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羽妾冢書。
北齊武平五年(574年)彭城人盜發“項羽妾冢”所獲,包括《老子》和《孝經》(傅奕《校定古本老子》、夏竦《古文四聲韻序》)。此本可能是西漢寫本。
二\馬王堆帛書中的道家文獻 1973年
老子甲\乙兩種
甲后有四篇(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
五行\九主\明君\德圣,
這四中除開九主帶有道家思想外,其余應為儒家文獻,但是為何抄寫在一起呢?
乙前有四篇(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
經法\十大經\稱\道原,(每一大篇里還有幾小篇)
這四篇全是道家著作,漢書藝文志里有黃帝四經的記載,故著名學者唐蘭認為此四篇即黃帝四經.先秦兩漢時期,黃老之學流行,史記漢書中多有記載學黃老之學者.司馬遷還記載了黃老學的傳承譜系.
曷鳥冠子與黃帝書\楚帛書
范蠡與黃帝書
三\河北定縣八角廊竹簡文子 1973年
傳世文子是文子問老子,而竹簡文子是楚平王問文子
四\郭店楚簡的道家文獻
老子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責于堅,以輔柔弱。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并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語叢四里面也有道家思想
五\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恒先和彭祖在第三冊
《恒先》,李零整理、注釋。共13枚簡,為戰國道家佚書,是一篇首尾完整的道家著作。497字,完簡長39.5厘米。三道編繩,書體和《周易》相同,當為同一人所書。第三簡背有篇題“恒先”兩字。
“恒先”是指先天地而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為永遠創造力的“道”。
《彭祖》,李零整理、注釋。戰國的道家佚書,存8枚簡。彭祖,名篯鏗,也稱彭鏗。因世居彭城,所以稱為彭祖。彭祖是古代傳說中的壽星。楚竹書中關于彭祖的記載,說明在戰國時代已經開始有彭祖其人的傳說。
凡物流形在第七冊
《凡物流形》,曹錦炎釋文考釋。凡甲、乙兩本,甲本存30簡,乙本存22簡。“凡物流形”為原有篇題,書于甲本第三簡簡背。全篇多以“問之曰”起首,有問無答,“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層次清晰,結構嚴密。其體裁與性質,與屈原名篇《天問》極為相似。
《凡物流形》是1994年發現的戰國道家古佚書,是上博簡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曹錦炎整理,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甲本第三簡背有“(凡)勿(物)流型(形)”四字,故名。
《凡物流形》有甲乙兩本,甲本基本保存完整,全部共三十簡。其中二十三支簡為整簡,馀下七簡上端與下端略有殘缺。第十三簡上部殘缺,原釋文據文義補“目”字。第二十二簡下部殘缺,但文字或無缺失。第二十三簡上下皆殘,下部所殘三字可據乙本補完。第二十六簡上部殘缺,上殘二字亦可據乙本補完。第二十七簡上下皆殘,缺損部分無從恢復。第二十八簡下部殘缺約二字,亦無從恢復。第二十九簡上部殘缺,亦無從恢復。本篇殘存文字含合文與重文,共八百四十六字。簡長三十三點六釐米,兩端平齊。一簡所書文字約二十五字至三十二字之間,編繩兩道。
整理者曹錦炎認為《凡物流形》全篇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章為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自然規律;後五章為第二部分,主要涉及人事。如第一章是有關物體形成,陰陽、水火等較為原始抽象的命題。第二章是關於人之生死由來,天地之立終立始,五度、五氣、五言以及人鬼等內容。第三、第四章主要是天地、日月、水土、風雨、雷電、草木、禽獸等自然現象。第五至九章主要是圣人之能和關於人才之選拔,著重強調「識貌」的積極意義及其重要性,并圍繞「貌」這個中心議題展開討論。全篇有問無答,層次淸晰,結構嚴密,步步深入,中心突出。這種采用問而不答的啟迪語氣,更加促使人們對真理的不斷求索。
學派歸屬:
整理者曹錦炎認為它同屈原的《楚辭·天問》最為相似,幾乎是《天問》的姊妹篇,將之歸入楚辭類作品。淺野裕一氏猜測此篇佚文本來是兩篇,后誤抄在一起,可稱之為《識物》的前半部分類似于《楚辭·天問》,可稱之為后《識一》的后半部分則是道家系統的思想文獻。李銳氏認為這是一個取材廣泛的思想作品,簡文許多話與《老子》、《文子》、《莊子》、《呂氏春秋》、《管子》中《內業》、《白心》、《心術》上下諸篇以及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淮南子》等文中的內容接近,但先秦時期未必有所謂道家,本篇簡文不能算作道家的作品,其具體的學派屬性,目前尚難以斷定。以上的意見歸納起來:一是認為《凡物流形》是類似于屈原《天問》的楚辭類作品(部分或全部);二是認為它部分是道家的作品;三是不確定。但認定是道家作品的人占多數。
六、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
1.北大漢簡中的諸子類道家著作首推《老子》。
在出土的四個老子版本中,北大本最為完整.
