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
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于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愛民如子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
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
魏征一人所諫前后200余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
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
求賢若渴,曾先后5次頒布求賢詔令,并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于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
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后,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于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
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強盛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有貞觀王朝。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武則天才能做到“政啟開元”,從而為
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開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詩人
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余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并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咸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貞觀年間,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那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歷史原因 1 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使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2 隋開創了
大運河以及
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促成了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弊在當時,功在千秋。
3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治世景象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
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書記載:
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開放的國界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
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像今天的美國
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杰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并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后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
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里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
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三、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范,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尤為可貴的是:李世民并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四、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
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后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后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征就供職于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
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五、高度發達的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征是“
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唐朝的強盛給統治者在對外關系上帶來了無比的自信,因而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
絲綢之路” 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賈石頭劇情簡介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東征洛陽。洛陽是前朝隋的東都,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洛陽之戰也就成了唐朝統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經過李世民軍隊長達數月的圍困,洛陽城內已經沒有了和唐軍對抗的力量,洛陽的首領
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
竇建德帶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洛陽進發,要解洛陽之圍。李世民命弟弟齊王李元吉留守大本營,自己親自帶兵迎擊竇建德的大軍。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用幾千人擊敗了竇建德的大軍,并將竇建德本人擒獲。王世充見大勢已去,只得開城投降。
李世民一舉擊敗了大唐的兩個最有實力的敵人,功勞傳遍了天下。李淵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績,封他為
天策上將,并賦予了種種特權,地位幾乎已經與太子不相上下。
李世民勢力的急劇擴張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讓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對權力和地位的貪心越來越大,他表面上魯莽,但實際上已設計好了一個巨大的陰謀。他決定先聯合太子整倒二哥李世民,再從太子手中篡取皇位。李元吉利用李建成對李世民的猜疑,趁機從中挑撥。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面在表面上壓制李世民,一面在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陰謀一步步醞釀,最終李元吉制定出了除掉李世民的完整具體的行動計劃。
消息傳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與眾謀士商議后決定搶先下手。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占領了
玄武門,隔斷了李建成、李元吉和城外軍隊的聯系。隨后一場血雨腥風的激戰開始了。交手中,李世民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如愿成了太子,掌握了朝政大權。他沒有清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部,反而將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收到自己門下,這其中就包括以中正剛直而聞名的謀士魏征。從這以后,李世民就再難逃被魏征當面訓斥的命運。
李世民為了表明自己讓天下和解的決心,不僅下詔不準再追查李建成和李元吉余黨,還派魏征為制使,出使河北,傳達自己的意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淵傳大唐皇帝位于太子李世民,自己成為太上皇。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厥趁唐朝朝政不穩進犯中原,抵達關中渭水邊,直逼長安。李世民心里清楚,憑現在唐的實力,還無法與突厥對抗,索性委曲求全,向突厥納貢,換取中原的和平生息。
李世民登基后,深切感受到了治天下和打天下的巨大差距。他修改了國號,以代表寬忍和善的“貞觀”取代了原來的“武德”,正式開始了歷時二十余年被后人稱為“貞觀之治”的時代。
李世民為了推行新政,開始清除自己治國道路上的一些巨大的障礙。其中一個,就是各種名目的封王。當年太上皇李淵打天下時為了籠絡人心,給各路人馬隨意加官晉爵。雖然其中有些只是虛職,但也獨霸一方,占有大量土地資源,每年還要領取豐厚的俸祿。
李世民削減封王的想法還沒有對外宣布,就已經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削減封王影響了眾多王侯貴族的直接利益,義安王李孝常聯合其他一些反對者,打算用
清君側的名義,以武力脅迫李世民。李世民早已掌握了他們的動向,干凈利落的粉碎了他們的陰謀,并以自己的威嚴鎮懾住了朝中百官。
關中大旱。李世民為感動上蒼,負荊祈雨。但李世民的誠心并未緩解旱情。李世民無奈,只能開關放人,允許受災百姓到關外去乞食為生。玄奘也隨著災民的隊伍出關,開始了他西域取經的旅程。
經過幾年時間的建設,大唐王朝的國力已經積攢了一定的實力,為了解決邊疆問題,李世民決定征伐突厥。貞觀三年八月十九日,李世民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征伐突厥。突厥內部此時發生了嚴重的糾紛,兩位可汗矛盾重重。李靖的軍隊稍一沖擊,突厥軍便徹底潰散了。
平定了突厥,西北周邊二十幾個國家都來朝賀。在高昌王的建議下,李世民被各國擁為“天可汗”。一時間,從中原通往西域的各種商業、外交通道紛紛開通,長安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
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李世民的目光不得不開始投向未來。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選誰作為繼任者。太子李承乾雖然是長子且能力值得信賴,卻不愿讀書,性情古怪,終日沉迷于酒色。次子李泰是個很有心機的人,他在一些能人的輔佐下,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睞。
朝中大臣也都紛紛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有的支持李承乾,有的支持李泰。唯獨長孫無忌看中了軟弱忠厚的
李治,并給了李治極大的幫助。深受李世民寵愛的武才人——也就是后來的
女皇武則天與李治關系非同尋常。她告訴李治,現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實力雖然都很雄厚,但也許會形成
鷸蚌相爭的局面,到時候他們只要坐收漁翁之利就可以了。
李承乾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來自李世民和李泰的壓力。最終,在形勢的逼迫和眾人的慫恿
下,李承乾決定殺掉父皇和弟弟。李承乾幼稚的計劃還沒有開始實施就被粉碎了。李世民不愿再殺害親人,便將李承乾流放。在長孫無忌和武才人的努力下,李世民沒有立李泰為太子,反而立了李治為太子。
經過十幾年的長途跋涉,玄奘取經回到了長安。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弘福寺展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外來文化翻譯工程。
北漠叛亂,李世民御駕親征。然而惡劣的氣候讓唐軍損失慘重,李世民也從這場失敗的戰爭起一蹶不振。
李世民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繼續主持朝政。他將國家政務都托付給了李治。可想到自己離開人世后,李治要擔起全部的責任,仍不放心。他將李治托付給長孫無忌,要他輔佐未來新的皇帝。
房玄齡、李靖等老臣紛紛去世,留下李世民一人孤獨的度過最后的時光。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初唐第二代帝王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是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