下。
理學發展到朱熹,已經到了頂峰,之后的理學家,只是在朱熹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沒有什么創見。唯有王陽明,在朱熹之外奇峰突起,在中國思想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豐富了中國傳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