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F3AF,不成功就成了仁
其實各家研究AF自動對焦單反相機的起步時間都差不多,1983年,尼康公司推出了一種F3的全新派生機型——尼康F3AF,這是尼康公司一次大膽的嘗試。尼康F3AF是在F3的基礎上,換裝了一個DX-1自動調焦取景器,以及兩款配套的自動調焦鏡頭AF 80mm F2.8和AF 200mm F3.5 IF-ED。從F3AF的取景器中看(圖3),F(xiàn)3AF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自動調焦單反相機。F3AF還可以使用其他尼柯爾鏡頭和E系列鏡頭,只是不能自動調焦,但是可以在取景器中顯示合焦與否。
尼康F3AF 先行者的下場一般都很悲慘,F(xiàn)3AF也是一樣,早期自動對焦檢測原件的精度很難令人滿意,另外沒有像現(xiàn)在那種高扭力馬達的幫助,鏡頭的對焦速度也是很慢的,F(xiàn)3AF更大的意義在于體現(xiàn)了一個方向,一個全新的世界。
1985:手忙腳亂的尼康 1985年,尼康弄出來了個F301,是內置卷片馬達的一體化AF單反相機,這在尼康來說雖然是第一部,可是相對于其他公司的技術水平,已然是落后了,不過還好,馬上就在1986年推出了自動對焦的F501,用F301的機身和找霍尼韋爾(Honeywell)買來的對焦檢測模塊,但畢竟尼康在F卡口上實現(xiàn)了自動對焦功能,雖然這個策略在日后還會遇到更多的麻煩,但畢竟除了繼承龐大的鏡頭群之外,還繼承了尼康最為自豪的用戶群,這對于尼康至關重要。
在推出AF機身的時間上CN兩家?guī)缀跏乔昂竽_,但真正的斗爭剛剛拉開序幕。
尼康 F501
尼康 F301
1987年,佳能推出EOS650和EOS620 1987年,佳能推出了EOS650和EOS620,序號比較小的那個更專業(yè)一些,EOS 650拉開了全電子化的EOS系統(tǒng)的序幕,佳能甩掉了FD手動系統(tǒng)的包袱,從此輕快的走在了自動對焦的大路上,而尼康多憋了一年,到1988年推出了F系統(tǒng)第四代旗艦機身F4,但是背負著F系統(tǒng)從1959年以來的包袱,想必走的不輕松,為了實現(xiàn)對F卡口手動鏡頭的兼容,在系統(tǒng)上做出了很多讓步,雖然可以從最早的F卡口手動頭一直支持到最新的AFS VR超聲波防抖頭,但代價也是相當大的。雖然衍生型號多多,但終究難以達到F3那么經(jīng)典的地位。而且剛剛風光了不到兩年,1989年,我們這邊如火如荼的上街散步的時候,佳能那邊轟轟烈烈的搞出來了EOS 系統(tǒng)第一款旗艦EOS 1蓋過了風頭,所以有部分F4鐵絲總說F4生不逢時,如果尼康能提前3年推出F4,那么鹿死誰手還真未可知。
佳能 EOS 650 EOS650發(fā)布時的海報上寫著:Designed for the Future,的確如此,在它發(fā)布到現(xiàn)在的20年多里,佳能一直站在135單反相機的最前沿,領導者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頂級機之間征戰(zhàn)尤酣的時候,面對廣大非專業(yè)用戶的準專業(yè)機市場也開始彌漫起硝煙。1990年佳能推出了EOS 10,開始在中端用戶中跑馬圈地,尼康顯然有點愚昧,用范進中舉中胡屠戶的話來說,就是豬油蒙了心,推出了一部使用鋰電池供電的F601,那時候一顆鋰電池差不多能買三卷膠卷了,而且早期的馬達功耗特別高,真是有點買得起馬配不起鞍的感覺,光愚昧一次還不行,尼康沒幾天就推出了F601M去掉自動對焦模塊和驅動系統(tǒng),是個AF外觀的MF機,這種市場策略,真沒話好說了。
佳能 EOS 620 通過F501和EOS650這CN兩家的第一代AF單反相機,我們可以看出在AF時代初期佳能和尼康這兩個廠家在相機發(fā)展方向上思路的差異。一方面,佳能由于拋棄了FD的歷史包袱,輕裝上陣,從EOS系列相機發(fā)展的一開始就占據(jù)了全電子鏡頭接口,鏡頭內置AF馬達,電子景深預視等技術制高點,在電子化程度方面更加激進和大膽。當然佳能的斷腕之舉在當時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尼康雖然電子化的步伐要慢一些,但對解決新老兼容的問題確實花費了很多心思。在F501上使用手動鏡頭除了不能AF外并沒有多少不方便之處。另一方面佳能在人機工程學設計方面確實領先了一步,在T90的設計過程中就奠定了佳能以后相機造型設計和人機界面的基本思路:流線型機身,寬大的手柄,緊靠位于快門按鈕后方的主轉輪,位于機頂顯示多種信息的LCD,嵌入機身表面的電子按鈕等等。