這是繼馬王堆帛書本甲乙本、郭店楚簡本之后的出土的第四個《老子》古本,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漢代古本。與北大簡本相比,郭店本和馬王堆本雖然年代較早,但郭店本的內容僅為傳世本的五分之二。馬王堆本雖是全本,但殘破較甚,在甲、乙兩本可互為補充的情況下,仍有不少殘缺的文句。北大簡本《老子》經拼綴后共有完整簡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對理解文意有影響的闕文僅占全書篇幅的百分之一。
其中還保存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上經”相當于傳世本《德經》,“下經”相當于傳世本《道經》。[14]其體裁更類似西漢初期北方黃老學說的取舍,由此可以對西漢初期黃老學說南北兩派的融合演變乃至地位嬗變考證提供證據。戰國時代至漢初,黃老學說流傳的主要渠道還是民間私學,《史記·樂毅列傳》曾記載,樂毅有樂臣公、樂瑕公兩位“善修黃帝,老子之言”的后人,他們在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時避難于齊國高密,當地黃老之學遂極為興盛。西漢開國功臣曹參相齊時,曾接受膠西黃老學大家、樂臣公高徒“蓋公”的進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公元前193年(漢惠帝二年),曹參拜相,以“無為清凈”之術治天下。北大負責《老子》釋讀的韓巍說:“以無為的道家學說,主張道與德無間,把后者引申為義、禮、法,兼采儒、法等家,著重社會政治思想倫理的北方黃老學說,最終成為西漢前期政治指導思想的主流。”[15]另外,北大簡本《老子》每章之前均有分章符號,其章節劃分與傳世本有所不同,為探討古本《老子》分章問題提供了最為齊備的資料。
文字內容與傳世本及郭店、馬王堆本相比,也多有不同之處。
因此,北大簡本在《老子》一書的文獻整理、校勘上具有較高價值。這將在戰國中期的郭店楚簡本、秦代至西漢早期的馬王堆帛書本與傳世各種《老子》版本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老子》一書形成、發展、定型的過程。
2.其次有篇題為《周馴(訓)》的古佚書,存竹簡200余枚,近4800字。全書采用“周昭文公”以歷史典故訓導“龏(恭)太子”的形式,記載了上至遠古堯舜,下至戰國中期的若干重要史事,并論述為君治國之道,其成書年代可能在戰國晚期。這篇文獻或是早已亡佚的《漢志》諸子類道家之下著錄的《周訓》十四篇。
七\湖北江陵張家山漢簡《莊子·盜跖》
1988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張家山136號漢墓。共存44枚竹簡,原有篇名作“盜貊”。據介紹,其“內容為孔子見盜跖,此篇即為《莊子·盜跖》。內容完整,與現存版本文字內容基本一致”。以簡文與傳世本相比較,似簡文內容僅為傳世本《盜跖》篇的第一章。
廖名春先生認為:“簡本《盜跖》篇字數約1692,距今本第一章的1748字尚差幾十字。簡本《盜跖》篇只有今本《盜跖》第一章的事實,與郭象注所反映的事實是一致的。出土文獻與傳統文獻的相互印證說明,今本《盜跖》篇并非《盜跖》篇的原貌,《盜跖》篇原本與簡本《盜跖》篇相似,只有今本《盜跖》篇的第一章。”
張家山136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時,《盜跖》篇的出現,說明莊子一系的道家在那時也有相當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