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寶從出生半個月開始一直補充醫院開的維生素D3,直到吃完后,聽說好多人都在吃伊可新,于是跟風似的買了伊可新。去兒保體檢時咨詢醫生,醫生說,只需要吃維生素D3即可,如果擔心寶寶維生素A缺乏,可以三五天吃一次伊可新。
突然發現自己在給孩子補什么營養素方面很無知,進一步問醫生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回家開始研究起來。現在終于弄明白了這些常見的營養補充劑的成分和應該怎么補,分享給大家。
維生素D
是一種固醇類衍生物,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人體中的膽固醇在經紫外線照射后可轉變為維生素D。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肌體對鈣、磷的吸收。維生素D中對健康關系較密切的是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
國居民每天需要攝入的維D含量如下:
維生素AD
通常是將維生素A和D以3:1的比例合成,成分只有維生素A和D兩種營養素,比如“伊可新”。市面上有VA1800IU/VD600IU的劑型,也有VA1500IU/VD500IU的。
維生素A可以明亮眼睛,也是機體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魚肝油
是從海魚肝臟提取的一種脂肪油,主要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除了維生素A、D可能還含有DHA、VE等其他成份,常用于抗佝僂病。
DHA
即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俗稱“腦黃金”,是神經系統細胞生長及維持的重要元素,在大腦皮層和視網膜的含量較高,對大腦發育有重要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脂肪專家委員會建議,嬰幼兒根據嬰幼兒體重攝入DHA20毫克/公斤;早產兒根據體重攝入DHA40毫克/公斤;而普通健康人不低于220毫克。
鈣片
鈣是提供身體所有機能的重要營養素,但鈣本身是難于吸收的元素,需要配合維生素D來促進吸收。我國不同階段所需的鈣含量如下:
上面提到了,維生素D本身不含鈣,但它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如果寶寶體內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即使服用了大量的鈣片也是無法被身體吸收的,因此維生素D是必須的。
維生素D的攝取主要有3種方式:陽光,食物和維生素D制劑。
首先說陽光。對于成年人來說,只要經常曬太陽,就能獲得非常廉價的維生素D,但對嬰幼兒來說,卻很難實現。因為這與季節、緯度、照射面積、照射時間、紫外線強度等多種因素有關。
如果裸露皮膚面積比較大,如頭、后背、臀部半小時能產生一定量的維生素D,但是完全依靠曬太陽并不能滿足每天寶寶發育對維生素D的需要。而且讓寶寶曬太陽太久,陽光中的紫外線會灼傷皮膚,并容易傷害眼睛,因此通常不建議用在陽光下暴曬的方法來獲取維生素D。美國兒科協會也認為嬰幼兒長時間的太陽直射會引發皮膚癌的風險。
其次說母乳,母乳中維生素D是缺乏的,不能夠保證嬰兒所需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
因此,口服維生素D制劑是寶寶補充維生素D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而日曬和飲食可作為輔助手段。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母乳喂養或部分母乳喂養的嬰兒,應在出生后數日起每天補充400IU的維生素D,相信一般寶寶都是在出生15天后開始補充。所以首先肯定的是維生素D3滴劑是每天不可或缺的。
那我家寶寶吃維生素AD不是更好?既補充了維生素A,又補充了維生素D......
非也,其實維生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達到平衡即可。且維生素A屬于脂溶性的,長期攝入過多容易導致在體內蓄積引起中毒。一般飲食均衡的媽媽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都可以滿足寶寶對維A的需求,因此建議選擇純維D3更佳。
那為什么不選擇魚肝油?
因為其主要成分也是維A和維D,這跟上述維生素AD原理是一樣的,在本身不缺少維生素A的情況下盲目補充魚肝油,可能會造成維生素A過量。
如果一定不放心想要給寶寶補充維生素A,或者有些媽媽確實因為飲食不均衡非常缺乏維生素A的攝入,那么就像醫生所建議那樣,維生素AD可以隔三五天吃一次。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DHA,供嬰兒需要,但母乳媽媽需要攝入足夠的DHA食物和/或富含α-亞麻酸的食物。
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寶寶應選擇含有DHA且能滿足寶寶需要的配方奶,市面上很多奶粉都包含了足夠量的DHA,趕緊看看你家寶寶吃的奶粉里有沒有這個成分。
當然,額外補充過多會加重寶寶肝臟負擔,滿足上述條件就不需要額外補充。
對于母乳+奶粉+輔食喂養的嬰兒,不應考慮補鈣的問題。
只要嬰幼兒飲食正常,即吃的是母乳或標準的配方奶粉,以及在半歲以后加入固體食物,包括谷類、 菜類和肉蛋類食物,一般都沒有必要對孩子補鈣。
相反,如果自行對孩子亂吃鈣片 ,因為額外添加鈣片到配方奶中,會破壞一定鈣磷比,反而不利于鈣的消化吸收。而且,補得太多反而可能造成副作用和致病。例如,導致嬰幼兒體重減輕、胃口差、便秘,以及腎結石和鈣在血管壁上沉積等。
當然,如果寶寶在醫學診斷下確實有有缺鈣表現,那建議咨詢醫生補點易吸收的液態鈣,如 葡萄糖酸鈣 。因為液態鈣比鈣片易吸收,且對胃腸道刺激小,口感好。同時多曬太陽來促進鈣的吸收。
簡單粗暴地總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