后來的EOS系列便是在這條路上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一直貫徹至今。1V的機身上仍然留著許多T90的影子。相比之下尼康的AF相機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缺乏一個長期的思路,從F501到F401到F801到F70一直都在變化。直到F5、F100、F80這幾款出現(xiàn)以后尼康的人機界面才逐步穩(wěn)定下來,形成目前以前后雙轉輪為中心的操作格局。跟當年的F501比較一下,簡直是天壤之別。
1988:令人難忘的F4 1988年Nikon推出了F4,是F系列的第四代頂級機身,從外形看 F4 有著無比霸氣和專業(yè)水平,而且內置卷片馬達、自動聚焦、多種測光功能,并有著Nikon一貫傳統(tǒng):良好的機械性能、作工精密、可靠且耐用。 F4由意大利著名汽車設計大師 Giugiaro(喬治亞羅,這哥們給華晨設計了駿捷,樣子很不錯的) 操刀,講究功能操作外,還兼具當時的時尚美學。即使以今日的眼光來看,F(xiàn)4機身依然經(jīng)得起考驗。F4不同于過去采用金屬制造,開始使用塑料原件,機身外層包裹防震橡膠作為保護。
Nikon F4 同時,F(xiàn)4還大量的采用自動化,性能之強就如同今日普及的傻瓜相機,按下快門即可拍照。不過,在控制上,F(xiàn)4還是保留了大量的傳統(tǒng)模式,也沒有在機頂上安裝LCD顯示面板,而仍以傳統(tǒng)方式顯示相關信息。F4 最高快門速度和閃光燈同步速度分別為1/8000秒和1/250秒,具有雙重快門簾幕,以碳纖維和鋁合金制造,壽命可達15萬次。F4并沒有開發(fā)太多的衍生機型,一方面是Nikon旗下的其它機種系列已經(jīng)成熟,另一方面也是F4強大且強壯,實不需太多的幫手。Nikon 僅在同年12月推出衍生機型 F4s,配有MB-21電池手柄,使用6枚AA電池,并有垂直快門紐,F(xiàn)4還被 NASA采用作為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升空時攜帶進太空的照相機;1991年 Nikon 再推出 F4E,改配MB-23電池手柄,使用6枚AA電池或MN-20充電電池。
Nikon F4 這里還有一段佳話,NASA選中F4了之后,還利用F4的機身改裝了一批F4ESC即F4 Electronic Still Camera出來,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了巨大貢獻
Nikon F4
1990S:雄起和衰落 F4雖好,卻不是誰都能買的起的,尼康在1992年推出了F90,類似于一個簡化的F4,終于做了點實事,問題是佳能弄出來了個EOS5,5點眼控對焦,看哪對哪,不用動手選擇了(佳能機身要想選擇單個對焦點還真不容易呢),這個功能的出現(xiàn)是轟動性的,它的廣告意義遠遠大于實際在技術上的價值,而且EOS 5實際上是個眼控技術驗證機,給后來的EOS 3 45點對焦眼控選擇打基礎的,雖然技術上面還不是特別成熟(適應性不好,比如隔層眼鏡就傻了,不像后來的EOS 30,隔層眼鏡照樣靈敏無比,技術總在進步嘛)。F90遭遇如此強敵,只能說那句熟悉的話了:生不逢時呀
小嘍羅們在低端市場的競爭沒啥好說的,轉眼就到了1994年,佳能推出了EOS 1N,比EOS 1在性能和堅固程度上明顯提升,而且可以附加高速卷片手柄提高連拍速度,跟一塊兒的還有個EOS 1N HS,High Speed,使用了半透式固定反光鏡,連拍速度更加驚人,一看就知道沖著1994年鹽湖城冬奧會來的,尼康的應對十分無力,就拿出來F90,換了個更強力的對焦馬達,對測光系統(tǒng)小修小補了一下,稱為F90x,這要是能打敗EOS 1N才真是活見鬼了呢。
佳能 EOS 1N
尼康 F90X 還好,1996年尼康鑄劍8年,弄出來一個大怪胎,叫F5,這是F系列SLR的第五代專業(yè)機,各項指標十分驚人,體積重量十分驚人,耗電量也十分驚人,還有,對焦馬達的噪聲也十分驚人,亮點是世界首創(chuàng)的3D-RGB測光,從此結束了相機測光系統(tǒng)是色盲的歷史,佳能則不痛不癢的推出了眼控45點對焦的EOS 3,悄無聲息的砍了尼康一刀,AF時代以來,在高端新聞用機市場中,尼康的占有率節(jié)節(jié)下降,而佳能EOS系統(tǒng)憑借先進的電子技術,迅捷準確的對焦能力,堅固的機身等等,外加上連買帶送,試用與借用相結合的推銷方式,基本占領了大半市場,這從94年之后歷屆
