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對科研人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排除學術質量因素,一篇優質的科技論文肯定是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流暢、數據詳實、論據充分,讓編輯和讀者均能獲得美的享受;而首當其沖的就是結構清晰,可見結構對于論文的重要意義。我們往往會花一個月甚至更久去考慮一篇文章的結構,等把論文的層次敲定后,再花一周甚至更短時間往其中填補內容就完成了論文初稿。一篇科技論文的主體部分往往包括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前言(Introduction)或背景(Background)、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討論(Discussion)。下面將分別作一介紹。
1、 標題
標題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有人認為,標題是論文的一半。同時標題是文摘、索引或提錄等情報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果你的標題不充分不準確,很少有人會找到你的結果或閱讀你的論文,從而影響論文的被引頻次和讀者-作者間的交流。比較理想的標題是用最少的必要術語準確描述論文的內容,一般標題的選擇遵循準確(Accurate)、簡潔(Brief)、清楚(Clear)和吸引人(Attractive)。
1.1 準確:作為論文的“標簽”,標題要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通過標題,讀者、編輯和審稿人就可以大致了解論文的研究內容,有什么發現。
1.2 簡潔:論文標題要簡潔,不能太長。一般期刊對標題均有字數限制。標題過長會使人得不到鮮明印象,難以記憶和引證;過短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研究內容。選擇標題的原則是:以最少的文字概括盡可能多的內容,即在能夠準確反映、清楚表達最主要的特定內容的前提下,字數越少越好,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盡可能刪棄多余的詞語。
1.3 清楚:標題要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具體內容和特色,明確表明研究工作的獨到之處,力求簡捷有效、重點突出。為表達直接、清楚,以便引起讀者的注意,應盡可能地將表達核心內容的主題詞放在標題的開頭。
1.4 吸引人:標題應具吸引力,即要一目了然。雖然論文標題居于首先映入審稿人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標題是否醒目的問題。所用詞句及其所表現的內容不同,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好的標題能把作者的論文在同類研究中突出出來,既概括了全文,又引人注目。
雖然中文科技論文中經常使用“……的研究”之類的標題,但是在投到英文前的論文中,應盡量避免采用“Study on……”或“Research on……”作為論文題名。
2、 摘要
摘要,系摘自論文內容中最主要的內容,是論文內容的核心。由于摘要一般是放在文章的開首,因而摘要具有最主要的功能便是讓讀者快速了解論文內容,同時吸引讀者。一般編輯對論文作出初步評價即通過瀏覽標題、摘要和圖片三部分內容,然后作出外審(Peer-review)還是直接據稿(Reject without external review)的決定。目前,摘要通常有指示性(直接一段)和結構式(分為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部分)兩種;無論哪種,一般都有字數限制(100~400字)。準備摘要時,文字要簡明扼要、內容要客觀、結構要嚴謹,要著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觀點。不能冗長,少寫無關的東西,語句不能含糊不清。不用圖表,不給化學結構式,不要羅列大量數據,也不要作自我評價。
3、 前言或背景
前言或背景是向讀者介紹研究的立項依據,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內容和輪廓。它可以包括如下內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幾項:介紹某研究領域的背景、意義、發展狀況、目前的水平等;對相關領域的文獻進行回顧和綜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解決的問題,并適當加以評價或比較;指出前人尚未解決的問題,留下的技術空白,也可以提出新問題、解決這些新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從而引出自己研究課題的動機與意義;說明自己研究課題的目的;概括論文的主要內容,或勾勒其大體輪廓。中國作者寫論文時往往前言就一段,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一般可以分3~4個部分來設計論文前言/背景部分的框架。第一部分由研究背景、意義、發展狀況等內容組成,其中還包括某一研究領域的文獻綜述;第二部分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或亟需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動機與意義;第三部分說明自己研究的具體目的與內容;最后是引言的結尾,可以介紹一下論文的組成部分(亦可不介紹)。值得注意的是,前言或背景中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可以有很大差別。往往第一部分占據較大篇幅,對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狀況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而對研究目的的描述可能會比較簡短。此外,前言或背景中一般不必列出主要研究結果。前言或背景的層次有一個“基本公式”:首先說該研究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其次介紹既往研究結果,但是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最后闡明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采取何種方法、開展了哪些研究、得到了什么結果。
4、 方法
詳細介紹本研究中采取的各種技術和方法。若采取的是常規技術,則可簡要介紹,但需引用文獻;若是創立的新技術或對既往技術所做的改良,則需詳細介紹。需要注意的是,所用的實驗試劑、細胞、動物、儀器等都需要描述來源和出處。涉及到動物和人體的研究,應該要有相應的倫理學聲明;如果有統計分析,應該交代采用的數據處理方法、統計學方法及P值的界定等。
5、 結果
結果是科技論文中最重要的內容,是文章的主體和核心部分,也是讀者最關心和最需要了解的情報資料。在描述研究結果時,將指標分類描述,可采取小標題的形式,切忌記流水帳;少分析、少比較、少解釋,但要體現思路;能用圖盡量用圖表示,包括各種統計圖,文字、圖、表相對獨立,但避免重復;避免統計錯誤。
6、 討論
討論部分是論文中最難寫的部分,最能夠顯示一個作者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深度就是論文對于提出問題的研究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廣度指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分析解釋實驗結果。在構思討論部分內容時,首先要選擇要討論的問題。如果研究結果體現了實驗的獨特性,是其他研究中沒有得到的,那這個結果就是要重點討論的問題;如果結果和前人研究一致,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就無需深入討論。在選中問題后,就按一定層次從多個角度進行討論,說理要有根據、問題要講清楚、講透徹。如果選擇的問題有多個,通常把最重要的問題放在中間,次之的放開頭和末尾。問題無論大小、是否重要,都要從多個角度展開深入討論:首先要將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進行比較,說明本研究結論的獨特性;其次要系統闡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可以從實驗設計、理論原理、分析方法等角度進行分析。重要的是將問題深入闡述清楚,不能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
切記,討論部分要注意和結果保持一致!就是結果和討論要一一對應。千萬不要出現按討論的內容可以推出與實驗相反的結論這種情形,那證明你的討論思路是徹底的失敗或你的實驗壓根就是失敗的。所以討論部分的文字描述和語言表達的精確性尤為重要。由于中英文表達的不同,在投稿之前要盡量避免出現表達上的誤解,如果論文因此被拒是很冤枉的。
此外,還有對研究的不足進行客觀分析,無需妄自菲薄,也不可刻意逃避。再加上對未來工作的展望,最后以全文結論作為結束語。所以,討論部分的“基本公式”為:有關本研究的一些背景知識內容介紹;研究結果各指標的意義,結果說明什么問題;結合文獻進一步對結果進行解析;本研究的意義、不足、小結,進一步提出的新問題。在討論時,切記引證討論文獻知識太多,掩蓋了本工作的貢獻;避免分析不合邏輯,導致結論不當;討論不宜太浮淺;切忌寫成工作總結,缺乏學術高度;要正確使用縮寫詞,尤其是組別縮寫詞。
來源:international science e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