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家對健康都比較重視,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的情況也很常見,有些朋友看到頸動脈斑塊就很擔心,害怕引起腦血管堵塞,不清楚是否需要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今天我們科普一下。
什么是頸動脈斑塊?
首先,血管壁有外膜、中膜、內膜,三層膜緊貼在一起,頸部彩超可以通過測量來判斷頸動脈的厚度。
● 內中膜厚度不超過0.9毫米,屬于正常范疇;
● 內中膜厚度達到1~1.4毫米,屬于內中膜增厚;
● 內中膜厚度大于1.4毫米,屬于頸動脈斑塊形成。
頸動脈斑塊分類有哪些?
根據斑塊穩定性
01、易損斑塊
特點:
1、容易損傷,不穩定,容易脫落;
2、表面不光滑、不規則形狀;
3、超聲檢查提示低回聲或沒有回聲
注意:這類斑塊破裂后形成血栓就會導致急性腦梗死。所以易損斑塊的篩查、診斷、治療對于預防急性腦梗死意義重大。
02、穩定斑塊
特點:
1、穩定的斑塊,不易脫落;
2、表面光滑,外形規則;
3、超聲檢查提示強回聲。
易損斑塊是導致腦中風的主要原因
頸動脈由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組成。其中頸內動脈的直徑約為 4 ~ 5 mm,負責給大腦供血,輸送營養和氧氣,保障腦細胞的營養和能量。腦細胞對缺血缺氧很敏感,腦細胞完全缺血缺氧 6 分鐘以上就會死亡。
頸動脈壁上的易損斑塊,常常因炎癥、出血、缺血、壞死、機械牽拉導致斑塊出現裂紋、破裂,發生碎屑樣脫落,從斑塊上脫落下來的一個個碎屑就是一個個栓子,栓子隨著血流進入顱內的血管,瞬間就會堵塞末端的腦血管,發生腦栓塞。臨床上遇到的腦中風,80% 以上都是由易損斑塊所致。
易損斑塊導致的腦栓塞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最常見的是微小栓塞和大面積栓塞 2 種。
頸動脈斑塊危險嗎?
可以很明確的說,大多數頸動脈斑塊都是不危險的。人隨著年齡增長,動脈都會不可避免的硬化,也會自然而然出現一些脂質斑塊沉積在動脈壁上,這是人體老化的自然轉歸。
雖說大多數斑塊都沒問題,但是有兩種情況需要格外警惕。一是斑塊越來越大,導致血管明顯狹窄,若血管狹窄超過50%,就有可能影響腦供血。二是斑塊不穩定,有一部分超聲檢查發現是低回聲的斑塊,這種就有斑塊破裂、脫落等風險,進而引發短暫性腦缺血或缺血性腦梗。
如何防治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的防治重在預防。
體檢發現的頸動脈斑塊病情有輕有重,并不是體檢發現的每一個頸動脈斑塊患者都需要吃藥、打針或手術治療。
發現頸動脈斑塊后,應該從積極糾正各種高危因素入手,根據斑塊是穩定斑塊還是易損斑塊,再結合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一個個體化的防治對策。
1、頸動脈壁穩定斑塊的治療對策
頸動脈穩定性斑塊發生腦栓塞的危險性很低。如果體檢中發現的頸動脈斑塊是穩定性斑塊,治療應從病因著手,通過生活方式干預,控制斑塊的生長速度,縮小斑塊,減輕頸動脈的狹窄程度,阻止穩定性斑塊向易損斑塊的轉化,具體措施如下:
(1)如果體檢中發現的頸動脈斑塊較小,造成的頸動脈狹窄 < 50%,并且患者既沒有糖尿病也沒有高血壓等疾病,此類患者暫時沒有必要使用降脂藥治療。
對這類頸動脈斑塊,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進行減肥、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運動鍛煉,改變誘發頸動脈斑塊的多種危險因素,每 3 個月到 6 個月,患者到門診復查 1 次。爭取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把血液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控制到 < 3.4 mmol/L,維持治療 1 年以上,頸動脈斑塊會逐漸縮小。
(2)如果體檢時發現的頸動脈斑塊較小,頸動脈狹窄 <50%,但患者有病情不嚴重的糖尿病,沒有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及高血壓,血脂也不太高。
這種情況,應該先遵循(1)的方法,改變生活方式,盡快把血糖控制達標,每 2 到 4 周門診復診 1 次,應控制糖化血紅蛋白在 7.0% 以下,通過生活方式干預,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到 < 2.6 mmol/L。
如果 3 個月后患者的血糖、血脂仍不達標,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降糖方案的同時,增加他汀類降脂藥治療。
(3)如果糖尿病患者體檢中發現了頸動脈斑塊,糖尿病的病情較重、有血脂異常,血壓也不達標。
即使患者的頸動脈狹窄不重,狹窄不足 50%,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在嚴格飲食管理的基礎上,盡快控制血糖達標;將血壓控制 < 140/90 mmHg,如果患者可以耐受,應盡可能把血壓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盡早開始他汀類降脂藥治療,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到 1.8 mmol/L 以下。
(4)如果患者體檢中發現的頸動脈斑塊不大,頸動脈狹窄 <50%,但患者曾患有冠心病、腦梗死、下肢動脈狹窄、心肌梗死。
既使沒有糖尿病和有高血壓,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服用他汀類和阿司匹林治療,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到 < 1.8 mmol/L,或將目前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再降低 50%。
(5)如果糖尿病患者體檢中發現的頸動脈斑塊較大,頸動脈狹窄 >70%,即使沒有明顯的癥狀,也應該開始他汀類藥物治療,同時控制血糖達標,定期復診,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到 1.8 mmol/L 以下。
(6)如果體檢中發現的頸動脈斑塊較大,頸動脈狹窄 > 90%,并且患者有腦部供血不足的癥狀。
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開展他汀類治療,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到 1.8 mmol/L 以下, 在此基礎上,請頭頸血管外科的專家會診,評估有無必要施行頸動脈內置入支架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
2、頸動脈壁易損斑塊的治療對策
對體檢發現的頸動脈易損斑塊患者,治療的重點是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盡快開始降脂治療。
綜合治療包括對形成頸動脈斑塊各種誘因和高危因素的積極控制達標,同時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斑塊誘發血栓形成而導致的斑塊快速增大。
降脂治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他汀類降脂藥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建議對易損斑塊患者強化血脂管理中,他汀類是首選藥物,在此基礎上可聯合依折麥布、PCSK9 抑制劑等,將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
降脂治療過程中,追求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達標,目的是阻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攜帶的膽固醇往頸動脈斑塊上沉積,阻止斑塊增大。
調脂治療中升高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目的,是為了使頸動脈上的斑塊縮小。因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清除頸動脈易損斑塊內沉積的脂質、膽固醇,能使頸動脈的易損斑塊轉化為穩定性斑塊,同時還能減輕頸動脈的狹窄程度。
頸動脈易損斑塊的藥物治療需要數月、數年的過程。患者要根據醫囑定期復診,監測血脂、血壓等的控制達標情況及頸動脈斑塊的變化。醫生會根據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來調整治療方案的強度。
極個別嚴重的頸動脈易損斑塊患者有發生膽固醇栓塞的高度風險,可能需要采取進一步的治療措施 —— 頸動脈內置入支架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并不是頸動脈斑塊的常規治療措施,實施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本身就有誘發膽固醇結晶雨及膽固醇栓塞的高度風險。所以,實施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時,一定要在多學科會診的指導下審慎進行。