奧運會賽場邊的白炮陣列就可見一斑。
佳能 F52000年:EOS1V 一個時代的謝幕者 1999年,尼康注意到F5的一些缺陷,于是弄出來一個F100,堅固耐用省電輕便對焦準確速度快,被稱為小F5,價格便宜,功能類似,而且不那么耗電,干嘛不買?所以F100大受歡迎,甚至影響到F5的市場銷量,這種左手砍右手的事情精明的佳能從來沒干過。有尼康鐵絲曾經(jīng)辯解說:“尼康乃是一技術企業(yè),跟佳能那種商人不同,尼康是搞技術的偶爾賺了點錢,佳能則是賺錢的偶爾搞了點技術,區(qū)別大大的”,如此調侃,傳為一時之笑談。
尼康F100 佳能膠片機最后的輝煌出現(xiàn)在2000年,EOS 1V,佳能所有高端技術集大成者,出世了,防水密封機身,鍍金冗余雙觸點,可連接電腦修改的個人化界面,1.3%的點測,100%的取景器,這些光環(huán)把EOS 1V重重籠罩起來,身價之高使人難以直視,不過玩相機的人基本都是沒有人性的亡命徒,總看見論壇上有人叫囂,不讓買EOS 1V就離婚(分居,分手,吵架,離家出走等等,還有哭,鬧,上吊等等傳統(tǒng)藝術),最后產(chǎn)生了一句名言:“(EOS 1V),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chuàng)造困難也要上”。
佳能EOS 1V
2004:F6,是結束也是開始 尼康能和EOS 1V抗衡的膠片旗艦是2004年發(fā)布的F6,而那時,尼康聲名顯赫的準專業(yè)數(shù)碼單反相機D100都已經(jīng)發(fā)布3年多了。F6只不過是聊勝于無的作品,更加重要的作用作為平臺開發(fā)新數(shù)碼單反相機,比如前些日子發(fā)布的D3就繼續(xù)沿用了F6的機身。
尼康F6 F6是到目前位置最優(yōu)秀的膠片機身,幾項重要的特色,包括:快門單元可使用15萬次以上,而且快門系統(tǒng)在每次使用時還會自動地檢查快門速度,并且自動補償(這個快門監(jiān)察機構在F5上也有搭載,有意思的是某媒體問佳能說,為什么F5有快門監(jiān)察機構來保證快門精度,EOS1V沒有呢?佳能回答:用不著)。11個對焦點、尼康獨有的的3DRGB測光、低振動、完美的操作聲響,還有高達每秒 8 張的連拍速度 (當然,需要加上MB40電池手柄);還有,通過更嚴格標準的環(huán)境測試,徹底檢驗各部的設計,達到 DSLR 所難以做到之防水、防塵甚至是溫度變化影響的極限(F6 可從 -20 ℃~+ 50 ℃的范圍內可靠的工作)。
F6作為單獨的膠片機已經(jīng)在2006年11月停產(chǎn)了,但是作為尼康新一代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機身,我們在D300和D3身上都看到了F6的影子,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數(shù)碼單反相機,新的戰(zhàn)場 早期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背后都有著同一個巨人的身影,那就是柯達。
作為數(shù)碼影像時代的開啟者,柯達在早期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1991年第一部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誕生標志著一項巨大的進步。這款相機由柯達公司研制,代號DCS(后又被重新命名為DCS100),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便攜式數(shù)碼攝影設備。它基于尼康F3機身而設計開發(fā),配通用的尼康鏡頭,其實是攝影人早已熟悉的35mm相機,只不過少了底片倉,取而代之的是一塊數(shù)字傳感器和一些相關的電子元件。
此后幾年里,柯達又連續(xù)推出了多款新型數(shù)碼單反,在DCS100的基礎上穩(wěn)步發(fā)展。這些機型大多使用尼康機身,也有一些基于佳能機身研制而成。技術含量也有緩慢的提高,但產(chǎn)品價格仍舊是天文數(shù)字,居高不下,根據(jù)機型的不同價格在10000-25000英鎊(17000-42500美元)之間浮動。
尼康相機 報社和通訊社又一次扮演了開路先鋒的角色。光紙印刷的雜志對圖片質量有苛刻的要求,而印在報紙上標準便會放寬一些。對報紙來說,傳稿速度至關重要,于是DCS系列相機逐漸淘汰了耗時較長的、通過掃描底片獲取圖片以供報紙刊用的老方法。再后來,一幅照片在拍攝數(shù)分鐘之后就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用筆記本電腦傳到編輯面前,數(shù)碼單反終于在新聞攝影領域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1999年,柯達和尼康兩大公司分道揚鑣,數(shù)碼技術前進的步子加快了。尼康不久便宣布正在開發(fā)旗下第一款數(shù)碼單反D1,價格將比柯達的任何一款都便宜得多。富士緊隨其后,推出價格更低的Finepix S1。2001年,佳能攜D30加入戰(zhàn)團。從那之后,不斷有新型數(shù)碼單反上市,售價一降再降,配置不斷改進。電腦是任何一部數(shù)碼單反必不可少的外延,2000年以后,電腦的處理能力和內存配置都有了飛躍,催動了數(shù)碼攝影這項技術走向成熟,而且易于上手。柯達 —— 數(shù)碼攝影領域的偉大先驅 —— 卻在這場角逐中被甩到了后面,最終于2005年黯然引退,這也許是先行者的宿命吧。
佳能EOS 1 柯達參與數(shù)碼單反市場簡史
1991年 柯達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數(shù)碼單反DCS100。
1992年 柯達緊接著又推出DCS200,這是全球第一款帶有內置圖像存儲器(一個微型硬盤)的相機。
1994-1995年 柯達研發(fā)出DCS420和DCS460,在設計方面做了重大改進。
1998年 柯達的另外三款DCS相機問市:520,560和315。在此之前,DCS系列相機全部基于尼康機身而設計,而520和560首次采用了佳能機身。
1999年 柯達發(fā)布采用尼康機身的DCS620。
1999年 柯達與尼康的合作破裂;尼康研制出自己的數(shù)碼單反
[ft=#000099,,]尼康D1[/ft](
[ft=#000099,,]資料[/ft] [ft=#000099,,]評價[/ft] [ft=#000099,,]圖片[/ft] [ft=#000099,,]樣張[/ft]),價格只相當于柯達DCS系列相機的一小部分。
2001年 佳能公司首次推出數(shù)碼單反(EOS D30);尼康拓寬了產(chǎn)品種類;柯達將DCS760投向市場。
2002年 柯達推出DCS Pro 14n,號稱是世界上第一款配備全幅傳感器的數(shù)碼單反。不過,14n只適合在影室中使用,巨大的耗電量和緩慢的存儲速度限制了它的應用范圍,高ISO的表現(xiàn)也慘不忍睹,但是在照度良好的環(huán)境中,14n的效果令人側目。
2005年 柯達宣布退出數(shù)碼單反市場。
柯達 DCS Pro 14n
1999:全力以赴的尼康 經(jīng)過了先行者柯達接近10年的折騰之后,數(shù)碼單反相機市場已經(jīng)變得相當成熟,尼康與佳能這兩個膠片機時代的巨鱷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要進入這個領域開始新一輪激烈的角逐了。
1999年,尼康率先推出了售價在6000美元以下的專業(yè)級數(shù)碼單反相機D1,整個專業(yè)數(shù)碼單反機市場改變了面貌。不僅價格上比柯達產(chǎn)品低,而且D1機身比柯達在尼康和佳能膠片SLR機上開發(fā)的機身緊湊。不少新聞和廣告機構被D1的價格和性能所吸引從而大規(guī)模開始轉向數(shù)碼化。
尼康D1 D1在F5的機身上開發(fā),采用了一塊兒270萬像素的CCD,為了達到高寬容度和高信噪比的要求,尼康采用了一個驚人的辦法,D1的CCD實際像素總數(shù)是1080萬個,采用了4像素合一的辦法來解決早期CCD噪音較大的問題,令人嘆為觀止,而且D1的連拍速度達到了5張每秒,足以應付一般的體育攝影需求了。
仔細研究一下早期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就會發(fā)現(xiàn),尼康提供給柯達的機身最高檔次的也僅僅是Pro 14n的F80而已,同樣作為尼康合作伙伴的富士,也是到了S5pro才得到了F100這個檔次的機身,尼康這種封鎖準專業(yè)和旗艦機身的做法對于保護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在數(shù)碼單反相機開始走入人間的1999年,尼康一上陣就擺出全力以赴的架勢,佳能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